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末唐詩選本評判與《唐詩解》選詩標準之生成

      2014-06-14 06:56:28薛寶生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1期
      關鍵詞:選本風骨詩選

      薛寶生

      (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成都610064)

      明代唐詩選家眾多,且身份各異,加之個人的審美情趣的差異,因而所執(zhí)選詩標準亦不同。唐汝詢自言其選詩情形曰:“選唐詩者,無慮數十種,而正法眼藏,無逾高、李。然高之《正聲》,體格綦正而稍入于卑,李之《詩選》,風骨綦高而微傷于刻。余收其二美,裁其二偏,因復合選之,得若干首,令觀者駕格于高而標奇于李,其于唐詩或庶幾矣?!保?]2

      一、《正聲》及《唐詩選》的時代評判

      自萬歷初李攀龍的詩選①關于李攀龍的詩選有兩個版本系統(tǒng):“詩刪版本系統(tǒng)”及“唐詩選版本系統(tǒng)”。金生奎認為,現(xiàn)存“詩刪系統(tǒng)”約有7個子版本,“唐詩選系統(tǒng)”約有29個子版本。且“詩刪系統(tǒng)”的唐詩部分詩歌數目與“唐詩選系統(tǒng)”的入選唐詩數目并不一致。參見金生奎《明代唐詩選本研究》,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108頁。付梓以來,明代學人多將其與高選相提并論,褒獎與批評之聲并起。在唐汝詢之前的屠隆、胡震亨等人就將高選與李選置于一起加以評判。屠隆《高以達少參選唐詩序》云:“昔高廷禮氏選《唐詩品匯》,備矣而太濫;約而《正聲》,精矣而多遺。至李于鱗《選》,更加精焉,然取悲壯而去清遠,采峭直而舍婉麗,重氣骨而略性情,猶不無遺恨焉?!保?]卷三,176在這里,屠隆對《正聲》與《唐詩選》做了評判:關于《正聲》,一方面他認為《正聲》是《品匯》的精華(也是指《正聲》選裁較精),另一方面批評其“多遺”,即有佳作被漏收。對于李選,首先也肯定其選裁精嚴,但是卻更多地指出了其不足,認為其選詩標準顧此失彼,不能周全。即重視有“悲壯”“峭直”“氣骨”之美的詩作,而忽略了“清遠”“婉麗”的“性情”之作。又焦竑《唐詩選序》云:“我朝留心唐律者,首推高廷禮,《品匯》固是詳盡,稍嫌臚列;李于鱗崛起,更加芟削,良工苦心所不必言,而刻礉有之,恒自謂足以盡唐詩,乃知其精心妙會,自具別解,非唐詩果盡,要亦選唐詩者之心盡也?!保?]卷首焦竑此處沒有提及《正聲》,卻指出了李選“刻礉”的特征。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三一亦云:“《唐詩選》,李攀龍選,十三卷?!钣邝[一編復興,學者尤宗之。詳李《選》②胡氏此處所謂《唐詩選》、李《選》似指《唐詩刪》。其一,胡氏引王世貞語,所指當為同一版本。其二,胡氏所載《唐詩選》為十三卷,與今存《詩刪》中唐詩部分卷數吻合。也就是說,胡氏似乎把時人對《唐詩刪》的評價移入了《唐詩選》的評價中,觀《詩刪》唐詩部分與《唐詩選》,兩者雖然收詩數目不同,但審美傾向一致,皆是重初、盛唐而略中、晚唐。兩者收錄的初、盛唐詩數目皆占全選的70%以上。(見表1)與《正聲》,皆由《品匯》中采出,亦云得其精華。但高選主于純完,頗多下駟謬入;李選刻求精美,幸無贗寶誤收。王弇州以為于鱗以意輕退作者有之,舍格輕進作者無是也。良為篤論。”[4]326胡氏指出了《正聲》“下駟謬入”的特征,即是說高氏一味追求音律美而收了不該收的詩作。與屠隆“精矣而多遺”略有不同,屠氏認為《正聲》本身收的就是精品,只不過收的不全,有諸多遺漏。而胡氏則認為《正聲》遷就音律,收了不該收的詩,里面多有劣品。而關于李選則認同其苛嚴的選詩標準及作品的精美。至此,我們可以將以上諸人對《正聲》《唐詩選》的評價稍加羅列,就會發(fā)現(xiàn):關于《正聲》,大體有“精矣而多遺”“主于純完,頗多下駟謬入”的評價結論;關于《唐詩選》則有“更加精焉”“重氣骨”“刻礉”“刻求精美”的評判結論。那么,《唐詩解·凡例》所云:“高之《正聲》,體格綦正而稍入于卑,李之《詩選》,風骨綦高而微傷于刻?!保?]2則順理成章,明顯是在整合前人對《正聲》《唐詩選》評價的基礎上形成的評價。

