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在榮
曾讀到一則新聞:某高校為“公平、公正、公開”地落實困難家庭學生助學金,讓提出申請的學生在班上發(fā)表演講,曬一曬哪個家庭經(jīng)濟情況更困難,然后由全班學生票決最終人選。這場“別開生面”的“選窮”,讓人百感交集。且不去評價這種方式是否真能公平,當時參加“演講”的學生是何種心情更值得我們關注和深思。
人的生理層面的需求是擁有快樂而不是痛苦,心理層面的需求是得到尊重而不是貶抑。這種讓學生以感到屈辱和痛苦的方式來獲得資助的做法,一定不是人性化的。高等教育如此,基礎教育中被人忽視的不人性化的做法恐怕更多。
實現(xiàn)人性化的教育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教育的根本價值和目的是育人,然而,受評價機制與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影響,“應試”仍然是當前學校教育繞不過的坎。教師若不圍繞考試指揮棒施教,學校不允許,家長不滿意,社會不認同。教育評價機制的不健全,導致以學生人性化發(fā)展為追求的素質教育在與以成績論英雄的應試教育的交鋒中,始終處于弱勢地位。當學生人性化發(fā)展的需求與評價機制和社會認知出現(xiàn)沖突時,學校教育就處在了矛盾的“十字路口”。
加之,當前社會教育功能被忽視,家庭教育又普遍缺位,導致學校教育的責任被無限放大。在很多老百姓的意識里,家長只管孩子吃飽穿暖,教育是學校的事,是教師的事,把孩子送到學校,學好、學壞都是學校的責任。單方面強調學校教育對學生的作用,這是家長和社會對教育責任的逃避。只有全社會都共同承擔起人性化教育的責任,家長人性化地教育好子女,教師人性化地教育好學生,社會人性化地教育好未成年人,教育人性化才能真正實現(xiàn)。
換位思考是促進教育人性化的有效方法。學校教育工作面對的是一個個個性迥異的人,而且大多是心智還不夠成熟的未成年人,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點點滴滴,都對學生有不可估量的影響。教育人性化就是要在最大限度地增進他們的知識和技能、豐富他們的智慧和思想的過程中,把以人為本的觀念悄然融入各個環(huán)節(jié),讓整個過程充滿人情味,讓受教育者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檢驗教育工作是否人性化的一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換位思考。教育工作者在做出每個決定、實施每個行動時,都要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假如我是當事的學生,這樣的方式讓我感受到的是快樂還是痛苦、是尊重還是屈辱?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也只有這樣,受教育者才能如沐春風、暖意融融,如浴春雨,潤物無聲。
人性化的教育應建立在理性基礎之上。當前,很多學校和教師把滿足學生的一切欲望視為“人性化”的教育:學生對一切不愿意參加的教育活動都可以說“不”,學校和教師甚至對學生違反校紀校規(guī)的行為也采取懷柔政策,擔心硬性的規(guī)定或嚴格的管理會引起學生的激烈反應,甚至釀成嚴重的后果——到那時,即便不追究相關責任,至少也會被扣上一頂“不人性化”的帽子。
我們必須承認,人性是有弱點的。在學生時期,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弱點是心理脆弱、承受能力低,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缺乏責任意識等。這些弱點都不是僅僅通過語言教育就可以改正的。我們不能把人性化教育曲解為盲目推崇絕對人性化、缺乏對人性弱點進行必要改造的教育,更不能打著“人性化”教育的幌子,對學生缺點放任自流,聽之任之,得過且過。真正的人性化教育必須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必須為學生長遠考慮,努力使其成長為一個社會意義上的合格公民。
(作者系南漳縣教育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