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萍 陳磊
【摘 要】本文主要就“把關人”理論在國內的發(fā)展狀況做一個整理和分析,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的有關“把關人”理論的文獻作為綜述對象,歸納和分析“把關人”理論在國內這30多年中的發(fā)展和演變,在此基礎上對“把關人”現(xiàn)象做了一個案例分析。
【關鍵詞】把關人 把關機制 綜述
“把關人”又稱“守門人”?!鞍殃P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Kurt Lewin)在研究群體中信息流通渠道時提出的,1947年,盧因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書中系統(tǒng)論述了這個問題,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guī)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管道。
20世紀50年代,傳播學者懷特將這一概念應用于新聞研究,提出了新聞傳播的“把關”過程模式。懷特認為,新聞媒介的報道活動不是“有聞必錄”,而是對眾多的新聞素材進行取舍選擇和加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播媒介形成一道關口,通過這個關口傳達給受眾的新聞或信息只是少數(shù)。懷特的“把關”模式的不足在于沒有意識到把關是一種組織行為,而認為它主要是新聞編輯基于個人主觀判斷的取舍選擇活動,此外這個模式沒有說明新聞把關的標準。由此,新聞選擇的“把關人”理論從人們的不自覺行為成為大眾傳媒組織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圍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響新聞實踐。經懷特、麥克內利等眾多學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終成為傳播學控制分析領域最具科學性的理論之一。
當上世紀80年代初傳播學剛剛開始從大洋彼岸被引進時,“把關人”就屬于最早進入我國新聞學界的術語之一,不僅如此,它也是我國學者最早試圖結合新聞傳播實際加以運用的一個理論。
本文主要就“把關人”理論在國內的發(fā)展狀況做一個整理和分析,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的有關“把關人”理論的文獻作為綜述對象,歸納和分析“把關人”理論在國內這30多年中的發(fā)展和演變。在閱讀了大量的有關資料后,筆者發(fā)現(xiàn),國內有關“把關人”理論的文獻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即對“把關人”理論國外發(fā)展過程的梳理、新時代下“把關人”理論遇到的沖擊和挑戰(zhàn)、不同領域對“把關人”理論的運用和案例分析“把關人”理論在國內發(fā)展的方向和趨勢。
筆者通過檢索以下數(shù)據(jù)來確定本文的綜述文獻。
檢索項:篇名
檢索詞:把關人
時間:1980~2012年
范圍:全部期刊
匹配:精確
通過檢索,筆者共獲得242篇論文,本文將針對242篇論文進行分析歸納和綜述。
一、對“把關人”理論發(fā)展過程的梳理
通過對上述242篇論文的閱讀和瀏覽發(fā)現(xiàn),只有2篇文章是對這一理論發(fā)展過程做的梳理。一篇是黃旦發(fā)表在《國際新聞界》1996年第4期上的《“把關人”研究及其演變》,另一篇是賈駿發(fā)表在《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上的《略論“把關人”研究》。
黃旦的論文主要是依據(jù)時間線索來梳理的,這種梳理的方法能很好的講清楚整個理論的發(fā)展過程。而賈駿的論文則更注重把關層次的梳理,有一點偏向于休梅克模型,理論整體的梳理過程是以休梅克描述的“金色塔”圖式為線索的。但是賈駿的論文中只有個人、組織和社會三個把關層面,缺少休梅克提到的媒介工作常規(guī)層次和媒體外社會團體層次。
對比兩篇論文,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對盧因在什么時候首創(chuàng)“把關人”這一概念產生了歧義。其實不只是賈駿,國內絕大部分學者都認為盧因在1947年的《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指出:“信息總是沿著含有‘門區(qū)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里,或是根據(jù)公正無私的規(guī)定,或是根據(jù)‘守門人的個人意見,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xù)在渠道里流動做出決定?!倍S旦則認為,它最早產生于在1943年寫的《心理生態(tài)學》一書。
二、新時代下“把關人”理論遇到的問題和挑戰(zhàn)
從1980年到2000年間,有關“把關人”理論的論文只有33篇。2000年以后,有關這一方面的論文如雨后春筍般大量的出現(xiàn),論文的產生量是前20年的6倍還多。其中,有關新時代下“把關人”理論遇到的問題和挑戰(zhàn)的論文就占其中的1/3。