      表1 表示幾種選本選錄四唐詩歌比例比照圖① 表1中《唐詩選》的數據是筆者據明閔氏刻朱墨套印本統(tǒng)計所得,該選收詩465首,其中初唐86首;盛唐273首;中唐82首;晚唐16首;時代不可考者8首。《唐詩解》的數據,請參看薛寶生《唐汝詢唐詩解研究》,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第30-31頁。其余數據均來自陳國球先生《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分別見于第179頁、第204頁、第205頁、第212頁、第235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除了在理論上對高、李選本進行評判外,明末唐詩選家在實踐上也對高、李二選選詩的標準進行了整合修正。李栻《唐詩會選》自序云:“然以《品匯》之廣,尚遺佳品,以《正聲》之嚴而兼收劣制?!瓏L以暇日,遍閱唐詩,取諸家之選而參以鄙見,有當予心者,雖諸家之遺必取,無當予心者,雖諸家之選必刪,若數語佳而全篇未稱,雖工弗錄。”[5]卷首李栻首先指出了《品匯》及《正聲》的不足,尤其認為《正聲》所選雖精嚴卻仍有“劣制”作品混入,并以是否“當予心”(即以自己的審美眼光)為標準,對《品匯》及《正聲》所選作了實踐上的去取修正。其后,黃克纘、衛(wèi)一鳳編選《全唐風雅》,對高、李所選作了大幅的增刪,并且提出了自己的選詩標準,其《刻全唐風雅序》云:“故今之所選,于高去十之五而增入者十一,于李去十之一而增入者十八。大都取其文章爾雅,音韻諧暢、雄渾高古、沉郁頓挫無不兼取,而用意必歸于忠厚?!保?]卷首黃、衛(wèi)對高選主要做了“刪去”的工作,而對李選則主要做了“增入”的工作。從其標榜“爾雅”“忠厚”可以看出,他們是以中國古代正統(tǒng)詩教的標準來打量唐詩,這是其選詩的根本性原則,而“音韻諧暢、雄渾高古、沉郁頓挫”之語則是對詩歌的音樂美及風格氣勢的具體要求。之后,便是唐汝詢在《唐詩解》中對高、李的選詩標準進行整合,我們將在第三部分進行討論。

