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舜亮
(縉云縣新建鎮(zhèn)文化站,浙江 麗水 321402)
走進河陽感受民間藝術
樓舜亮
(縉云縣新建鎮(zhèn)文化站,浙江 麗水 321402)
“有女嫁河陽,賽過做娘娘”,這是千百年來對河陽的美譽。因為河陽商人富甲一方,至今還流傳著號稱“全國第二富”,河陽古民居是浙江省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qū),位于麗水市縉云縣新建鎮(zhèn)河陽村,距縉云縣仙都國家AAAA級風景區(qū)15千米左右。河陽有著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明清古建筑,名聞遐邇、巧妙絕倫的剪紙藝術,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的河陽傳統(tǒng)祭祖儀式。本文將從這三個省非遺文化項目來淺談河陽的傳統(tǒng)文化,感受河陽的民間藝術。
傳統(tǒng)文化;古建筑;剪紙;祭祖;發(fā)展
河陽村建于公元933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有宋代古剎福昌寺、元代八士門,古祠堂、古廟宇、舊第共1500余間,數(shù)量之多,規(guī)模之大,堪稱江南一絕。整個村從空間方位和形象構成來看,將周圍美好的自然環(huán)境與村落有機的結合。背靠仙霞嶺余脈中峰山,并且與周圍的小山脈連于一體,群山平緩且郁郁蔥蔥。順山而下的溪流滋養(yǎng)良田,古村整體盆地地勢,冬暖夏涼。河陽古民居有著明、清、民國初期特色的建筑群。整個村落以八士門街為中軸線,街道縱橫有序。最有代表性最經典的是“十八間”,十八間是河陽大戶人家的典型代表,即每幢為十八間,現(xiàn)存良好的大概有二十多幢。十八間大院落和附屬建筑兩個部分,分別為房套、大院和伙舍。八士門也是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宋元兩代曾出八位進士,相傳“八士門”就這樣為此而建。八士門前有對由朱元璋所賜的無頭石獅子,石獅子至今尚存,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河陽的主要古建筑還有朱大宗祠、文翰公祠、圭二公祠、虛竹公祠、荷公特祠、謙讓之間、耕鑿遺風和循規(guī)映月。河陽的古建筑整體結構布局嚴謹,堂宇軒昂,庭院寬敞。各個宗祠在裝飾上表現(xiàn)的自然、樸素、典雅。門窗都使用傳統(tǒng)的木雕技術大多使用圓雕、鏤空雕等技法,刀法純樸圓潤、人物惟妙惟肖。河陽古建筑無論在建筑設計或是建筑工藝上,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走進河陽的展覽館中,就會發(fā)現(xiàn)有許許多多的剪紙藝術品。河陽的剪紙不同于北方的剪紙,要求特別的細膩。河陽剪紙通常取材于戲曲故事,用于窗花,一般有花卉、人物等內容。紙張用紅色居多,一般在春節(jié)時期所用,表達喜慶。最具有代表性的剪紙作品是已故老人李寶鳳留下的。她的剪紙作品風格細膩、秀麗、抒情,從功用上已脫開了飾用、祭品、喜化等實際功能的范疇,具有純審美的藝術效果。她的《麒麟送子》、《太白回書》、《感恩亭》等十多幅作品,曾在1994年入選由文化部組織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并獲證書,她的作品堪稱“中國一絕”。在河陽村中,還有少數(shù)年邁的老人精通剪紙,雖然他們老人年事已高,步履蹣跚,但是剪起窗花來,卻依然是神采奕奕。河陽剪紙玲瓏剔透,構圖精美,保留了當?shù)匾詰騽」适聻橹黝}的傳統(tǒng)風格。
為了讓河陽剪紙能薪火相傳、后繼有人,縣文化局等都曾在老年大學開設剪紙班并在河陽小學成立河陽剪紙培訓基地,讓河陽剪紙藝術在年輕一代扎根開花。中央電視臺曾到該基地進行實地采訪和報告讓河陽剪紙藝術得到更加廣泛的宣傳和推廣。學員們的剪紙作品現(xiàn)已成為各大高級酒店、會所的搶手貨。從2010年至今,由麗水市文聯(lián)旗下的民協(xié)在縉云博物館、縉云溪濱北路先后進行剪紙展出,并多次參加省非遺剪演,成果豐碩。如今,隨著河陽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河陽的剪紙藝術正在讓越來越多的人們所了解和認識,并得到市縣主要領導的肯定。
河陽朱氏家族有強大的家族凝聚力,在千年的氏族長河里,都實行家族內部的民主,規(guī)范族長的權力,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在每年的三月河陽村會舉辦傳統(tǒng)祭祖儀式,在這期間也同時舉辦旅游節(jié)。會有八士街狀元宴共享美食共慶節(jié)日;經典婺劇的演出;民間名俗狂歡節(jié);民間祭祀軒轅與祭祖大典。傳統(tǒng)的祭祖儀式保留和繼承了河陽當?shù)貍鹘y(tǒng)民俗,豐富鄉(xiāng)村文化生活,因為他的祭祖活動規(guī)模大,內容豐富,吸引了大批游客和鄉(xiāng)民前來觀看。
隨著縉云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河陽古民居文化的保護和開發(fā),并確定相應的開發(fā)措施和機制,河陽古村的民間藝術將會在繼承中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小小的古村,包含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大智慧,是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淳樸的社會人文。在這里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底蘊和人文的熏陶。相信通過以后多年的努力和各方的幫助,河陽的古建筑和傳統(tǒng)民間文化將會煥發(fā)新的光彩。
J05
A
1005-5312(2014)08-01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