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婷
1.研究對象
高校健美操專項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以西安體院2011級健美操專修班10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
2.結果與分析
2.1健美操專項學生體育社會活動能力構成因素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走訪相關的專家,對體育院校健美操專項學生社會活動能力的構成體系進行了初步構建,后制定了相應的調查問卷,發(fā)放到學生手中,進行調查研究。
通過調查:在以上組織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判斷能力,社區(qū)指導能力,社交能力,健康咨詢能力,運動處方能力七個社會活動能力構成體系指標當中,后兩個被大多的認為是體育保健能力夠成體系當中的內容。因此,我們選擇前5個作為社會活動能力構成體系的主要內容。
2.2西安體育學院健美操專項學生體育社會活動能力現狀
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必須適應社會的人才需求,但高等體育院校的辦學理念及培養(yǎng)目標離開了社會對體育專門人才規(guī)格的要求,沒有經過勞動市場供求規(guī)律的調節(jié),導致培養(yǎng)出來的體育人才不能滿足社會體育發(fā)展的需求。
2.3健美操專項學生體育社會活動能力不理想的原因
2.3.1受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論的影響
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論主張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傳授和學習系統(tǒng)的書本知識和技能,課堂教學是使學生掌握系統(tǒng)知識和技能的基本途徑,導致教學中只重視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學生體育社會活動能力的培養(yǎng)。
2.3.2受舊的課程設置的束縛
長期以來,高校體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受到體育院校的影響,以掌握競技運動技術為主,其特點是專業(yè)性強,靈活性差,知識面窄,缺乏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在體育社會活動方面。
2.3.3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現行的高校體育專業(yè)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是以學生是否掌握技術動作,缺乏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比較,現行的考核評價缺乏科學性、合理性,且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目的與動機,不利與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2.4健美操教學中學生社會活動能力的培養(yǎng)
2.4.1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能力
各種社會活動都需要良好的組織行為,現在體院的健美操專選課很多,一個老師一個星期多的有三十個學時,少的也有20幾個學時,如果老師能從課堂中拿出三分之一的時間來讓學生自己組織這堂課的準備熱身部分,或者說,有些東西學生自己可以交的,可以讓學生自己組織進行教學,老師在一旁監(jiān)督,交的不好的或者不足的地方老師再出面糾正補充。
2.4.2讓學生組織策劃比賽健美操教學中必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因為健美操的比賽每年都有很多的,例如:2012年,就單單的“青島啤酒啦啦操比賽”就海選了好幾次,還有“大眾等級鍛煉標準”比賽,“健力寶”拉拉操比賽等很多的賽事,這些比賽的規(guī)模不算是小的,全國性的比賽老師會花多點的精力去考慮整套操化的創(chuàng)編情況,畢竟全國性的比賽含金量還是比較高的。
2.4.3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問題存在于社會活動的時時處處,如果一個人在從事的工作中不能及時發(fā)現問題,并睿智地處理好發(fā)現的問題那么活動的成功率就會大打折扣。大學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以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各種能力,但就社會活動中問題發(fā)現和處理能力的培養(yǎng),其他教育方式遠不如體育教學來得快,來得及時。
2.5.4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能力
判斷能力主要是指事情的是與非、處理的對與錯等對問題認識的能力。在健美操這項運動中,對與錯的問題時時處處存在,有意讓學生去判斷運動中瞬時的對與錯,對提高他們問題發(fā)現和處理能力大有裨益。
3.結論和建議
3.1結論
3.1.1健美操專項學生體育社會活動能力構成因素主要包括:組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判斷能力;社區(qū)指導能力社交能力。目前體院健美操專項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yè)運動能力和教學能力,但缺乏面向社會體育的指導能力。
3.1.2健美操專項學生體育社會活動能力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受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論的影響受舊的課程設置的束縛;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在今后的健美操教學中主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能力;讓學生組織策劃比賽健美操教學中必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能力等方面加強對學生社會活動能力的培養(yǎng)。
3.2建議
3.2.1新形式下社會需求的體育人才是具有堅實的理論知識、全面的身體素質、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自學創(chuàng)新能力和廣泛社交能力。體育院校應該重視健美操專項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的培養(yǎng),以適應新形式下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的發(fā)展要求。
3.2.2體育院校應制定相關的社會活動能力的培養(yǎng)體系,包括提高教師的素質、加強課程結構改革和教學與社會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培養(yǎng)措施,幫助學生提高社會的適應能力和社會體育指導能力。(作者單位:陜西西安西安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