      在唐汝詢之后,亦有在理論與實踐上對《正聲》及《唐詩選》做修正工作的,如郭?!对龆ㄌ圃娬曅颉吩?“我明高廷禮先生嘗輯《品匯》,拔其尤為《正聲》,標格閑體,典則可法,沨沨乎洵一代雅音矣,而人顧取其平者摘之。濟南《詩選》,風骨綦高,而人僅錄其然之響,且謂傷于剋也。自鐘伯敬先生《詩歸》出,奇情秀句咸得評目焉,以佐高、李之不及……余與二三學人反復商榷,合梓二家之選,取其不悖于正者稍益之。收蓀雙美,救其二偏,俾世之為詩者,知象必意,副情必法,暢歌之而聲中宮商,攬之而色薄云漢,循循然不逾矩鑊,而一出于性情之正,唐調其不亡矣。”[7]卷首郭浚所謂“標格閑體,典則可法”,即是唐氏所謂“體格綦正”;而其謂“風骨綦高”,則因襲重申了唐氏及前人的說法。值得注意的是,郭氏在整合高、李選詩標準的過程中,一方面,就前人對高、李選本的普遍評判進行了反駁。他認為前人對高選的看法(如“頗多下駟謬入”“稍入于卑”等)是“顧取其平者摘之”的緣故;對李選的看法(如“傷于剋”“刻礉”等)是“僅錄其然之響”的結果。另一方面,他認為高、李二選也有“不及”之處?!邦櫲∑淦秸摺敝Z,即是承認高選里確有一部分“平者”存在;“其然之響”,即是傳統(tǒng)上被認定的名篇佳作,李于鱗以數百首的數量“盡唐詩”,而將許多傳統(tǒng)上被視為佳作的篇章遺漏。“僅錄其然之響”也就是承認有“非其然之響”存在。故而郭氏才有“收蓀雙美,救其二偏”,編錄“一出于性情之正”的選本選詩理想。

      二、《唐詩解》選詩所參底本問題

      高、李二選在明代多次刊刻,特別是嘉靖以后刊刻頗為頻繁。現(xiàn)存的高、李二選刊本有近50種,其中高棅《唐詩正聲》的刊本約有13種①明嘉靖以前的一個半世紀,《正聲》只刊刻過2次,第一次刊刻是在正統(tǒng)七年(1442),由高棅門生彭伯暉完成;第二次刊刻是在成化十七年(1481)由黃鎬主持;嘉靖以后,多次重刻。從嘉靖三年華慶玄刻本到后來托名唐汝詢的《匯編唐詩十集》收錄本約刊刻過11次。,李攀龍的《詩選》,包括《詩刪》系統(tǒng)在內約有34種版本。[8]103-108《唐詩解·凡例》云:“凡《正聲》所選,有應刪者,略其注而各附于諸人之末。其無可附者,則以世次而附于一卷之末。正以是編行世既久,不欲廢其全書云。”[1]2可見,《唐詩解》對《唐詩正聲》是全部過錄的,且《唐詩正聲》各本選詩數量一致。而李攀龍《詩選》的版本情況卻極其復雜,各本選詩數量也很不一致。因而,要弄清楚《唐詩解》選詩所參的底本問題,關鍵在于考察其所參的李選版本。

      李于鱗選漢魏、南北朝、唐、明詩成《詩刪》一書,未及行世,便撒手人寰。王世貞《古今詩刪原序》云:“李攀龍于鱗所為《古今詩刪》,成。凡數年,而歿。歿而新都汪時元,謀梓之。走數千里以序屬世貞?!保?]卷67李攀龍卒于隆慶四年(1570)。萬歷初年,汪時元刻成此書,以三十四卷十二冊行于世。之后,坊賈為謀利,從《詩刪》中抽出唐代部分,加以增刪批點,進而付梓,單行于世,是為《唐詩選》。從此,關于李攀龍的詩選便有兩個版本系統(tǒng):“詩刪版本系統(tǒng)”及“唐詩選版本系統(tǒng)”。據金生奎《明代唐詩選本研究》一書羅列,“詩刪系統(tǒng)”約有7個子版本;“唐詩選系統(tǒng)”約有29個子版本。且“詩刪系統(tǒng)”的唐詩入選數目與“唐詩選系統(tǒng)”的入選數目并不一致;就連“唐詩選系統(tǒng)”內部各個子版本的唐詩入選數目也不盡一致,最少的400多首,最多的900多首。而且此系統(tǒng)選詩數,隨著后來的箋、評者日益增多而有所增加。如最早的蔣一葵的箋釋本收詩465首,到萬歷四十六年的唐詩訓解本則增至486首,到清末光緒五年的刻本已增至963首。

