孫曉暉
〔摘要〕 當前,我國社會思潮主要表現為:具有“問題意識”,多樣多元多變,形成多元制衡格局。在此背景下,不同階層的社會成員傾向于選擇不同的社會思潮,這對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帶來了重大挑戰(zhàn),表現為“中國道路”備受沖擊、“一元主導”備受挑戰(zhàn)、“偏激立場”仍行其道。從維護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視角出發(fā)應對這一問題,要在包容中實現統一,在多元中突出主導,在消解中加快建構,在內化中形成共識,最終實現我國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整合、價值認同、價值塑造和價值歸宿。
〔關鍵詞〕 社會思潮,群體性選擇差異,意識形態(tài)安全,應對路徑
〔中圖分類號〕D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4)06-0067-05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不斷涌動的當代社會思潮,其總體發(fā)展呈現出公共性、流變性、民間性、群體性、交互性和國際性等基本特征。由于轉型時期特殊的社會歷史背景,我國當代的社會思潮又有著自己的獨立特質,突出地表現為不同階層的社會成員傾向于選擇不同的社會思潮,這種社會思潮選擇的群體性差異對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維護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挑戰(zhàn),應加以積極應對。為進一步了解和把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當代社會思潮變動的概況、特點與規(guī)律,提出維護主流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相應對策,筆者圍繞社會思潮的群體性選擇問題,在全國高校系統和一些黨政機關展開了實證調查。論文數據主要以此次調查統計為基本依據,結合筆者在一些高校座談會的記要,在此基礎上概括而成。
一、社會思潮的表現特征及群體性選擇差異
當前,我國的社會思潮主要表現出以下三方面特征:
一是社會思潮緊扣社會脈絡,具有“問題意識”。各種社會思潮之所以興起發(fā)展并產生重大社會影響,原因就在于我國社會在轉型過程中產生了各種新問題、新矛盾和新沖突,不同的社會思潮是不同階層的人們對社會困境與矛盾進行反思的產物。三十多年來,各種思潮之所以起伏漲落,不早不晚地在某一時段出現,恰恰與不同發(fā)展階段產生了不同的社會問題密切相關。諸如自由主義的興起是打破“文革”思想禁錮和精神枷鎖、倡導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的必然產物;出現于19世紀80年代后期的新權威主義,則是基于自由主義走向激進化以后所進行的理性反思與批判思潮,表達出對激進自由運動可能帶來的無序化前景的一種深切憂慮; 90年代伴隨市場經濟大潮在各地出現的貧富差距擴大化以及對社會底層利益的加劇剝奪,導致社會問題積聚累積,成為“新左派”思潮出現的客觀原因;新民族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之所以同時興起于世紀交替之際,前者與改革開放使中國國力不斷增強、國人遭受百年屈辱后的揚眉吐氣感進一步強化不無關系,后者則力圖從傳統儒家那里發(fā)掘人的內在精神資源以解決精神生活現代化問題;最后出現的民主社會主義,主要體現了國人在精神意識上對多種社會價值共處的均衡需求。
二是社會思潮多樣多元多變,具有“西方色彩”。多樣性體現在各種社會思潮既有正確、進步、積極、向上的一面,也有錯誤、落后、消極、腐朽的一面。多元性體現在既有同時并存、相互激蕩的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等不同社會性質的社會思潮,也有同時在場、相互碰撞的傳統、現代、后現代等不同時代性質的社會思潮。多變性體現在各種國內外思潮相互交織轉化、此消彼長;它們之間既相互排斥、相互交鋒,又相互借鑒、相互吸引,融合共生、取長補短的趨勢正在加劇。同時,當代中國的各種社會思潮,都與西方社會思潮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因而具有濃郁的“西方色彩”。西方三大主流思潮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保守主義的傳入,都對我國產生了很大影響。新自由主義和新權威主義實際上是自由主義在新的歷史時代條件下的分野,雙方在最終目標上并沒有根本分歧,其思想沖突主要在于以什么方法和途徑來實現中國的民主。文化保守主義主要是新儒家,在思想上比較貼近保守主義,它和新民族主義的理論基礎也都來自于西方。
三是“左”右立場交鋒激烈,形成多元制衡格局。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調研結果顯示,如果以“左”、中、右劃分中國人對民主的看法,“左”的占38.1%,中間化立場占51.5%,右的8% 〔1 〕。依據20世紀90年代自由主義與“新左派”之間的爭論,雙方分歧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對基本國情的判斷、對社會弊病的判斷以及如何解決社會弊病 〔2 〕 (P261-262 )。而從歷史現實的爭論來看主要集中在六大問題:市場經濟和社會不公、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關于中國國情、如何看待大躍進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等歷史問題、如何看待8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以及中國的現代化問題 〔3 〕 。說到底也就是“自由優(yōu)先”還是“平等至上”、“公平優(yōu)先”還是“效率優(yōu)先”以及直接民主還是間接民主這三方面之爭 〔4 〕 (P150-158 )。持“左”右立場的不同思潮派別具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和理論主張,由于理論資源、研究視角和自身立場等方面的差異,它們在如何應對當前中國社會轉型問題上難免出現爭論和碰撞。從改革早期的新權威主義與自由主義之爭,到自由主義與“新左派”、民族主義、文化保守主義之間相互錯綜復雜的博弈和交鋒,各種思潮之間的沖突日益頻繁、碰撞日趨激烈。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社會變遷的加速以及利益群體的不斷分化,加之現代傳媒和網絡社會的迅速擴張,思想多元化的格局和百家爭鳴的態(tài)勢仍會維系并進一步強化。
