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朱浩云
真草篆隸:民國四大書家的墨跡
文·圖/朱浩云
民國時期,政界領域涌現(xiàn)出許多書法高手,盡管他們不是以書法家自稱,但是若以書法家標準衡量,恐怕是綽綽有余,其中書法造詣最高,影響最大的當推吳稚暉、胡漢民、于右任、他們在民國書法界有“民國四大書家”之譽,也有“真草篆隸四大家”之稱。
在清末民初,一批仁人志士跟隨孫中山推翻了腐朽的滿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在這批仁人志士中有四位知識淵博,德高望重,并以精湛的書法享譽書壇,這四位書法家就是吳稚暉、胡漢民、于右任、譚延闿。其中吳稚暉精于篆書,胡漢民工于隸書,于右任長于草書,譚延闿善于楷書,他們四位在當時可謂各領風騷,并被譽為“民國四大書家”。
吳稚暉(1865-1953年),民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名敬恒,字稚暉,江蘇武進人。吳稚暉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一位頗具特色而有過較大影響的人物。22歲(1887年)考中秀才,24歲(1889年)參加鄉(xiāng)試考中舉人,后三次參加會試皆未中進士。曾在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和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任教。
以后,他留學日本,去過英、法、德諸國,眼界大開。曾創(chuàng)辦里昂中法大學并發(fā)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呼吁中國青年到海外以半工半讀方式留學。“勤工儉學”運動造就了很多青年才俊,譬如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他學貫中西,愛國堅定,生活淡泊,臻力教育,贏得了當時人們的崇敬并受到其深刻的影響。蔣夢麟稱贊他是中國學術界一顆光芒四照的彗星;胡適譽之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四大反理學思想家之一;1963年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第十三屆大會上舉薦他為“世紀偉人”。有趣的是,吳稚暉一生追隨國民黨革命卻一生不入官門,1943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病逝陪都重慶,蔣介石曾力邀吳稚暉為新主席,但被其推辭。他一生十分簡樸,敝衣敗絮,安之若素,外出總是以步當車,經(jīng)常罷車。他視金如身外之物,通通用來接濟別人。他身邊唯一珍貴的東西,就是他2萬多冊的藏書,還有從21歲開始日積月累而成的二三十箱文稿、信件、剪報。其中重要著作有《上下古今談》、《荒古原人史》、《二百兆平民大問題》、《注音符號作用之辨證》、《稚暉文存》等,在臺灣出版的有《吳稚暉先生選集》、《吳敬恒選集》等。由于各種原因,大陸對吳稚暉的研究很少,實際上吳稚暉的經(jīng)歷、學識、思想、著作是很值得研究的。特別是對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如辛亥革命后,他積極提倡國語注音與國語運動,首創(chuàng)國音字典,開了中國拼音字母之先河,極大地方便了國人的識字。
在書法上,吳稚暉主要精于篆書,自幼學習大篆,民國時已是當代無敵的篆體家,作品線條靜穆,結體安然。據(jù)說,清朝科舉他中舉人,后來他對朋友說,這個舉人是我騙來的,因為我寫的文章不長,但是全部是用大篆寫的,所以科舉考官看不懂字,但覺得字寫得很好,就把我錄取了。抗戰(zhàn)時期,吳稚暉在重慶生活困難,便在重慶《中央日報》上登了則廣告,表明開始賣字。直到抗戰(zhàn)勝利,回到上海時,還是生意興隆,被人戲稱為“書畫托拉斯”。由于吳稚暉的篆書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常與張大千等名家合作,書畫合璧,交相輝映。新中國成立前夕,吳稚暉去了臺灣,于是漸漸淡出了人們視線。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nèi)藝術品拍賣興起后,他的書法幾乎看不到,近幾年,隨著字畫收藏的急劇升溫,拍賣場上偶爾也能見到吳稚暉的作品,但價格不高。