      因此,要弄清楚唐氏所參的李選底本,首先要弄清楚所參為“詩刪系統(tǒng)”還是“詩選系統(tǒng)”?唐汝詢編《唐詩解》時參考的究竟是哪個選本系統(tǒng)呢?筆者以為,唐汝詢所參當為“詩選系統(tǒng)”的本子。原因有二:其一,《唐詩解·凡例》云:“高之《正聲》,體格綦正而稍入于卑,李之《詩選》,風骨綦高而微傷于刻?!保?]2此處將高氏選本與李氏選本對舉,前者稱其名曰《正聲》,后者所指稱亦必為選本之確名,而不是泛稱,故此處之《詩選》即指《唐詩選》,而非《詩刪》。又《唐詩解》中評解魏萬《吳宮怨》一詩時稱:“于鱗《選》最稱嚴竣,而此子獨見錄,幸哉?!保?]397以上所舉皆稱“選”而不稱“刪”。其二,將《唐詩刪》《唐詩選》與《唐詩解》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唐詩選》所選詩幾乎盡見于《唐詩解》②《唐詩選》所有入選作家不見于《唐詩解》者僅3人:蓋嘉運、張子容、陳祐。不見于《唐詩解》的作品僅6首,其中蓋嘉運2首,張子容3首,陳祐1首。,而《唐詩刪》所載的許多詩并不見于《唐詩解》。茲以所選五言古詩為例,《唐詩選》中的作品及詩人盡見于《唐詩解》,而《唐詩刪》則有57首作品、9位詩人不見于《唐詩解》。這種去取力度與唐氏所云的“復合選之”及《四庫總目》所云的“是書取高廷禮《唐詩正聲》、李于麟《唐詩選》二書,稍為訂正”[10]1763相去甚遠。綜合以上兩點可以得出判斷,唐汝詢是以“唐詩選系統(tǒng)”作為選詩底本的。

      而“詩選”系統(tǒng)約有29種版本,到底參考的是哪一個呢?要弄清這個問題,須先弄清唐汝詢選本的編選時間及刊刻時間。據清吳昌祺《刪訂唐詩解·例言》及陳繼儒《唐詩解元序》,唐汝詢于萬歷二十四年(1596)左右便開始著手編選、評解《唐詩解》,萬歷四十三年(1615)由許周翰捐資刊刻①陳繼儒《唐詩解原序》云:“前太守周翰許公延見……捐俸為君刻《唐詩解》?!眳遣鳌秳h定唐詩解·例言》又云:“此書(唐詩解)刻于萬歷乙卯,而《古詩解》則刻于崇禎?!比f歷乙卯,即萬歷四十三年(1615)。“苦心二十年未能授梓”,由萬歷乙卯上推 20年,即為萬歷二十四年(1596),唐氏約此時開始著手選解《唐詩解》。。如此,則可排除萬歷四十三年以后的版本。這樣一來,約剩5種刊本:蔣一葵箋釋本,王穉登參評本,一刻齋刻蔣一葵箋釋本,集賢書社刻蔣一葵箋釋本,唐詩選玉本。而蔣一葵箋釋本與王穉登參評本收錄的作家作品完全一致,皆為465首。唐詩選玉本,全稱《新刻錢太史評注李于鱗唐詩選玉》,刻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此書七卷首一卷,與蔣本及王本七卷附錄一卷的篇幅一般無二。王重民先生認為,此本之前“當更有一祖本……即唐汝詢、蔣一葵注解本也”[11]461。據此,則唐詩選玉本可以排除。因而,唐仲言用蔣一葵的本子的可能性便最大了。原因一,據金生奎《明代唐詩選本研究》,在“唐詩選”系統(tǒng)中,蔣一葵的本子是今存最早的,最遲當刻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此時唐汝詢大約二十歲左右。原因二,在這5種本子中,蔣一葵的本子是最流行的,刊刻次數多,容易得到。萬歷四十三年以前的5種本子之中就有3種是蔣本,一刻齋與集賢書社的本子是蔣一葵箋釋本的重刻本。原因三,《四庫提要》在《唐詩選》一條稱:“《唐詩選》七卷(內府藏本)。舊本題明李攀龍編,唐汝詢注,蔣一葵直解?!四烁钊∑渥?,皆坊賈所為。疑蔣一葵之直解亦托名矣,然至今盛行鄉(xiāng)塾間,亦可異也?!保?2]1749此本即是出于偽托、割取嫁接,亦須有相當的可能性,才能使人不疑,即此本須與唐仲言有關系。

