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屈原屢諫不入遭疏放,但他“事君而不二”,最后選擇沉湘自殺。本文除了分析被歷代文人、學者稱贊的屈原的內在修養(yǎng)品格外,還將從屈原的貴族身份、同姓無相去之義,依前賢而守節(jié)方面探析屈原“事君而不二”之因,更加全面地認識屈原的去留選擇。
關鍵詞:屈原;內在修養(yǎng);同姓;前賢
屈原生活在“君臣以義合,不合則去”的歷史環(huán)境中,“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1]按照適度的義事君,若君王不和道義,則可以停止事君的行為。也就是說如果國君做的不符合道義,臣子可以離開國君,另尋適合發(fā)揮自己政治理想的地方。孔子周游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因“義”不和而改仕他國,最后無奈之下“正禮樂,制作春秋,以為后王法”。孟子曾游說過梁惠王、齊宣王、鄒穆公、魯平公等君王,都因不得君而去。春秋戰(zhàn)國本是一個游士游走四方,爭相為各國君主所用的時代。漢初賈誼《吊屈原賦》中對屈原的經(jīng)歷深感同情,嘆道:“歷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2]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中也感嘆:“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謫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如是?!盵3]《漁父》中漁父勸屈原:“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起波?”[4]甚至屈原自己也有過去留的思想斗爭,面對“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的楚王,“爭寵而心害其能”的同列和“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的世道。屈原也曾想過“余焉能忍與此終古”去國離鄉(xiāng),依從靈均之吉占。但當“欲從靈氛之吉占兮”時,心里又“猶豫而狐疑”,最終還是選擇了“顧而不行”不肯離去,“事君而不二”。屈原做出這樣的選擇有其內在的品格修養(yǎng)原因,也與屈原的貴族身份、同姓無相去之義的原則有極大關系,同時還受到前賢的重要影響。
1 高潔深沉的內在修養(yǎng)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原出生之時就吸收日月之精華,合乎天地之正氣,享有與生俱來的內美。他又以強烈的內在修養(yǎng)完善自己,始終進行著高要求的自我修潔,“佩秋蘭”、“扈江離欲辟芷”、“滋蘭九畹”、“樹蕙百畝”、“以芰荷為衣”、“以芙蓉為裳”、“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衣食住行多以高潔之物為伴,可見其竭力維護自己的形象,完善人格修養(yǎng)。同時屈原極重視修能儲德,“重之以修能”、“余獨好修以為?!保掷先饺綄⒅炼靶廾涣ⅰ?。以修正直忠誠為常業(yè),培養(yǎng)了他堅貞清潔的人格品質,使他獨立于混濁而不分,幽昧而狹隘的社會現(xiàn)實中。也培養(yǎng)了他執(zhí)著追求的意志和滿懷憂患的意識,關切楚國命運,心系民瘼的深沉情感:《離騷》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即使被肢解九死,也不改變自己的理想追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哀念萬民遭遇多難,以隕其身;《哀郢》中“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愁其相接”念楚國將虛,心常含戚;“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心系民瘼。正是淳正美好的品質,極高的人格道德修養(yǎng),深沉的情感,構成了屈原內心深處柔軟的家國歸屬感,是屈原不愿離開故國的重要原因。
2 與楚王同姓的貴族身份
屈原在《離騷》開頭即說明自己顯赫的家世,“帝高陽之苗裔兮”,《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開頭寫道:“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宋代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解釋:“顓頊娶于騰隍氏女而生老童,是為楚先。其后熊繹事周成王,封為楚子,居于丹陽。周幽王時,生若敖,奄征南海,北至江、漢。其孫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與,遂僭號稱王。始都于郢,是時生子瑕,受屈為客卿,因以為氏。屈原自道本與君共祖,俱出顓頊胤末之子孫?!盵5]出生于楚國貴族,與楚國國君同姓共祖,這種特殊的身份,使得屈原注定與當時的游士選擇不同。東漢時王逸《楚辭章句》中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的注解為:“言乃旋我之車,以反故道,及己迷誤欲去之路,尚未甚遠也。同行無相去之義,故屈原遵道行義,欲還歸也?!焙榕d祖《楚辭補注》中也有同樣的釋義,如對《離騷》中“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注解為:“異姓事君,不合則去;同姓事君,有死而已。屈原去之,則是不察于同姓事君之道,故悔而欲反也?!鼻以凇冻o補注》中洪興祖直接對賈誼的“歷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懷此都。”想法予以否定“然原初未嘗去楚者,同姓無可去之義故也。賈誼云:歷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懷此都。失之矣?!盵6]臺灣學者黃永武先生在其《中國詩學》中也認為:“屈原因為與楚王室是同姓,不同姓的臣子可以像鳥那樣自由選擇樹木,任意飛離,而同姓臣子到死也不能離開,這才是屈原思想中解不開的死結?!盵7]