在實證調查分析基礎上,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結論: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的發(fā)展變動已然表現出“對應不同階層,力求干預現實”的鮮明特點。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在轉型時期社會不斷分化變遷的時代背景下,各種社會思潮多元并存于我國的現代化發(fā)展過程中,各自對應著不同的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雖然不同階層與各種思潮絕非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但大體來看,自由主義思潮由于強調個體的自由和權利而在小市民、中產階級和民營企業(yè)家當中有相當多的支持者;新權威主義由于強調秩序和穩(wěn)定而取得了很多官員和大企業(yè)家的贊同;“新左派”由于呼喚平等與社會公正,更受青年知識分子的青睞;“新左派”中的激進派或民粹派,與新民族主義思潮一道,在底層弱勢民眾和憤青群體當中有著許多支持者;文化保守主義主要對70后、80后知識型白領、中產階級和企業(yè)家群體有著較大影響;而民主社會主義的主張主要來自于飽經風霜的老干部群體。事實上,社會思潮不是停留在書齋或局限于學術討論的單純思想學說,而是必須跳出書齋或學術圈,力求對社會現實生活形成一定的影響。否則它就會變成一個個流于紙上談兵的純粹理論觀點和學術思想。因此,社會思潮先天地具有干預現實生活的特點,各種思潮的生長和發(fā)育有其不可或缺的社會土壤,其理論主張之所以在一定階段內能被較多社會群體所認同,表明其與社會現實之間必定存在著某種內在關聯,反映著某種利益訴求,有能力對社會生活帶來較為廣泛的現實影響。因此,不同社會群體選擇不同社會思潮的差異性背后,有著總體社會轉型帶來的深層次原因。一般來說,不同社會階層在政治素質、文化水平、職業(yè)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等方面的差異,造成其思想境界、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也存在某些差異,加之植根于總體社會轉型帶來的思想影響,這些都成為不同群體選擇社會思潮出現差異性的深層原因。
二、社會思潮的群體性選擇差異對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挑戰(zhàn)
調查結果證明,當代社會思潮的群體性選擇差異對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帶來了重大影響。在“當代社會思潮的群體性選擇差異對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有無影響”這一問題的回答中,38.22%的人認為“有,挑戰(zhàn)和威脅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27.56%的人認為“有,有利于鞏固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只有5.78%的人認為“沒有”影響,還有28.44%的人認為“說不清楚”。有意思的是,在這種影響到底是一種挑戰(zhàn)和威脅還是有利于維護和鞏固意識形態(tài)安全認識上卻存在明顯的分歧。這說明當代社會思潮的群體性選擇差異是一把“雙刃劍”,對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帶來了重大挑戰(zhàn)。
(一)“中國道路”雖然仍獲認可但已經開始受到沖擊?!爸袊缆贰保串斚碌闹袊厣鐣髁x道路。在當代各種社會思潮顯現群體性選擇差異的背景下,“中國道路”何去何從?調查顯示,73.34%的人認同當前中國的社會制度,只有19.56%的人因為有不滿意之處表示不認同,還有7.11%的人認為“說不清楚”。而社會主義傳入中國以后先后形成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還有民主社會主義和“新左派”的社會主義思潮 〔5 〕 (P3 )。據此,在“下列出路您看好中國最終走向”這一問題的回答中,僅有52.44%的人選擇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即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23.56%的人選擇“民主憲政的社會主義”,3.56%的人選擇“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還有5.78%的人選擇“革新道統的自由主義”,1.78%的人選擇“‘新左派的社會主義”,0.89%的人選擇“復興儒教的新儒家”,另有12%的人選擇“其他”出路。由此可見,在各種社會思潮不斷興起、爭相奪取話語權的當下,雖然仍有一半以上的調查對象選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但也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流道路已經開始受到多元社會思潮的有力沖擊。