      三、《唐詩解》選詩標準與實踐

      《唐詩解·凡例》云:“高之《正聲》,體格綦正而稍入于卑,李之《詩選》,風骨綦高而微傷于刻。余收其二美,裁其二偏,因復合選之,得若干首,令觀者駕格于高而標奇于李,其于唐詩或庶幾矣?!保?]2由此可知,唐汝詢是在對高、李的選詩標準加以去取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選詩標準的。他試圖汲取高氏的“體格綦正”和李氏的“風骨綦高”,而摒棄他們的“稍入于卑”和“微傷于刻”?!绑w格綦正”,主要指“聲律純完”②高棅《唐詩正聲·凡例》云:“題曰《正聲》者,取其聲律純完而得性情之正者矣?!秉S鎬《唐詩正聲序》亦云:“采取唐人所作,得聲律純正者……名曰《唐詩正聲》?!倍?。乃指高選專主盛唐之詩,并以“聲律純完”為尺度來衡量其他時期的唐詩,故胡震亨云:“而其大謬在選中晚唐,必繩之以盛唐格調。概取其膚立僅似之篇,而晚末人真正本色一無所收?!保?]327而《正聲》源出于《唐詩品匯》,乃是得其精華者,亦必“繩之以盛唐格調”。在此標準下,必然對中、晚唐詩淘汰過多,甚至連初唐詩也不能幸免。胡應麟《詩藪》外編卷四以實例為證云:“《正聲》不取四杰……蓋王、楊近體,未脫梁、陳,盧、駱長歌,有傷大雅,律之正體,俱未當行。惟照鄰、賓王二排律合作,則正聲亟收之?!保?2]191而對于盛唐詩歌中一些思想藝術性不高的作品,只因其是盛唐之詩,因而也在收錄之列,所謂“稍入于卑”。正如孫春青《論高棅的“正變”觀》一文稱:“高棅以‘聲律純完’的‘正聲’作為別裁偽體的標準,既排除了初唐的綺靡音調,也排除了中唐韓愈求怪求奇之新聲……體現(xiàn)為圓融流轉的聲調之完美的盛唐之音?!保?3]

      “風骨綦高而微傷于刻”,“風骨”是指作品具有明朗剛健的藝術風格?!帮L骨綦高”,即謂李于鱗選詩,執(zhí)著于風骨,所選俱明朗剛健者。清李重華所云可以為證:“李于鱗天分極好,但學力未至,所選唐詩數百首,俱冠冕整齊、聲響宏亮者,未盡各家精髓,至所定五言古,尤蠡測管窺?!保?4]937又王振漢先生《唐汝詢及其唐詩解》一文稱:“明人評唐詩,從未孤立地對待唐詩,而總是將宋詩作為參照來評論唐詩……崇唐傾向已由尊唐抑宋發(fā)展到絕對排斥宋詩,李攀龍《唐詩選》正是這種格調派唐詩觀的代表。寧肯接納初唐合乎‘正格’的作品,而極力貶斥中晚唐‘變格’的作品,以顯示唐詩的‘雅正’。”[15]唐詩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呈現(xiàn)出不同的風貌,而李于鱗所選“俱冠冕整齊、聲響宏亮者”,其所執(zhí)者,儼然盛唐風骨也。以盛唐風骨考量初、中、晚唐之詩,傷于苛刻,自當在所不免,此所謂“微傷于刻”。故王世貞云:“于鱗以意而輕退古之作者,間有之;于鱗舍格而輕進古之作者,則無是也?!保?]卷67