“同姓無相去之義”,最早是孔子《春秋》認為,諸侯公子若離開本國而去適他國,不合倫理規(guī)范,之后意為同姓共族兼恩與義無相去之義。[8]作為人臣的屈原雖有能去的可能,但是作為與楚王同姓的貴族,在道義上是不應離開故國。而屈原又是位極重“內美與修能”的人士,在這重比之于當時游士們“君臣以義合,不合則去”的規(guī)范下,屈原更會選擇同姓無相去之義。洪興祖《楚辭補注》云:“屈原與楚同姓,仕于懷王,為三閭大夫。三閭之職,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譜屬,率其賢良,以厲國士。入則與王圖議政事,決定嫌疑;出則監(jiān)視群下,應對諸侯?!盵9]《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中寫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盵10]左徒,乃是國之重臣之位;三閭大夫類似公族大夫,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的教育。作為楚民族和楚國王族世系中的一份子,這層血緣和道義更是屈原不能去國離鄉(xiāng)的重要原因。雖然屈原屢遭懷王、襄王的疏遠、貶遷,痛心于楚國滿朝讒佞的世道,也曾想遵從靈氛的卜算“歷吉日乎吾將行”,遠游以尋求賢君,但當忽然臨睨舊鄉(xiāng)時卻徘徊不前,最終效法楚國先人彭咸,投水而死,用生命獻祭于先祖。既是仿效彭咸這種為了維護正直、高潔的品德的殉道精神,對生命存在價值的認定和理性的判斷;又是他蘊藏于內心的“親切而有味”的血緣情感的深切流露。[11]這種生命的血液和體魄使他的身體和魂魄都歸于故國和楚民族。
3 中正前賢的守節(jié)影響
《離騷》是集中敘述屈原身世、理想、遭遇、痛苦和抉擇的重要詩篇,全篇多次提到依前圣而守節(jié)的詩句。如:詩人雖“不周于今之人兮”但“愿依彭咸之遺訓”維持正直清高;以“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喻中正之士,執(zhí)分守節(jié),不隨俗人;以“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言士有伏清白之志,以死中直之節(jié)者,乃前世圣王之所厚哀;以“堯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贊揚唐堯、虞舜高尚而義薄云天的品德;以“依前圣以節(jié)中兮,喟慿心而歷茲”回答女媭的詈責,言己依前世圣人之法,節(jié)其中和,喟然舒憤懣之心,歷數(shù)前世成敗之道。雖然“湯禹久遠兮,邈而不可慕”但自古圣賢不必同時,而要求自己“懲連改忿兮,抑心而自強”。《九章·惜往日》集中列先賢所為,述屈原之志“聞百里之為虜兮,伊尹烹于庖廚。呂望屠于朝歌兮,寧戚歌而飯牛。不逢湯武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吳信讒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憂。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yōu)游。”[12]忠貞誠信先人人為節(jié)操而亡,屈原希望像先賢一樣“寧溘死而流亡兮”,讓君王醒悟。屈原心中的這些前圣都有著清白之志、中直之節(jié),即使見疑被謗也衷守于故國、不隨波逐流。投水而死的前賢彭咸,遭后辛菹醢的比干,不食周食、遂餓而死的伯夷叔齊等中正前賢,他們的守節(jié)品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屈原的去留選擇。洪興祖《楚辭補注》云:“且人臣之義,以中正為高,以伏節(jié)為賢。故有危言以存國,殺身以成仁?!盵13]贊比干不悔于剖心,忠立而形成,榮顯而名著。當屈原徘徊于去國離鄉(xiāng)的路口時,前圣先賢身上的中正守節(jié)品質照耀到了屈原身上,讓他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所要追尋的道路。由此可見,依前圣先賢而守節(jié)也是屈原不選擇去國離鄉(xiāng)的重要原因,在失落心境和艱難抉擇中,他看到了一條前人走過的可取之道,于是上下求索堅定地走上這條路。
綜上所述,高潔深沉的內在修養(yǎng)塑造的完美理想主義個性使屈原雖然不合于溷濁世道,內心卻對楚國愛之深痛之切;高貴的血統(tǒng),雖然帶來了天生的優(yōu)越感,但屈原卻身負不可割舍的民族血緣使命;遵從前賢而守節(jié),人格尊嚴上有著不可更改的士人節(jié)操,使得屈原執(zhí)著追求于道義。最終在“君臣以義合,不合則去”的士風中,屈原做出了迥于時代之風的選擇,“事君而不二”以死明志,追溯先祖。這樣的抉擇是痛心的,雖然后人“悲其文,讀之未嘗不流涕也”悲悼屈原不公的命運,甚至認為屈原本可如龍蛇之蟄退守其身,卻不取明哲保身之道,是不明智之舉。但屈原屢諫不入遭疏放卻不去國的行事,樹立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宗親之忠和母國之懷的自覺典范,以身殉道、明志求索的所為,實現(xiàn)了身體和靈魂的同一與凈化。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張培恒等.賈誼文選譯[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3][10]司馬遷.史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5][6][9][12][13]洪興祖.楚辭補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7]黃永武.中國詩學[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8]趙伯雄.春秋經(jīng)傳講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黃靈庚.楚辭與簡帛文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位慧錦,女,河北邢臺人,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