更值得警惕的是,有些群體對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錯誤的政治運動采取較為曖昧的態(tài)度,說明有些人仍然懷揣“回到過去”的美好幻想,妄圖挖掘群眾性大民主的所謂“制度創(chuàng)新”資源為現實所用。調查問卷中對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的歷史評價問題,22.22%的人認為“完全錯誤,不容肯定和翻案”,61.33%的人認為“總體錯誤,但有一定合理性”,有15.11%的人認為“有其正面因素,應重新評價”,還有1.33%的人認為“是真正的民主,應再來一次”?!斑\動”情結濃厚的背后,也從側面說明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對人民公社、“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等歷史錯誤的刻意回避已造成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和無知。
(二)“社會思潮多元化”挑戰(zhàn)著一元主導的核心價值觀。社會群體選擇不同社會思潮雖然各有差異,但在當前社會思潮的特點和趨向問題上卻取得了難得的共識。在“我國當前社會思潮最鮮明的特點”這一問題的回答中,42.67%的人認為是“多元、多樣、多變”,10.67%的人認為是“關注、干預現實”,10.22%的人認為是“重視爭奪話語權”,11.11%的認為是“潛隱性、非主流性”,14.22%的人認為是“相互交鋒、影響、融合”,5.33%的認為是“由精英向大眾拓展”,還有5.78%的人認為是“其他”特點。在“我國社會思潮的變動趨向”這一問題的回答中,36.89%的人認為是“在一元主導中形成多元制衡”,19.56%的人認為是“在包容多元中實現一元整合”,22.67%的人認為是“在潮起潮落中完成推陳出新”,12%的認為是“在討論爭辯中達成價值共識”,還有8.89%的人認為是“其他”趨向。不同社會群體在社會思潮特點上形成的“多元、多樣、多變”等“三多”共識,以及對“一元”和“多元”互動的趨向解讀,實際上在相當大程度上解構了主流核心價值觀的一元性、主導性乃至權威性,也挑戰(zhàn)著執(zhí)政者如何進行價值整合的技巧和藝術,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因應經濟領域所有制和分配體系的重大制度變革,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出現了一元主導和多元并存的復雜局面,代表不同階級階層和其他社會群體利益、愿望和意志的社會思潮猶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 〔6 〕。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調查對象能夠較為理性地看待當前各種社會思潮之間的爭辯交鋒,從利益訴求的必然性和民主啟蒙的正面性加以審視。在“如何看待當前各種社會思潮的爭辯交鋒”這一問題的回答中,57.78%的人認為“代表不同階層和利益集團的利益訴求,有其必然性”,24.89%的人認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言論自由的表現,有利于民主啟蒙”,6.22%的人認為這“表明知識精英階層日益離心分化分裂,不利于思想統一”,只有2.22%的人認為是“知識分子唇槍舌戰(zhàn)紙上談兵不接地氣,是文人相輕的表現”,還有8.89%的人持有“其他”看法。這說明越來越多的社會群體在思想觀念上的自主性、流變性日益凸顯,社會民主意識不斷覺醒。在這種情況下進行一元主導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更有說服力和解釋力,否則難以入情入理,真正深入人心、取得實效性。
(三)“偏激立場”仍行其道考驗著執(zhí)政者的意識形態(tài)智慧。調查結果顯示,總體來看,社會上極“左”或極右的過激思想有所淡化,人們看待國內外熱點問題的心態(tài)越來越成熟理性。但不可否認的是,極端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等“偏激立場”仍有存在土壤并占有一定的輿論市場。在“解決中日釣魚島紛爭的最佳選擇”這一問題的回答中,18.22%的人主張“武力解決,以戰(zhàn)爭換和平”,19.11%的人主張“經濟制裁,號召抵制日貨”,53.78%的人主張“外交談判,上兵伐謀伐交”,還有8.89%的人主張“韜光養(yǎng)晦,隱忍以待崛起”,這說明激進的民族主義思潮即使已經趨于回落,但仍有一定的蠱惑性和號召力。在“楊佳、鄧玉嬌、藥家鑫等網絡風云人物的命運”這一問題的回答中,44.44%的人認為“是草根階層社會動員的結果,是平民的勝利”,23.11%的人認為“是民粹情緒綁架法律的表現,是暴民的勝利”,32.44%的人持中立立場。這說明極端的民粹主義思潮雖然已完全不占居主流,但仍有一定的存在土壤。
另外,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6.32億,較2013年底增加1442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6.9%,網民增長和普及率進入了相對平穩(wěn)的時期。網絡社會日漸崛起,也對社會思潮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當網絡社會的眾聲喧嘩遭遇邊緣化的“偏激立場”,極易形成“輿論漩渦”效應,在吸引人們眼球的同時也在改造著大眾的傳統思想觀念,并使原有的意識形態(tài)格局面臨挑戰(zhàn)。因此,如何于紛繁復雜、多元嬗變的社會思潮流變中超越紛爭形成一致,最終達成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共識、滿足廣大社會成員普遍的意識形態(tài)期待,考驗著執(zhí)政者的意識形態(tài)智慧。
三、從維護意識形態(tài)安全視角應對社會思潮群體性選擇差異的挑戰(zhàn)
