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君
摘 要:引入“熱點事件”是品德課教學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重要途徑。立足教材、校園生活和社區(qū)生活資源,充實教學素材,能使品德課堂更有寬度、厚度和力度,有效拓展教學空間,提高品德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品德課;時政熱點;教材開發(fā);課程資源;熱點事件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14)06-0052-02
小學品德課程是一門具有綜合性、開放性的課程,根據(jù)社會生活的發(fā)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實現(xiàn)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的擴展,延伸教學空間,是品德課程的內在要求。因此,教師應立足學生生活,開發(fā)和利用社會熱點資源,不斷拓展教學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提高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能力,學會主動適應社會,提升參與社會的能力。
一、引入社會熱點事件,實施教材的二次開發(fā)
2011版品德課程標準要求,品德課程教學要突破教材的局限,尋求更加廣泛的課程資源的支持。對教材的二次開發(fā),本質上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是對學生主體的尊重。而貼近現(xiàn)實、契合教材的熱點事件,是品德課堂創(chuàng)設情境、孕育德性、培養(yǎng)社會生活能力的重要資源。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能力水平,以貼近學生生活的熱點事件拓展教學空間,豐富教材內涵,充盈學生心靈。
1.基于教材,充實內涵
教材是教師把握教學目標的立足點。品德教材中的圖、文及各類活動的設計,是編寫者根據(jù)課程標準、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普遍學情而設置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是,教室中的每一個兒童都是具體的人,必須考慮他們的特定環(huán)境和特殊要求。為此,教師既要立足教材,又應根據(jù)學情選取本地社會熱點事件,充實素材內涵。
例如,在教學《我看家鄉(xiāng)新變化》(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這一單元時,教師根據(jù)教材內容選擇補充了一些熱點事件(見表1)。
表 1 《我看家鄉(xiāng)新變化》“熱點事件”資源一覽表
參照教材事例的特點,教師點擊當?shù)厣鐣钪械摹盁狳c事件”,實現(xiàn)了課堂內外、學校內外學習的有機結合,使教材從課內向課外拓展,拓寬了教學空間。
2.更新素材,激活課堂
現(xiàn)行品德教材雖歷經修訂,但因教材編寫固有的滯后性和地域性,其中的一些情境和素材與鮮活、生動的社會生活相比,仍嫌不足。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的課程理念,要求我們必須關注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選取符合兒童需要的課程素材,才能激活品德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適當更新教材內容,選擇鮮活的生活素材。
例如,《誠信真可貴》(浙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一課中有一個故事:“有一種‘愚蠢叫誠信”,講述了一個人代買彩票中獎卻歸還的故事。故事的確能體現(xiàn)誠信,但就在學習本課前幾天,學生的生活圈就發(fā)生了一件新聞。有一位學生的家長是出租車司機,上班時發(fā)現(xiàn)客人將裝有數(shù)萬元現(xiàn)金落在車上。他發(fā)現(xiàn)巨款后,馬上四處尋找失主,歸還后還謝絕酬金。事件引起了熱議,學生更是津津樂道。于是,教師提前組織學生對家長進行了采訪,在課堂上播放采訪錄像,以此替換教材事例?;钌氖吕寣W生感受到了誠信的榜樣,孩子們深受感動,感受到了美德的力量,誠信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用嶄新的熱點事件代替過時的事例,能增強素材的新鮮感和時代感,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在對熱點事件的分析、討論中,學生自然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社會認知能力。
二、引入校園熱點事件,促進良好品德形成
校園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生活中孕育著豐富的育人資源。品德課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從校園生活的點滴細節(jié)中積累教學資源;教學時,根據(jù)學情和教學目標,選擇適宜的“熱點事件”設計活動。以此讓校園生活更加立體而豐盈,成為學生道德成長的寶貴資源。
例如,在教學《動物、植物和我們》(浙教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時,教師結合學校曾發(fā)生的“兔子咬人事件”,組織學生開展調查和討論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經過調查了解到:首先,兔子咬人的真正原因是有個別同學追趕、拍打兔子,導致兔子受到驚嚇;同時,通過對兔子習性的調查發(fā)現(xiàn),兔子是一種很溫順的小動物,一般不會咬人。由此,教師提出問題:“學校該不該養(yǎng)兔子”,請學生展開討論。這一事例就發(fā)生在校園生活中,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們通過回想與小兔子接觸的經歷,對動物的喜愛和對傷害動物行為的后悔之情自然萌生,明白了要善待兔子、與兔子和諧相處的道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動物和人的關系的認識,不再停留在保護動物的口號上,而是開始思考如何與動物和諧相處,做一個負責任、有愛心的人。
生活細節(jié)往往關乎學生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作為學生的主要生活場域,校園生活中蘊含著生動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善于積累這些資源,并選擇適合不同年段學生特點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探究中,養(yǎng)成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良好品質,實現(xiàn)社會性發(fā)展。
三、引入社區(qū)熱點事件,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
2011版課程標準指出,因地制宜利用社區(qū)環(huán)境資源是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重要途徑。學校周邊社區(qū)和學生家庭所在社區(qū)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品德課教學要引導學生深入社區(qū)生活,組織適宜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體驗和探究中,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以此實現(xiàn)品德教學的“歸宿性”回歸,讓學生主體返回自己的生活中,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提升對生活的認識、態(tài)度與價值觀。[1]
例如,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預先梳理教材,根據(jù)教學主題組織學生在課前開展調查、采訪,為課堂學習作準備(見表2)。
表 2 四年級下冊調查主題任務表
課前,學生通過預習課文,明確了調查和采訪主題;之后深入社區(qū)開展調查,了解和掌握所需信息和資料。有了切身體驗,學生對課堂學習就有了更多的期待;課堂上,學生在匯報交流中分享感悟、提出問題、展開探討和辯論,不斷產生思維的碰撞,使品德課程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基于生活,開發(fā)和利用“熱點事件”,不啻為拓展品德課程資源,拓展教學空間的有效路徑。品德教育作為一種價值教育,實質上是引導學生明辨是非真假、不斷澄清價值的過程。借助“熱點事件”,讓學生進入了廣闊的生活空間,為價值教育的有效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魯潔.再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向生活世界回歸[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2(4).
(作者單位:富陽市富春第七小學 浙江杭州 311400)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