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蕾
摘要:目的 探究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效果分析。方法 隨機選取近年來本院收治的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足月新生兒60 例,隨機平均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兒采用傳統(tǒng)的機械通氣法進行治療,治療組采用新型的肺表面活性物質作為治療藥物,并對與于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和血氣情況進行分析和對比。結果 對于治療效果的分析顯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在91.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血氣情況的分析上,治療組的PaO2和PaO2/FiO2與對照組相比顯著較高,而PaCO2則顯著較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質進行治療的療效好于傳統(tǒng)方法,肺表面活性物質用于臨床ARDS的治療具能夠得到顯著的療效,值得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肺表面活性物質;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又被稱為肺透明膜病,其發(fā)病主要原因是肺表面活性物質的缺乏引發(fā)了新生兒加重了進行性的呼吸窘迫,甚至呼吸衰竭,這是一種在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中很常見的危重病,新生兒胎齡愈小,其發(fā)病率就會愈高,同時死亡率也極高,在臨床上是以進行性的呼吸困難做為主要表現(xiàn)。在目前的治療中,肺表面活性物質是一種主要的對癥特效治療手段,其療效在國內外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這種藥物可以顯著的降低患有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新生兒的死亡率[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近年來本院收治的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足月新生兒60 例,其中共有男性新生患兒33例,女性新生患兒27例,在全部的患兒中,體重為1235~2598 g,全部患兒的平均體重在2416 g;全部的60例患兒都能夠完全符合新生兒ARDS的診斷標準。將60 例ARDS患兒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的患兒數(shù)都為30 例,兩組的患兒在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全部的30例患兒使用常規(guī)的機械通氣的治療方法對其進行治療,首先要對患兒進行酸堿平衡的處理,在對患兒進行機械通氣時,第一步應該通過患兒的鼻子給予正壓通氣,當CPAP值不少于0.195kPa,患兒的動脈血的氧分壓的范圍能夠持續(xù)的維持在62~86mmHg 之間時,應該立刻對患兒以頭罩給氧的方式進行機械通氣治療。
1.2.2治療組全部的30例患兒在確診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后的30 min以內使用進行肺表面活性物質進行治療,治療采用的肺表面活性物質選用的是豬肺磷脂注射液,使用的注射劑量為100 mg/kg的藥物[2]。讓患兒保持仰臥姿態(tài),先將患兒的氣管內的分泌物吸干凈,然后再對患兒進行氣管的插管,將全部的藥液快速的注入,在藥液注入之后還要迅速的對患兒加壓通氣3~5 min,保證注入到患兒肺內的全部藥液都能夠均勻的分布。最后將患兒的氣管導管拔出,在氣管拔出后仍要通過鼻子對患兒給予持續(xù)的正壓呼吸支持。
1.3療效判定 患兒的呼吸轉為平緩,主要癥狀消失,面色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的判定為顯效;患兒的呼吸逐漸趨于平緩,主要癥狀有所改善,面色有所好轉判定為有效;患兒的呼吸困難沒有任何緩解,主要癥狀仍然存在,病情狀況不變或者發(fā)生加重判定為無效[3]。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文所有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3.5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 并用χ2進行檢驗,統(tǒng)計學分析值用P表示,當P<0.05 時,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有意義。
2結果
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1.5%,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3.2%,可以看出,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明顯具有更高的總有效率,兩組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有意義,P<0.05。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見表1。
同時,對于治療后兩組的血氣情況進行分析,對照組的PaO2和PaO2/FiO2顯著高于對照組,而PaCO2則顯著較低,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的血氣情況對比,見表2。
3討論
ARDS是一種由多種致病因素引發(fā)的一種急性進行性的缺氧造成的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內源性的肺表面活性物質發(fā)生減少、滅活、改良、不能重復利用,最終導致了肺表面活性物質的絕對或者相對不足[3],在臨床上以頑固性的低氧血癥。呼吸窘迫和肺順應性下降為主要的表現(xiàn)。但是由于缺乏臨床上的調查報告,導致診斷標準還不夠成熟,因此目前對于足月新生兒的ARDS診斷仍然存在很大的爭議[4]。目前在臨床上足月新生兒ARDS的主要治療方法仍然是以綜合性的對癥治療為主,其中以機械通氣為最主要的手段,但這種方法也有很大可能導致肺損傷。1980年日本學者Fujiwara第一次報道了使用PS對ARDS進行治療,并且取得了成功,這一項研究成果引起醫(yī)學界的廣泛關注。在最近的30年,對于PS用于ARDS進行臨床治療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試驗,同時也對ps用于其他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進行了臨床治療進行了初步的探索[5]。
肺表面活性物質的生理功能有:①使肺泡表面的張力降低,增加肺順應性,更加有利于肺泡的擴張;②防止在呼氣末發(fā)生肺泡萎陷,使肺泡的容積保持穩(wěn)定;③加快肺液清除的速度;④減少肺動脈的血管張力,使肺泡的通氣量增加,維持功能性的殘氣量,進而使肺泡內的氧分壓升高;⑤維持肺泡與毛細血管之間正常的流體壓力,避免引發(fā)肺水腫;⑥保護肺泡上皮細胞;⑦肺表面活性物質中包含的某些蛋白可以增加呼吸道的免疫力;⑧肺表面活性物質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毛細支氣管末端的表面張力,從而避免了毛細支氣管發(fā)生痙攣或阻塞的現(xiàn)象。
本文以兩種不同的方法對于患有ARDS的足月新生兒進行了治療,從文中的治療結果中可以看出,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質進行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傳統(tǒng)方法,這就說明了肺表面活性物質用于ARDS的治療具能夠得到顯著的療效,但是,肺表面活性物質同時也存在著它的弊端,這種藥物的使用容易使患兒產生肺出血甚至顱內出血的并發(fā)癥,對于這些并發(fā)癥目前還沒有很好的預防措施,這就需要臨床的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馮思國,鐘曉蓉.國產及進口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比較[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11,21(3):112-113.
[2]郭本標,張俊,尹曉光.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30例臨床分析[J].安徽醫(yī)學,2011,74(2):45-46.
[3]楊建生,吳本清,賀務實,等.經鼻間歇正壓通氣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1,17(5):145-147.
[4]曾凌空,李文斌.肺表面活性物質蛋白B基因多態(tài)性與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易感性的研究[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1,6(1):37-41.
[5]鹽酸氨溴索與肺表面活性物質聯(lián)合nCPAP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40例療效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3):441-442.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