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惠興
(廣東省中醫(yī)院珠海醫(yī)院康復科,廣東 珠海 519015)
重力彈撥風池和風府手法治療頸源性眩暈的療效觀察
薛惠興
(廣東省中醫(yī)院珠海醫(yī)院康復科,廣東 珠海 519015)
目的探討重力彈撥風池和風府手法在頸源性眩暈患者中的臨床效果。方法對來我門診治療的80例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牽引治療,實驗組采用重力彈撥風池和風府手法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95%治療效果理想,高于對照組(85%)(P<0.05);實驗組95%對我院治療總體滿意,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頸源性眩暈病率較高,臨床上采用重力彈撥風池和風府手法治療效果理想,值得推廣使用。
重力彈撥風池;風府手法;頸源性眩暈;臨床效果
頸源性眩暈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機制復雜,誘因也比較多,患者發(fā)病時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頭暈、惡心、嘔吐、耳鳴、視物不清等,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目前,醫(yī)學界對于這種疾病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常規(guī)方法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癥狀,但是長期治療效果不理想,并發(fā)癥也比較多,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因此,臨床上探討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顯得至關重要。近年來,重力彈撥風池和風府手法在頸源性眩暈患者中使用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1]。為了探討重力彈撥風池和風府手法在頸源性眩暈患者中的臨床效果。對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來我門診治療的80例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對來我門診治療的80例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有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齡為32~64歲,平均年齡為(46.3±0.6)歲,病程在1~6個月,平均病程為(3.5 ±2.4)個月;對照組有40例,其中男12例,女28例,患者年齡為26~69歲,平均年齡為(44.1±0.5)歲,病程在1.2~6.5個月,平均病程為(4.2±3.1)個月?;颊叻稀吨嗅t(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兩組對其治療方案等均完全知情權,實驗均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年齡、病情等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牽引治療,具體方法如下:牽引力量7~12 kg,牽引1 min,間隔休息5 s,一次治療時間為20 min,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2周。實驗組采用重力彈撥風池和風府手法治療,具體方法如下:①坐位放松頸背部肌肉。醫(yī)者可以用揉法施用于患者的頸肩背部,力量由淺至深,以透熱為度。大約3 min。然后重力點按雙風池、風府,每穴位半分鐘。待患者肌肉明顯放松后進行第二步的操作。②患者坐于低凳上,頸微屈。醫(yī)者站于一側,用一手拇指頂按第二頸椎棘突,另一手以肘部托起患者下頦,手掌繞過對側耳后扶住枕骨部,然后逐漸用力將頸椎向上拔伸。在拔伸的基礎上使頸椎旋轉到有阻力的位置,隨即作一有控制的稍為增大幅度的扳動,頂椎棘突的拇指同時協調用力。此時??陕牭健翱Α钡囊宦暬蛴心粗赶录坏奶鴦痈?。③患者俯臥位,身體放松。重力量彈撥從風池到風府的椎枕區(qū)肌肉,力量因患者的接受力而定,時間1~2 min。方向是從風池到風府沉而有力的彈撥。直到手下肌肉松軟。然后用雙手拇指重疊一起,按壓于一側風池處,向中線風府方向用力推按,持續(xù)30 s。一側完畢后,同等方法適用于對側。④施用擦法于頸項部,以透熱為度。到此手法結束。讓患者俯臥2 min左右,注意保護患者的皮膚[2]。
1.3 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利用SPSS16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并進行χ2檢驗,實驗結果采用表示,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95%治療效果理想,高于對照組(85%)(P<0.05);實驗組95%對我院治療總體滿意,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頸源性眩暈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機制復雜,誘因也比較多,從中醫(yī)角度來說頸源性眩暈屬于“眩暈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等范疇,主要是由于患者頸椎脊柱退行性發(fā)生變化從而造成患者頸椎-基動脈系統(tǒng)供血不足等,從而引起患者眩暈?;颊甙l(fā)病時,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眩暈、頭痛、頸肩部疼痛等,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
近年來,重力彈撥風池和風府手法在頸源性眩暈中使用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本次研究中,實驗組95%治療效果理想,高于對照組(85%)(P<0.05);實驗組95%對我院治療總體滿意,高于對照組(P<0.05),這個結果和相關研究[3]結果類似。這種方法和傳統(tǒng)方法相比優(yōu)勢較多,患者采用這種方法治療時不會引起患者其他創(chuàng)傷,患者治療效果也比較理想,能夠降低患者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上,采用重力彈撥風池和風府手法治療后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左、右側椎動脈血流量和雙側椎動脈血流總量,從而改變患者血流動力學?;颊咧委熀蟛捎貌食葯z查顯示雙側椎動脈及基底動脈流速均明顯增加(P<0.05),患者椎動脈狹窄減輕甚至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采用扳法時不能過于追求彈響聲和跳動感,避免對造成患者醫(yī)源性損。治療時要主要力度,避免用力過重,并這種手法要時刻保持頭部稍前屈,禁止在頭部后傾位施行扳法。此外,還應該注意頸部保護,適當進行頸部運動,以加強頸部肌肉力量和穩(wěn)定性,提高患者臨床治愈率,降低復發(fā)率。
綜上所述,頸源性眩暈病率較高,臨床上采用重力彈撥風池和風府手法治療效果理想,值得推廣使用。
[1] 何雁玲,王道全.推拿治療頸性眩暈臨床研究[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0,19(1):29.
[2] 朱金華,鮑自立,江萍,等.體位療法配合手法治療頸源性眩暈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12(3):111-112.
[3] 陳霞,楊謙.針刀治療頸源性眩暈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26):197.
R255.3
B
1671-8194(2014)34-02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