      唐汝詢欲“收其二美,裁其二偏”,“二美”者,即高選“體格之正”,李選“風骨綦高”。高廷禮執(zhí)著于“聲律純完”,在選詩過程中偏重盛唐之音;李于鱗執(zhí)著于風骨,欲以數百首盡唐詩,所選“俱冠冕整齊、聲響宏亮”者。因而,此二美都無一例外地指向了盛唐之詩。唐汝詢在選詩中確實收攏了高、李之“二美”,其《唐詩解》共選詩1546首(包括誤收宋人詩2首),所選盛唐詩833首,數量居四唐詩歌之首,在詩選中所占比重為54%,即是明證(見表1)。而所謂“二偏”者,即高選之“稍入于卑”,李選之“微傷于刻”。究此“二偏”產生的原因,乃是執(zhí)著于盛唐風骨,以盛唐的標準打量全唐詩歌之故。裁此二偏,即是要以更為廣闊的品評眼光打量四唐之詩,而不局限于盛唐,但這種主張在唐氏的《唐詩解》里更多地體現(xiàn)為一種口號,并沒有落到實處。雖較李選有所轉變,但仍只是四唐詩篇去取數量上的輕微調整,與《正聲》《唐詩選》去取差別并不大,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其以盛唐標準考量四唐詩的藝術眼光。

      唐汝詢“尚盛唐”的選詩眼光,顯然是受高、李的直接影響,而在選詩傳統(tǒng)上則遠承《唐音》。元代楊士弘將“尚盛唐”的傾向引入《唐音》的編選中,其云:“中唐以來,作者漸盛,然音律亦漸微,選其近盛唐者,通得十七人,共詩五十八首?!保?6]七律卷中又云:“自大歷已降,雖有卓然成家,或淪于怪,或迫于險,或近于庸俗,或窮于寒苦,或流于靡麗,或過于刻削,皆不及錄?!保?6]正音卷首選中唐詩,卻以“近盛唐”為標準,同時,對大歷以還的詩作多所貶黜,其崇尚盛唐,以盛唐為準式之詩學觀,于此可見一斑。明初,高棅論詩,規(guī)模嚴羽、楊士弘又近取林鴻而尊尚盛唐①其云:“先輩博陵林鴻嘗與余論詩:‘上自蘇李……唯李唐作者,可謂大成;然貞觀尚習孤陋,神龍漸變常調;開元天寶間,神秀聲律,粲然大備,故學者當以是楷式’予以為確論。后又采集古今諸賢之說,及觀滄浪嚴先生之辯,益以林之言可征?!眳⒁姼邨姟短圃娖穮R》,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其在《唐詩正聲》的選錄中,初、盛唐詩占 60%,單盛唐詩就占了50.5%,進一步實踐了其“尚盛唐”詩論主張。李攀龍受高棅影響,論詩頗重盛唐而鄙薄中、晚唐②《明史·李攀龍傳》云:“攀龍遂為之魁,其持論謂文自西京、詩自天寶而下,俱無足觀。”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7378頁。,其《古今詩刪》所選唐詩部分中,初、盛唐詩占77%,單盛唐詩就占了60.1%,可以說對盛唐詩的推崇幾乎無以復加。而經書賈割裂的《唐詩選》,其收詩亦以盛唐為宗,初、盛唐詩占77.3%,單盛唐詩就占了58.7%。唐汝詢緊承其后,頗能繼承這一選詩傳統(tǒng),其《唐詩解》中,所選初、盛唐詩占66%,單盛唐詩就占了54%。同時,其在解詩過程中也表現(xiàn)出一種重風骨、興味,反對纖弱、雕琢的詩學取向,這正與盛唐詩的典型特征相吻合,如下例:

