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事欣 劉立華 劉 丹
(吉林省人民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品管圈管理在降低護士職業(yè)壓力中的應用研究
楊事欣 劉立華 劉 丹
(吉林省人民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目的探討品管圈活動在降低護士職業(yè)壓力中的效果。方法自2013年4月至9月,我院護理心理小組自發(fā)成立品管圈,確定“降低護士職業(yè)壓力”為活動主題,通過進行現(xiàn)狀調查、要因分析、對策擬定及運用PDCA循環(huán)的原則進行對策實施和效果觀察。結果護士主觀重度壓力由活動前的38.6%降低至19.3%,目標達成率為83.1%,進步率為50%。結論開展品管圈活動對于解決護士心理問題,提升護士滿意度,提高護理工作質量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不僅圈員的各方面能力大幅度提高,而且圈員所在科室護士的壓力得到顯著降低,使護士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fā)揮,使護理工作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品管圈;管理;護士;職業(yè)壓力
職業(yè)壓力是指當職業(yè)要求迫使人們做出偏離常態(tài)功能的改變時所引起的壓力。護士是一種高風險、高強度、備受關注的職業(yè),臨床護士存在著較大的職業(yè)壓力[1]。職業(yè)壓力對護士心身健康和工作質量的影響已受到廣泛關注。正確地向他人表達個人情感,宣泄不良情緒或自我調解是減輕職業(yè)壓力的重要方法[1]。
在我國目前現(xiàn)有的醫(yī)療體制下,護士缺編、勞動強度高、精神壓力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我院護理心理小組自2013年4月至10月應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調查了解引起護士職業(yè)壓力的諸多因素,采取措施降低護士職業(yè)壓力,共涉及內、外科8個科室,取得了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1.1 成立品管圈小組:我院護理心理技術小組通過為期一周的招募組成了8名成員活動小組,成員均為各療區(qū)護士長,其中內科護士長5名,外科護士長2名,輔助科室護士長1名。小組選出圈長1名,輔導員1名,成員6名,圈長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1.2 主題選定:全體圈員通過頭腦風暴法[2]先羅列出工作中遇到的非常普遍的一些問題。每位圈員從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和上級政策等4個維度進行主題選定, 每個維度以1~5分計分,選出分數(shù)最高的:“降低護士職業(yè)壓力 ”為本期主題。根據(jù)主題,圈員們采用腦力激蕩法設計出四個圈名及四個圈徽,通過投票的方法,最終確定“陽光圈”為圈名,寓意為護士姐妹們拋卻煩惱、憂愁和壓力,以一種開心、快樂、輕松地心態(tài)陽光面對每一天。
1.3 計劃擬定:按照PDCA(Plan-Do-Check-Action)程序,小組制定詳細的活動計劃。2013年4月為主題選定、計劃擬定,5月為現(xiàn)狀調查、目標設定、原因分析及制定對策階段;6~8月為對策實施階段,9~10月為效果確認和標準化、檢討與改進、總結資料及成果發(fā)布階段。
1.4 現(xiàn)狀調查:制定并發(fā)放了“壓力評估問卷”表,對所涉及的8個科室進行調查。參加調查的達到83人。調查結果顯示,其中壓力評估陽性62人,占總調查人數(shù)的74.70%,壓力中等30人,占總調查人數(shù)的36.14%;壓力過大32人,占38.56%。
1.5 目標設定:根據(jù)心理學干預的原則,我們選取重度壓力群體作為我們干預的對象。設計了預期目標值,設定將重度壓力的人群由32例降低至13例,由38.56%降低至目標值為15.37%,目標值=現(xiàn)況值-(現(xiàn)況值×改善重點比例×圈員能力)[3]。
1.6 要因分析:根據(jù)回顧性調查分析結果,從人、機、物、法、環(huán)5個方面進行原因分析,得出結論為人、專業(yè)技能、關系、環(huán)境、自我感覺5個方面原因,繪制出壓力體系“魚骨圖”,見圖1。我們對這5方面原因進行要因論證,其中“自我感覺”方面原因是我們心理學能夠干預的對象。為此,我們設計了二級“自我感覺類壓力問卷”。發(fā)放問卷后調查了解到其中“沒有目標感、自我價值感低、職業(yè)倦怠”3方面顯示出>80%的比例原因,我們將其繪制成“自我感覺壓力源柏拉圖”見圖2,并將其作為我們本次干預的重點。
1.7 對策擬定:針對護士“自我價值感低、沒有目標感、職業(yè)倦怠”的問題擬定進行護士自我認知、自我價值觀調整。擬定進行 “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講課、“心理學相關知識”講課以及“溝通技巧”培訓。
1.8 對策實施:自2013年6月4日至8月26日期間,針對護士“自我價值感低、沒有目標感”進行了自我認知、自我價值觀調整:包括陽光心態(tài)教育、角色定位、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講課。針對護士“壓力感強、職業(yè)倦怠”進行了壓力管理策略的培訓:包括心理學知識講課,溝通技能、放松技術的訓練等。采取的形式包括講課、座談、個別關懷、科室團體活動等。講課除圈長給予圈成員的一級培訓外還要求圈員對所在科室護士進行二次培訓以及相關案例的演練。同時,圈長對圈員所在科室護士全體進行了垂直培訓??剖一顒臃矫?,各科室根據(jù)自身情況,分別組織了不同形式正能量的活動內容,如:評選科室明星護士,組織護士集體活動等,從而形成了科室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對重度壓力感的護士給予了個體關懷、心理及情緒的疏導。