在多元、多樣、多變不斷挑戰(zhàn)主流價值觀的時代境遇下,如何對待有別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之外的民間社會思潮?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注重“統一”,主要方式是取消差異、消滅差異,用清一色的意識形態(tài)來統一人們的思想認識。在現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引導”成為新的策略,表現在核心價值觀對多樣化社會思潮的引導,在差異中擴大認同,在包容中求得共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是基礎性工作”,要“積極引導各種社會思潮” 〔7 〕 (P94 )。
(一)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整合:在包容中實現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統一。社會思潮難獲寬容和理解的一個突出表現是,民間思潮常常被某些人不加分析地確認為錯誤思潮,甚至只要是與馬克思主義有出入的思想都被武斷地扣上反馬克思主義錯誤思想的帽子,對其加以批判和鞭撻。在實證調查和訪問座談過程中,仍有相當大一部分的受訪者(包括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將文化保守主義、新儒家等思潮一概歸納為復辟封建主義的思潮,將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普世價值和歷史虛無主義一概簡單地歸納為復辟資本主義的思潮,即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這種觀點從表面上看是維護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地位,但對民間思潮缺乏客觀具體的分析,將其武斷地推向馬克思主義的對立面,實際上不利于生動活潑的思想局面的形成,最終只會損害我國意識形態(tài)的安全性。
一個社會有“左”有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包容“左”右的勇氣和胸懷。實際上,“中國道路”的選擇越是備受沖擊,就越應該包容才能彰顯“道路自信”的底氣。在包容中實現統一,也就是要將維護統一與包容多樣相結合,實現社會思潮群體性選擇差異的價值整合。一般來說,社會成員在政治素質、文化水平、職業(yè)背景、生活環(huán)境等方面的不同,加之思想境界、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存在著某些差異,使得民間社會思潮日益多元并分化。因此,必須根據各階層受眾的認知特點和價值取向來增強教育的針對性,有的放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將服務服從與以人為本相統一,從理論上打動人、說服人、感化人,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自信”占領各個階層受眾的思想文化陣地。
(二)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認同:在多元中突出主流意識形態(tài)主導。當前,多種社會思潮是人們認識差異性與態(tài)度多樣性的集中反映。從“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視野出發(fā),差異是事物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多樣是事物發(fā)展的形式和動力。因此,多元乃繁榮之奧秘,一個社會越是向前發(fā)展,就越需要多樣的個性表達,越需要整合各種意見形成統一意志的能力。要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度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再帶著有色眼鏡去審視日益多樣性的社會思潮。只有這樣,才能因應當前社會思潮的“三多”特質,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樹立主流價值觀的權威,最終實現廣大社會群眾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
如何應對多元化社會思潮對一元化核心價值的挑戰(zhàn)?正確的做法是在多元中突出主導,也就是將突出核心與容許多元相結合,積極引導各種社會思潮的運動進程,在社會群體的多元選擇中實現價值認同。要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tài)度,不囿于當前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固有框架,跳出意識形態(tài)建設來建設意識形態(tài)。事實上,對民間思潮無論是盲目地進行抵制還是不加分析地全面放開都不科學,而是要學會辯證看待,適時處理好“管”“放”關系?!耙换ㄒ齺戆倩ㄩ_”,最關鍵的是要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對待多元社會思潮,以寬容心對待不同聲音,在“存異”中“求同”,這樣我們的社會才不會成為“一袋各不相干的馬鈴薯”。