胡漢民(1879—1936年)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字展堂,廣東番禺人。早年求學菊坡書院學海堂,20歲任廣州《嶺海報》記者。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師范科,未久以退學潮回粵任教。1905年再赴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任評議部評議員、《民報》編撰。1907年隨孫中山赴河內(nèi),策動武裝起義。1909年任同盟會南方支部支部長,策劃廣州新軍起義及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時任廣東都督,后隨孫中山赴南京,出任臨時大總統(tǒng)府秘書長,旋回廣東任都督兼民政長。二次革命失敗后亡命日本,任中華革命黨本部政治部部長。1917年任廣州護法軍政府交通部總長。1921年任廣州非常大總統(tǒng)府總參議兼文官長,國民黨“一大”任中央執(zhí)行委員,兼廣東省長。孫中山北上后留守廣州,代理大元帥職。1924年以后胡漢民日漸主張反共。1925年8月因廖仲愷被刺案嫌疑,一度被拘,旋赴蘇聯(lián)考察。1927年4月與蔣介石合作反共,主持在南京成立的國民政府并任中央政治會議主席。1928年赴歐洲考察,回國后任立法院院長。1931年2月遭蔣軟禁,10月獲釋。后至廣州,成為南方實力派反蔣精神領袖。晚年標榜抗日、剿共、反蔣三大政治主張。1935年胡漢民被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次年5月2日在廣州病故。1930年主持編成《總理全集》。1933年創(chuàng)辦《三民主義月刊》。所著《三民主義的連環(huán)性》等,為國民黨理論家闡釋三民主義的代表作。
胡漢民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政治家,攻書,能詩,擅文詞,書法精隸書和曹金碑及行書。胡漢民書法作品風格清挺峻拔,頗為耐看。早年學褚遂良和米芾,并能將褚遂良和米芾融合為一體。晚年攻曹金碑,極為神似,集字為詩如己出,著有《不匱室詩抄》。記得2013年廣州海珠橋通車時,大橋的橋名就采用早年胡漢民的題字,可見他的書法影響。
于右任(1879—1964年)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驅(qū)、詩人、書法大師,也是標準草書的創(chuàng)始人。原名伯循,字右任,后以字行。筆名神州舊主,騷心、太平老人等,號髯翁,陜西涇陽人。11歲入名塾毛班香先生私塾讀經(jīng)史、學詩文,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19歲后得識學貫中西的朱佛光、經(jīng)學大師毛俊臣,以師禮事之,謁見關中國學大師劉古愚先生。1903年以第10名中舉,后入震旦學院,1905年參與并主持籌備“復旦公學”。1906年在日本遇孫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會,從此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辦《民呼報》、《民吁報》、《民立報》,為民請命。辛亥革命后,于右任先后在南京政府任職,北伐后長期任國民黨監(jiān)察院院長,被譽為“監(jiān)察之父”,1949年到臺灣,1964年病逝于臺北。
于右任在從政的同時,潛心致力于書法研究和創(chuàng)造。1932年于在上海發(fā)起成立“標準草書社”,邀集劉延濤、胡公石同好研究整理歷代草書,提出了“易識”、“易寫”、“準確”、“美麗”四項原則,在融匯章草、今草、狂草各體和廣泛吸取歷代大家精萃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影響深遠的“標準草書”。標準草書的創(chuàng)立,給形體無定的草書定了型,在草書的規(guī)范上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于右任先生的書法藝術,大體可分前后兩個時期,早期工行楷,以魏碑為基礎,取舍變革,并參入篆、隸、草法,開拓了險勁峭拔的書勢,在沉著灑脫的筆法中,呈現(xiàn)出豪放磅礴之氣;晚期之作更為精湛,形美筆簡,儀態(tài)萬千,出神入化,令人目不暇接。
于右任的書法作品很多,且很早就在市場流通,民國時期于右任的作品就很有銷路,并時常與張大千、黃賓虹、潘天壽、陸抑非、張石園、朱梅村等名畫家合作書畫。由于于右任解放前夕去了臺灣,故于右任一度在大陸漸漸被人遺忘。上世紀80年代海外拍賣市場興起,于右任的作品開始走入拍賣會;上世紀90年代活躍于大陸拍賣市場,現(xiàn)在他的書法尤其是草書很受海內(nèi)外藏家的青睞,價格居高不下,已非普通藏家能問津。