2.1 效果確認
2.1.1 有形成果:經過9周的干預后,再次對參加調查的83名護士發(fā)放“壓力評估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干預措施是行之有效的。重度壓力的由32例,占38.6%降低至16例,占19.3%,與預期目標值15.37%相比,目標達成率:為83.1%(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目標值)× 100%,進步率:為50%(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100%。
之所以出現(xiàn)這個結果是因為這個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特殊情況:參加活動的“創(chuàng)傷骨科”的調查結果呈相反的態(tài)勢。參加活動的“創(chuàng)傷骨科”在調查之初是“創(chuàng)傷骨病科”,接受慢診患者。后來由于醫(yī)院總體工作調整,科室改為接受急診重癥患者。一時間科室床位凸顯緊張,護士的工作強度激增,人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導致護士的壓力指數(shù)由調查前的輕度壓力7例、中度壓力1例、重度1例,變?yōu)檎{查后的輕度2例、中度5例、重度3例。針對上述情況,科室采取了相應的應對措施,包括:①給予科室護士廣泛的心理支持;②對重度壓力感的護士給予了個體關懷;③加強科室護理人員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以及與其他科室、部門的協(xié)作;④對科室工作實行彈性管理。經過為期1個月的適應、調整與干預后,再次調查科室人員壓力狀況,結果顯示輕度壓力3例、中度壓力6例、重度壓力1例。再次統(tǒng)計重度壓力的由32例,占38.6%降低至14例,占16.9%,與預期目標值15.37%相比,目標達成率為93.41%(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目標值)×100%,進步率:為56.2%(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100%。說明:干預措施行之有效。2.1.2 無形成果:本次品管圈活動,每名成員在活動前后都對溝通能力、自我價值感、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凝聚力、QCC手法5個方面進行了自我評價打分,每人每項最高10分,最低1分,結果顯示全體圈員在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見表1,并將其繪制成無形成果雷達圖,見圖3。
圖1 壓力源解析魚骨
圖2 自我感覺壓力源柏拉圖
圖3 無形成果雷達圖
表1 活動前后圈員能力自我評價表
2.2 標準化與研討改進:將本次活動實施對策進行標準化。
分析此次品管圈活動的優(yōu)點與不足,提出今后改進的方向。
品管圈活動最早出現(xiàn)在20世紀60年代,由日本的石川馨博士所創(chuàng),后在企業(yè)中廣泛發(fā)展,20世紀90年代被引入醫(yī)院管理領域[3]。品管圈作為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TQM)的一環(huán),是在自我啟發(fā)、相互啟發(fā)下,活用各種質量控制手法(quality control,QC)全員參與,對自己的工作現(xiàn)場不斷進行維持和改善的活動[4]。QCC活動的宗旨是提高員工的素質,激發(fā)員工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5]。本次以解決護理心理問題、提升護士滿意度、提高護理工作質量為目的,將品管圈的手法大膽應用于護理心理層面,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不僅圈員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護士的中、重度壓力得到顯著降低。但本次圈活動由于主要考慮干預主觀因素,對客觀因素考慮的不多,因此下一圈活動我們將考慮對客觀因素影響大的問題進行干預。
[1] 吳愛芬.護士述情障礙與其職業(yè)壓力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1):86.
[2] 劉揚.通俗易懂的QCC頭腦風暴法[J].中國質量,2005(2):59.
[3] 劉庭芳,劉勇.中國醫(yī)院品管圈操作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
[4] 張幸國.醫(yī)院品管圈活動實戰(zhàn)與技巧[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0:5-6.
[5] 吳小紅.以QC文化提升護理服務質量[J].中國衛(wèi)生質量管理, 2012,19(6):3.
R47
B
1671-8194(2014)29-03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