大多數(shù)論文都指出——新媒體時代,網絡把關人的作用在弱化。比如說,李金霞在《網絡傳播對“把關人”理論的挑戰(zhàn)及對策》一文中說,“傳統(tǒng)媒體中‘把關人的角色是將‘把關后的信息發(fā)布給受眾,是一種異步傳播而非同步傳播,是由工作人員先審定信息、編輯信息,然后再發(fā)布信息。而網絡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新型互動媒介,在網絡傳播中并不存在一個固定的傳播者模式,在這個非中心化的空間里,傳統(tǒng)媒體般絕對的‘把關人不復存在,網絡編輯在發(fā)布新聞的瞬間扮演了‘把關人,但在下一秒的傳播行為中,他可能已成了受眾,正在接受網絡彼端挑選出來的信息。網絡傳播使昔日的把關人失去了信息傳播中的特權,把關人的角色在不斷地弱化?!?/p>
另外還有很多論文也指出,在新媒體時代下把關的可能性降低了。楊令羨在《網絡論壇謠言對“把關人”理論的挑戰(zhàn)》一文中指出,“網絡傳播信息的迅捷性和無障礙性大大降低了‘把關的可行性。網絡論壇的網民可以自由地發(fā)布信息,導致無數(shù)個體化的傳播主體浮出水面,無數(shù)個信息發(fā)布點在世界范圍開放。這就給謠言借助各種先進的傳播手段進行快速、廣泛的傳播提供了條件。由于傳播的迅速,論壇把關人可能根本來不及作出反應,一些帖子就已經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把關人處境尷尬?!?/p>
這類論文有的還提出了如何健全新時代下的“把關人”機制。諸如,提高把關人的媒介素養(yǎng)、健全互聯(lián)網法規(guī)加強針對網民的法規(guī)宣傳、完善“負責人”的推送制度等。筆者認為,這些論文雖然都看到了新時代下“把關人”理論遇到的一些問題,但是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和宏觀上的概括。具體來說,很多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但是由于缺乏對同類論文的研究,使得自己的觀點看法成孤立的點狀,沒有辦法使之融入整個的觀點體系里。以至于整個的研究呈現(xiàn)碎片化的現(xiàn)象。
三、不同領域對“把關人”理論的運用和案例分析
根據(jù)搜到的論文,發(fā)現(xiàn)這一理論已經被用于更廣泛的領域,不僅僅局限于網絡傳播。例如,趙志安的《談大眾音樂傳播中的“把關人”》和趙毅的《秘書角色及其“把關人”特征》,還有一些論文在社區(qū)、醫(yī)學界等環(huán)境中探討“把關人”理論。筆者認為,把一個理論無限放大,難免會有不妥之處。雖然說“把關”行為在社會中普遍存在,但把“把關人”理論泛化,擴大理論的運用范圍,使理論的發(fā)展像攤煎餅一樣面廣不深,對理論的發(fā)展未必是一件好事。
還有一些論文,主要是運用“把關人”理論對傳播中的“把關”現(xiàn)象進行分析。柯敏在《淺析微博把關人的特點》一文中談到微博的把關過程,把關弱化的原因、如何健全其把關機制等問題。
四、“把關人”理論在國內發(fā)展的一個新方向
在國內眾多學者的討論媒體“把關”現(xiàn)象的時候,李旦在論文《做自己的把關人———受眾自我把關意識探析》一文中,提出受眾把關的重要性。作者從受眾的信息接受心理入手,重新審視被學界長期忽視的受眾把關環(huán)節(jié)。目的不是要將受眾把關的能動性擴大化,也并非宣揚媒介無力論,而是希望受眾能夠意識到對媒介把關過的信息進行再次把關的必要性,并及時消除媒介崇拜,保持對媒體的警戒狀態(tài),不盲目信任媒介信息,爭做自己的把關人。筆者認為這就是國內一個新的研究方向,且不論受眾是否有能力進行信息的自我把關,讓受眾意識到他們有對信息再次把關的權利也是很有意義的。
筆者認為,國內對“把關人”理論的研究從宏觀上看,沒有形成體系,過于碎片化。對理論本身的研究很少,也就是對理論的發(fā)展脈絡的梳理和目前國外的進展研究的論文很少。其次,筆者認為國內的研究太過局限,對國外的借鑒很少,只是國內學者間的互相引用。同時,國內學者對這一理論的案例分析基本上是大同小異的,很少有創(chuàng)新出彩的地方?!?/p>
參考文獻
①黃旦,《“把關人”研究及其演變》[J].《國際新聞界》,1996(4)
②賈駿,《略論“把關人”研究》[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4)
③李金霞,《網絡傳播對“把關人”理論的挑戰(zhàn)及對策》[J].《今日南國(理論創(chuàng)新版)》,2009(4)
④楊令羨,《網絡論壇謠言對“把關人”理論的挑戰(zhàn)》[J].《青年記者》,2008(6)
⑤趙志安,《談大眾音樂傳播中的“把關人”》[J].《人民音樂》,2003(8)
⑥趙毅,《秘書角色及其“把關人”特征》[J].《秘書》,2008(2)
⑦柯敏,《淺析微博把關人的特點》[J].《新聞世界》,2012(8)
⑧李旦,《做自己的把關人——受眾自我把關意識探析》[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⑨王璋,《網絡新聞傳播的“后把關人時代”》[J].《軍事記者》,2004(6)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