      允言語素思弱,獨此絕(《和張仆射塞下曲》)雄健,堪入盛唐樂府。[1]546

      滄浪謂載之之詩有盛唐風骨,讀之信然。[1]755

      延清(宋之問)可謂雞群之鶴。然“今朝”“昨夜”終有斧鑿痕。[1]615

      此(杜甫《野望》)賦野望之景以成篇,無他托意而興味自佳。[1]907

      孟之興味絕類淵明,獨恨以律易古耳。[1]933

      引文中唐汝詢標榜“興味”,稱賞“雄健”的“盛唐風骨”,反對“語素思弱”,其所追求的正是開元、天寶諸公之詩中表現(xiàn)出的明朗剛健的氣象,與復古派所標舉者毫無二致。

      四、結語

      以上數據及實例表明:從元楊士弘到明末唐汝詢之間,在選詩標準方面,確有一條明顯的沿襲路徑。即便是著力標榜“別出之調”而稍后于《唐詩解》的《唐詩歸》,所選也還是尊尚盛唐,其選盛唐詩約占全選的51.8%。唐汝詢《唐詩解》于萬歷四十三年(1615)付梓以前,先因“其兄汝諤,篤嗜王、李之學,故汝詢所作,亦演七子流派”[10]2507。之后,袁中郎勇革王李之弊,公安后學矯枉過正而師心率性,以致“雅故滅裂,風華掃地”[17]567。唐氏都一一親歷,故而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其《唐詩解》中的論詩思想還呈現(xiàn)出與時新變的一面。表現(xiàn)出主新變,反對蹈襲;尚含蓄,反對粗俗的特征,但在選詩上卻仍未能跳出高、李等人明體辨格、尊尚盛唐的藩籬。

      [1][明]唐汝詢.唐詩解[M].王振漢,點校,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2][明]屠隆.白榆集[M].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

      [3][明]李攀龍,王穉登.唐詩選[M].評定.明閔氏刻朱墨套印本.

      [4][明]胡震亨.唐音癸簽[M].周本淳,校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明]李栻.唐詩會選[M].明萬歷甲戌(1574)刻本.

      [6][明]黃克纘,衛(wèi)一鳳.全唐風雅[M].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刻本.

      [7][明]郭浚.增定唐詩正聲[M].明天啟六年刻本.

      [8]金生奎.明代唐詩選本研究[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7.

      [9][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80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10][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1]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2][明]胡應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3]孫春青.論高棅的“正變”觀[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68-73.

      [14][清]李重華.貞一齋詩話[M].清詩話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5]王振漢,范海玉.唐汝詢及其《唐詩解》[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4):13-17.

      [16][元]楊士弘.唐音[M].元至正四年(1344)刊本.

      [17][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猜你喜歡
      選本風骨詩選
      研以一文章,讀出千風骨
      井岡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2
      風骨傲然 英雄當時
      華人時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40
      選本編纂與“朦朧詩派”的建構
      中國京劇選本之“選”與比較研究(1880—1949)
      戲曲研究(2020年4期)2020-07-22 06:32:36
      譚俊詩選登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6
      中國古代戲曲選本概念辨疑與類型區(qū)分
      中華戲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58
      直言才見真風骨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2:02
      涂光雍詩選
      中國詩歌(2015年3期)2015-06-27 00:27:05
      李仲元詩選
      詩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37
      雷默詩選
      詩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12
      抚顺市| 施秉县| 平阴县| 鄱阳县| 洛浦县| 越西县| 喜德县| 盐城市| 长乐市| 丁青县| 孟连| 望都县| 赣榆县| 禹城市| 望江县| 陆川县| 申扎县| 平遥县| 福清市| 务川| 聂拉木县| 华阴市| 广安市| 武鸣县| 林州市| 铜陵市| 肇东市| 高阳县| 西华县| 奉贤区| 廊坊市| 祁连县| 东兴市| 仙游县| 唐海县| 闽侯县| 隆子县| 九江县| 泊头市| 习水县| 天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