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戴先任
“命案不能錯”當為司法常識
文_戴先任
近日,河南省公安廳在下發(fā)的通知中特別強調(diào),全省公安機關(guān)在案件偵破中要強化證據(jù)意識,確保“命案一起都不能錯”,該通知沒有要求“命案必破”。當?shù)胤蓪<曳Q,河南公安由“命案必破”向“命案不能有錯”的悄然轉(zhuǎn)變,是司法的進步,值得贊揚。
“命案必破”是2004年6月1日公安部確立的公安工作的一項基本要求。2004年11月,公安部在江蘇省南京市召開全國偵破命案工作會議,部署各地公安機關(guān)堅持“命案必破”方向,以偵破命案為龍頭,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活動,帶動和促進公安機關(guān)提高偵查破案能力和打擊犯罪水平。而當時,河南省的命案偵破率只有60%左右,為掌握命案偵破主動權(quán),河南省公安廳黨委曾明確要求,各級公安機關(guān)一把手是本地命案攻堅第一責任人,要親自過問、靠前指揮。
至2010年,河南全省的命案偵破率達到97.57%,命案綜合偵破成績連續(xù)7年位居全國第一。然而,輝煌戰(zhàn)果的同時,卻又相繼曝出了胥警祥、趙作海等冤假錯案,讓這個“全國第一”蒙上了一層陰影。甚至有人懷疑,這個所謂的“全國第一”,是不是靠湊人頭、冤枉好人、構(gòu)陷他人得來的?
近期,“商丘男子楊波濤涉奸殺被羈押10年”的案件,再次將河南警方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楊波濤稱在看守所被強灌屎尿、捏下體逼供,而趙作海等人也都曾被刑訊逼供。嚴刑拷打之下,又怎能不產(chǎn)生冤假錯案呢?
當然,造成冤假錯案的原因有很多,并非都能歸咎于刑訊逼供,也有一些案子存在其他客觀因素。但是,當今社會,科技發(fā)達,偵破技術(shù)不斷進步,客觀原因?qū)е略┘馘e案的概率也在逐漸下降。最高人民法院常務(wù)副院長,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沈德詠就曾撰文指出,“縱觀已發(fā)現(xiàn)和披露的案件,冤假錯案的形成主要與司法作風不正、工作馬虎、責任心不強以及追求不正確的政績觀包括破案率、批捕率、起訴率、定罪率等有很大關(guān)系。”他同時強調(diào):寧可錯放,也不可錯判。錯放一個真正的罪犯,天塌不下來;錯判一個無辜的公民,特別是錯殺了一個人,天就塌下來了。
此次河南省公安廳將“命案必破”的要求變?yōu)椤懊覆荒苡绣e”,這是一次很大的進步。“命案必破”片面追求破案率,并不符合客觀和科學規(guī)律,在“命案必破”的壓力與動力下,一些辦案民警為了破案,為了交差,或者為了立功受獎,便不惜對嫌疑人刑訊逼供,人為制造出冤假錯案?!懊覆荒苡绣e”,這才回歸了對命案偵破工作的合理要求這條路正確的軌道。
“命案不能有錯”并不是不再重視命案的偵破,而是要保證偵破的命案都不會成為冤案、錯案,公安機關(guān)不能認為沒有“命案必破”的硬指標了,就不再有破案壓力,認為命案不破也不會錯,而因此減少了破案動力,消極破案。其實“命案不能有錯”,自然也包含了命案破案率,命案不能破也是一種“錯”,是辦案機關(guān)無能或是不作為的“錯”,命案破了又沒制造冤案、冤枉好人才真正做到了沒“錯”。
既保證不制造冤案,又使命案得到順利偵破,這才是公安機關(guān)努力的方向,“命案不能有錯”既強調(diào)了“破案”,又強調(diào)了“破案的質(zhì)量”,是對刑偵機關(guān)的更高要求。而這一切,都要以法律為準繩,以證據(jù)為依據(jù),而不能隨意入人以罪,不能搞有罪推定。當然,我們還需要認識到,不僅命案不能有錯,任何案件都不能有錯,認真受理偵辦每一起案件,保證司法的公平與公正,維護百姓的合法權(quán)益,這也應(yīng)該成為司法機關(guān)破案、辦案的常識。也只有如此,才能做到習近平所承諾的: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