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壽煥
【摘要】 目的 探討研究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診斷及治療。方法 選取我院2011年——2012年期間接收治療的60例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進行回顧分析,觀察研究其機械通氣時間、呼吸機參數以及并發(fā)癥等情況。結果 本組60例患兒存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原發(fā)病,臨床癥狀典型,X線胸片動態(tài)觀察發(fā)現透過度降低及浸潤性改變,血氣檢查顯示PaO2與FiO2小于200mmHg。本組60例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中,48例患者被治愈,8例患者癥狀改善,4例患者死亡。并發(fā)癥包括合并氣胸有8例患者、缺氧缺血性腦病有12例患者,多臟器損害有9例患者。結論 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早期診斷很重要,及時實施機械通氣治療,呼吸機參數選用較低,能夠防止缺氧所導致的多臟器功能性損害和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進而提高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治愈率,將死亡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關鍵詞】 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治療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5.048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5-2451-02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為各種疾病刺激機體而引發(fā)的急性炎癥。主要病理變化為肺毛細血管內部皮細胞損傷、彌漫性的肺泡損傷以及急性肺泡上皮。其生理表現主要是順應性肺下降、滲出性的肺水腫。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缺氧和進行性的呼吸困難等綜合征。由于新生兒肺臟發(fā)育還未完善,易導致肺損傷,在休克、窒息、感染及其他情況下,極易引發(f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1]。現我院選取了2011年——2012年期間接收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60例患者作為研究觀察對象,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診斷和治療進行研究分析,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2012年期間接收治療的60例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征患者,其中包括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颊咛g在38-42周,入院時日齡最小的僅0.5小時,日齡最大的為12天。其中順產的患者有31例,剖宮產的患者有29例;羊水清的患者有32例,III度混濁的患者有28例;血性羊水的患者有6例,胎兒宮內有窘迫史的患者有18例,娩出重度窒息的患者有36例;6例患者奶汁吸入,7例患者羊水吸入,6例患者新生兒肺炎。所有患者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呼吸困難、青紫,X線胸片有透過度降低及浸潤性改變。
1.2 診斷標準 ALI臨床診斷的標準為急性起病,正位的X線胸片為雙肺有彌漫性浸潤影,無心機損害及左心功能不全等臨床癥狀表現,PaO2與FiO2比值小于或等于200mmHg。
1.3 鑒別診斷 足月新生兒的急性呼吸窘迫征診斷時,需將左心功能不良引起的靜水壓力性的肺水腫除外,因為其胸片顯示心臟擴大,雙肺門為蝶翼狀的模糊陰影,有不規(guī)則的浸潤影和肺紋理增強出現在肺野上。心源性的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征時,X線胸片首先呈現左心功能不良導致肺水腫、肺淤血,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浸潤影及普遍肺部透亮度均有所降低。這時,即會有滲出性肺水腫,又會有靜水壓性肺水腫出現,采取動態(tài)性床邊拍攝胸片可獲得有利證據。重癥肺炎也可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兩種疾病胸片難以區(qū)分,必須結合實際臨床癥狀,通常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胸片變化較快,而肺炎胸片的表現相對較慢[2]。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如果不能在早期及時診斷、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處理,很容易在短期時間內急速轉變成肺出血,兩者的X線胸片難以區(qū)分??傊?,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診斷需從3各方面進行分析。①是否有引發(f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原發(fā)病。②有顯著的臨床癥狀及X線胸片表現,X線胸片的動態(tài)檢查非常重要。③必須進行血氣檢查,同時計算PaO2與FiO2的比值,例如小于200mmHg,均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的重要依據。
1.4 方法 臨床治療中,多采用多巴酚丁、多巴胺藥物持續(xù)性靜脈滴注以便保護新生兒心功能。多巴酚?。êD掀绽扑幱邢薰荆瑖帨首諬46020128),將20mg多巴酚丁溶于50%濃度的葡萄糖溶液內充分稀釋后予以靜脈滴注,每分鐘滴速控制在2.5-10ug/kg左右。在每分鐘不超過15ug/kg劑量的情況下,心率及外周血管阻力基本沒有發(fā)生變化。多巴胺(陜西京西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61020258),開始時,每分鐘根據患者體重1-5μg/kg,然后10分鐘內每分鐘滴速以1-4μg/kg遞增,指導達到最大療效。同時,注射全靜脈營養(yǎng)液,急性期限制滴注量為小于80mL/kg·d,40例患者應用人血丙種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3]。