譚延闿(1880-1930年)是民國初期著名政要,書法家,與陳三立、譚嗣同并稱當時“湖湘三公子”。字祖安、祖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生于浙江杭州。其父譚鐘麟為進士,曾任陜西巡撫和陜甘、閩浙、兩廣總督等職。他聰穎好學,五歲入私塾。其父規(guī)定三天要寫一篇文章,五天要寫一首詩,還要練寫幾頁大、小楷毛筆字。11歲學制義文學,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稱之為“奇才”。1893年,譚延闿到長沙參加童子試,考中秀才,譚父當時年事已高,譚延闿在陪同家父安度晚年的同時,繼續(xù)跟從各地名師學習時文等。1904年,譚延闿參加清末最后一次科舉考試,中試第一名貢士,即會元,4月參加殿試,列為二等第三十五名,賜進士出身,從此具備邁入政壇的資本。 1907年組織“湖南憲政公會”,積極推行立憲,成為立憲派首領。1909年10月任湖南咨議局議長。1911年武昌起義后,任湖南省都督。1912年7月被北京政府正式任命為湖南都督,9月兼湖南省民政長,加入國民黨任支部長。1916年8月后任湖南省長兼督軍、湖南參議院院長。二次革命中保持中立,被袁世凱免職。袁死后,任湖南省長兼督軍、省長,1920年下臺。1922年投奔孫中山,再次加入中國國民黨,6月任全湘討賊軍總司令。1923年后任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府大本營內(nèi)政部長,建設部長、湖南省省長兼湘軍總司令。1924年1月當選為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兼大本營秘書長。1925年7月任廣州國民政府委員、常務委員兼軍委會委員、常委,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9月署理廣州國民政府軍事部部長。1926年1月被選為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3月代理廣州國民政府主席,4月任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7月又代理國民黨中央黨部主席。1927年3月后任國民黨中常委、中政會主席團成員、軍委會主席團成員、國民政府委員、常委、武漢國民政府戰(zhàn)時經(jīng)濟委員會委員。9月寧漢滬三方在上海成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任大會主席。1928年2月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至10月轉(zhuǎn)任行政院院長。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
有史論家認為,譚延闿八面玲瓏,善測政治風向,從三次任湖南總督到擔任國民政府主席,到最后出任第一任行政院院長,有“政壇不倒翁”之稱。譚延闿善詩精書法,自小就開始攻顏書,可以說譚延闿是一位書法功力很深的書法家,并以顏書著稱于世。有專家認為,譚延闿字如其人,有種大權在握的氣象,結體寬博,顧盼自雄。不論擘窠榜書,還是蠅頭小楷均極精妙。從民國至今,寫顏體的人沒有出譚延闿右者。據(jù)筆者觀察研究,民國很多重要的公共場所都有譚延闿題字題匾,像南京中山陵孫中山碑文“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就是出自譚延闿之手,由此可見當時譚延闿書法的聲譽。他的弟弟譚澤闿也寫得一手好顏字,曾為《文匯報》題寫報頭。此外,譚生前有時還與繪畫家張大千、徐悲鴻合作書畫。在市場上,譚延闿的字民國時期就在市場上流通,由于政治地位高,加上顏字寫得特別好,很受藏家的青睞。建國后,譚延闿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被人所遺忘。
從吳稚暉、胡漢民、于右任、 譚延闿民國四大家書法成就看,于右任的書法成就最高,影響最大。他的標準草書是里程碑式貢獻,當今無人能比。譚延闿的顏字第二,吳稚暉、胡漢民第三。從收藏角度而言,于右任的作品已經(jīng)是藏界熱門,非普通藏家能問津,而譚延闿、吳稚暉、胡漢民的書法還有待進一步的挖掘,畢竟他們都是那時的風云人物,許多作品不僅有藝術觀賞價值,而且有歷史和文獻價值,尤需指出的是:吳稚暉、胡漢民、譚延闿的書法作品“文革”時藏家銷毀比較多,作品存量十分有限,值得藏家積極關注。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