(三)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塑造:在消解中加快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構。社會思潮中的“偏激立場”實質上是一種“異質思維”,執(zhí)政者除了要以包容心加以對待,更要在對話中協調立場,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識,推動其思想觀念的進步。從實證調查來看,對于幾種相對偏激的社會思潮認知情況(多選題),“新左派”、“新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了解率分別只有22.22%、28.89%和24.44%(了解“自由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人數較多,分別達到68.44%和52.44%)。所以要充分發(fā)揮“大眾”思潮和“小眾”思潮之間的良性制衡功能,使不同思潮之間相互爭鳴相互交鋒直至相互掣肘與制衡,由此使極端和激進的言論不斷被邊緣化,使理性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和有影響力。
事實上,針對“偏激立場”仍行其道的現實境遇,消解的最高境界在于無形而非有形、在于潛移默化而非強力出擊。因此,在消解中加快價值建構,就是將指導教育與引導培育相結合,找準著力點,交匯出多重契合點,保持主流文化與多元文化之間的張力。面對立場激進的觀點和言論,重要的不是簡答粗暴地令行禁止,而是如何發(fā)揮聰明才智“把對方搞得少少的,把自己搞得多多的”。只有與時俱進地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建構并不斷完善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超越紛爭達成共識,使持有這種立場的社會成員真正回歸理性。
(四)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歸宿:在內化中形成主流意識形態(tài)共識。在社會思潮群體性選擇差異的背景下,應該積極探索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吸引力的有效對策,在內化中形成共識。具體來講,一要繼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底蘊;二要辯證分析社會思潮,切實增強“融入”和“轉化”的能力;三要創(chuàng)新意識形態(tài)工作方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社會思潮,用馬克思主義占領意識形態(tài)思想陣地。另外,在“您主要通過何種渠道了解社會思潮動向”(多選題)的問卷調查中,有多達87.11%的受訪者選擇“互聯網”,因此必須順應信息社會的發(fā)展趨勢,“牢牢掌握信息化條件下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主導權” 〔8 〕,充分利用新興網絡媒體宣傳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正能量”,使其在與民間社會思潮的博弈中迅速搶占輿論的主動權和制高點。
當前,應以“有破有立、不破不立”的眼光建設主流意識形態(tài),充分抓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好時機,不斷推進意識形態(tài)的安全構筑工作。要在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創(chuàng)新,使其更具解釋力和概括力。要以老百姓聽得懂、聽得慣、聽得信的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人民群眾不僅能夠用言語表述,在口頭傳誦,而且能夠在內心認同,達成共識,最終通過“優(yōu)化社會思想生態(tài)、構建價值認同載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立黨立國之本、強國富民之路、民族復興之源、社會和諧之基,以此推動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實現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
實踐證明,一個國家的文化現代化程度一方面取決于這個國家對異質思想的包容程度,另一方面更取決于其對社會群體選擇不同思潮的應對態(tài)度。從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視角出發(fā),高明的政治決策者和富于遠見的知識分子,理應懂得和學會剛柔并濟的策略。既要端正態(tài)度,善于利用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去引導和改造社會上的“異端”思想,又要闊視遠想,廣泛吸收人類社會已有的先進理論成果和美好的文明價值理念,這樣才能以超越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眼光和視野去建設意識形態(tài),最終在迎接挑戰(zhàn)中不斷壯大主流意識形態(tài)。
參考文獻:
〔1〕社科院調研內地公民政治素質:右派占8%〔EB/OL〕.正北方網,2013-05-05.
〔2〕公 羊.思潮:中國“新左派”及其影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徐友漁.知識界到底在爭什么?〔J〕.社會科學論壇,2002(4).
〔4〕劉建軍.當代中國政治思潮〔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5〕馬立誠.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6〕丁祥艷.論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的鮮明特點〔J〕.前沿,2010(15).
〔7〕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王建軍.黨的十七大以來維護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新經驗〔J〕.理論探索,2013(6).
責任編輯 周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