2 結果
本組60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經治療后,通過X線胸片進行復查,可以看到肺透亮度提高,肺浸潤影緩慢消失,在48小時之后開始好轉。
2.1 并發(fā)癥情況 60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中,合并氣胸的患者有8例,肺出血的患者有12例。入院時并發(fā)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有12例,多臟器損害的有9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11例,硬腫的患者有5例,凝血障礙的患者有5例。
2.2 治療效果 60例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中,有48例患者被治愈,平均住院時間為14.62±7.52天。有8例患者癥狀改善,由于腦病逐漸加重,經家屬同意并簽字后出院。有4例患者死亡。其中死亡患者有2例并發(fā)多臟器功能的損害,另兩例患者引發(fā)雙側性嚴重氣胸。
3 討論
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是除心源性之外各種疾病因素引發(fā)的進行性缺氧性急性的呼吸衰竭、病例基礎主要由多種細胞炎癥為介質導致的肺局部炎癥表現,炎癥反應失去控制導致彌漫性肺泡的毛細血管內部細胞、II型肺泡上皮細胞損傷,致使肺微血管的通透性升高引發(fā)肺間質水腫和肺泡。本組60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采用藥物治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理性適量的藥物治療,與國內外專家學者意見相一致,主要是將血管的通透性及炎癥反應給予糾正,使患者的組織缺氧現象得到改善,一經確診,應及時使用呼吸機,如沒有呼吸機的基層醫(yī)院,應該及時選取合理的有效的藥物加以治療,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患者治愈率。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診斷的標準為急性起病,正位的X線胸片為雙肺有彌漫性浸潤影,無心機損害及左心功能不全等臨床癥狀表現,PaO2與FiO2比值小于或等于200mmHg。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如果不能在早期及時診斷、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處理,很容易在短期時間內急速轉變成肺出血,兩者的X線胸片難以區(qū)分。本組60例患者中,合并氣胸有8例患者、缺氧缺血性腦病有12例患者,多臟器損害有9例患者。所以,臨床中應盡可能早診斷、早治療,提高治愈率,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與早產兒肺臟發(fā)育不良,缺乏PS引發(fā)NRDS不同之處在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先出現肺毛細血管內部皮細胞損傷,引發(fā)肺水腫,從而導致PS損傷,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應將PS防止肺泡至萎陷,保持肺的順應性和肺泡毛細血管之間液體的平衡,預防性肺水腫除外,增強對原發(fā)病和其導致的機體內紊亂的治療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4]。多巴酚丁、多芬胺能夠補充血容量,減小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排血量,有效改善呼吸功能。尤其是采用丙種球蛋白能加強患者機體的免疫力,降低肺部非感染性的炎癥癥狀的發(fā)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本組60例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中,48例患者被治愈,痊愈率是80.0%,8例患者癥狀改善,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是6.67%。說明60例患者通過藥物治療,結合全靜脈注射營養(yǎng)液,同時針對急性期患者應用血丙種免疫球蛋白,獲得比較滿意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根據對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不斷探索研究,應增強對足月新生兒的護理和警惕,防止窒息,降低剖宮產,密切觀察新生兒臨床癥狀表現。對于疑似病例給予高度重視,及時采取相關的檢查予以確診,以免發(fā)生肺出血癥狀。因此,臨床醫(yī)生必須做到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進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使死亡率降至到最低限度。
參考文獻
[1] 高建慧,韓玉昆,王少華,等.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治療[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1,18(3):157-159.
[2] 張宇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機械通氣治療[J].小兒急救醫(yī)學,2011,7(3):116-118.
[3] 王善華,崇慶國,王浩.選擇性剖宮產新生兒死于肺透明膜病的10例的臨床分析[J].中國優(yōu)生和遺產雜志,2011,8(6):88-89.
[4] 黃中,陳偉卿,歸良楨,等.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J].中華兒科雜志,2012,27(2):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