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煥云
【摘 要】目的:尋找實驗結果的穩(wěn)定性和準確性的方法。方法:對133例開放性創(chuàng)傷患者傷口膿液和分泌物,進行細菌鑒定和藥敏分析。結果:實驗結果證明自動化儀器不僅操作方便簡單,而且實驗結果穩(wěn)定可靠。結論:外傷術后發(fā)生感染,應進行細菌培養(yǎng)與藥敏試驗,合理用藥,同時應行感染病灶的清除,清除壞死組織與炎性肉芽組織異物,徹底引流或采用閉式沖洗療法,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感染;細菌;藥敏試驗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醫(yī)院應多采用現代化的全自動分析儀器,節(jié)約患者等待病情確診的時間,保證實驗結果的穩(wěn)定性和準確性。在臨床工作中,醫(yī)生應重視感染細菌的培養(yǎng)、鑒定和藥敏試驗,從而合理地使用抗生素,而不能按照經驗亂用、濫用抗生素。細菌培養(yǎng)結果表明,開放性創(chuàng)傷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已發(fā)生變化,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率明顯上升,革蘭氏陽性球菌感染率下降,與劉尚才氏資料相符。
1 材料和方法
1.1 標本采集 選取從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間133例開放性創(chuàng)傷患者的傷口膿液和分泌物,送往我院檢驗科細菌室?;颊呤軅课话ㄉ媳?、前臂、手、股部、小腿和足。收集標本時注意無菌操作,避免其他外來細菌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
1.2 細菌培養(yǎng) 將標本用生理鹽水稀釋為一定濃度的菌群,配制瓊脂培養(yǎng)基,然后置入BACTEC9120全自動培養(yǎng)儀(BD,USA)進行細菌培養(yǎng)。
1.3 細菌鑒定和藥敏試驗 將培養(yǎng)分離得到的菌株用Micro Scan Walkaway96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Siemens,German)及其配套的試劑(鑒定與藥敏復合板)進行細菌鑒定和藥敏分析。
1.4 質量控制 用衛(wèi)生部臨床檢驗中心提供的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和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作質控標準參考菌株。
2 結果
從133例標本中共分離出114株細菌,陽性率高,達85.7%;其中革蘭陽性菌65株(57%),革蘭陰性菌44株(38.6%),真菌5株(0.4%)。通過Micro Scan W/A96儀器軟件分析,我們發(fā)現分離率占前6位的細菌分別為大腸埃希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NS)、金黃色葡萄球菌(SA)、甲種溶血性鏈球菌、甲型副傷寒沙門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百分比分別為28.5%、19.3%、15.8%、10.5%、6.1%、4.8%。在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NS)占80.23%;而在金黃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占30.60%;除此之外,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的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別占其38.67%和46.21%。從藥敏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革蘭陽性球菌對青霉素耐藥率最高,可能與青霉素開發(fā)早,應用多有關,而其對萬古霉素耐藥率最低;革蘭陰性桿菌對氨芐西林耐藥率最高,而對亞胺培南和哌拉西林耐藥率最低。結果提示在臨床上選用抗生素時,不應隨意使用青毒素和氨芐西林這些廣譜抗生素,而應針對具體感染選用特殊的抗生素。
3 討論
本實驗采用自動化儀器完成了對創(chuàng)傷感染細菌的培養(yǎng)、鑒定及藥敏分析,實驗結果和大部分研究報道結果相同[ 1 ],證明自動化儀器不僅操作方便簡單,而且實驗結果穩(wěn)定可靠。大腸埃希菌是人腸道中的正常棲居菌,其致病物質之一是血漿凝固酶,因此其在大多數感染中都是最主要的病原菌,如尿路感染、血液感染等。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是在大量頭孢菌素和免抑制劑的廣泛使用后才成為醫(yī)源性感染的常見病原菌,特別是MRCNS,其檢出率和多重耐藥性呈逐年上升趨勢,且感染后癥狀不典型,給臨床診斷和治療帶來困難。通過Micro Scan W/A96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可準確鑒定MRCNS,合理使用抗生素。金黃色葡萄球菌是革蘭陽性球菌的代表,是一種常見的病原菌,最早用青霉素治療SA感染,但由于MRSA逐漸增多,現臨床上不使用青霉素,而用紅霉素、慶大霉素或萬古霉素代替;這和我們的藥敏實驗結果相一致,我們的研究發(fā)現SA對青霉素的耐藥率為100%,而對萬古霉素的耐藥性最低,只有13.2%。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s)主要由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桿菌產生,這類菌株對青霉素、第三代頭孢菌素(頭孢噻肟、頭胞他啶、頭孢哌酮、頭孢曲松等)以及單環(huán)β-內酰胺類抗生素(氨曲南)耐藥,并且ESBLs由質粒介導,容易在細菌中傳播,因此快速地篩選出ESBLs菌對治療感染有重要作用。Micro Scan W/A96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可以快速準確的鑒定并檢出ESBLs菌,幫助抑制創(chuàng)傷感染,使患者創(chuàng)傷得以早日恢復。
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及細菌變異的頻發(fā),使細菌對廣譜抗生素的耐藥性越來越高,引起人們的重視。在本研究中,我們將對開放性創(chuàng)傷感染傷口的膿液和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yǎng)、鑒定和藥敏試驗,以明確創(chuàng)傷感染中細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藥性,為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據。我們的實驗結果表明不同的菌株其耐藥性有明顯的不同,常用的抗生素已不能滿足抗感染治療的需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醫(yī)院應多采用現代化的全自動分析儀器,節(jié)約患者等待病情確診的時間,保證實驗結果的穩(wěn)定性和準確性。在臨床工作中,醫(yī)生應重視感染細菌的培養(yǎng)、鑒定和藥敏試驗,從而合理地使用抗生素,而不能按照經驗亂用、濫用抗生素。對于外傷后感染的處理,僅強調合理使用抗生素是不夠的,更要強調清創(chuàng)術中操作的無菌觀念,充分清洗消毒,切除失活組織,合并骨折時要合理使用固定物,盡量選用外固定器固定骨折,創(chuàng)面要充分引流,對于污染嚴重、受傷時間超過8h、難以徹底清創(chuàng)的病例創(chuàng)口應延遲閉合。如外傷術后發(fā)生感染,應進行細菌培養(yǎng)與藥敏試驗,合理用藥,同時應行感染病灶的清除,清除壞死組織與炎性肉芽組織異物,徹底引流或采用閉式沖洗療法,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2]。
參考文獻
[1] 徐修禮,劉家云.細菌對抗生素耐藥機制研究的某些進展[J].國外醫(yī)學 (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2,23(2):83-85.
[2] 李萍,王懷斌,周玉寬.四肢外傷后感染細菌培養(yǎng)與藥敏試驗結果分析[J].淮海醫(yī)藥,1999,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