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姝
摘 要:目前,財務造假在中國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同時也是一個非常熟悉、非常流行的話題。財務造假不僅會使企業(yè)的聲譽受到損失,而且也會給企業(yè)的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當前在一些企業(yè)中出現的會計信息失真、會計誠信危機很大程度上都是財務造假的結果。重點對財務造假的手段以及防范措施進行闡述。
關鍵詞:財務造假;手段;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3-0169-02
目前,財務造假的現象一直是世界會計學界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各個國家正在著力解決的關鍵性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財務信息已經成為經濟活動中關鍵性的一部分,而且很多的經濟學家已經將財務信息作為一種國際性的語言。隨著社會經濟制度的不斷改革,會計改革制度也在不斷深入,改革的過程中有成功的方面,同時也有失敗的方面,對財務造假的手段進行剖析并對財務造假的現象進行有效遏制,在當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財務造假的概述
財務造假具體指一些會計工作人員為了達到某種私人目的,而利用會計相關法規(guī)中的一些漏洞或一些靈活性的信息對會計程序進行修改或者捏造一些財務信息,導致出現會計信息失真以及一些會計誠信危機的嚴重現象。相關學者指出財務造假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會使得會計信息失去了原來的本質。財務造假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財務造假的主體在很多情況中是公司的上層,一般情況下是負責公司管理運作的管理層。雖然公司的財務狀況是由會計管理的,但是管理層在很大程度上有著授意權以及決定權,在就為他們的財務造假提供了便利。第二,財務造假的對象為相關的財務信息數據,無論是出于那種目的的財務造假,其造假的對象大都是會計憑證或者會計賬簿、報表。第三,從很大程度上講,財務造假不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公司的盈虧狀況。目前,很多經濟學家指出財務造假在很大程度上會對公司的正常運作帶來干擾和困惑。
二、財務造假的手段
在市場經濟的體制下,盡管各種經濟法規(guī)、政策以及核算制度不斷的調整、完善,但是各種財務造假的現象依然不斷,財務造假的手段也在不斷的變化。財務造假的手段集中表現在以下幾種:
(一)交易過程虛構,對所得利潤進行操縱
很多企業(yè)的管理者虛構交易時主要表現在對收入進行偽造,他們往往會將非營業(yè)性的收入偽造為營業(yè)性的收入,在企業(yè)流轉的現金中,非營業(yè)性的收入大都來自企業(yè)的資產出售以及其他一些投資性的收入,如果企業(yè)的高層管理者將這部分收入也計入銷售收入中時,無形中就會虛增加營業(yè)性的收入,與此同時也會增加營業(yè)的利潤率。企業(yè)中的高層管理者在偽造憑證進行虛構收入時,同時也在偽造著會計憑證以及會計合同。
(二)通過操縱收入、費用來調節(jié)利潤
目前,中國對首次發(fā)行的股票、配股、企業(yè)的債券等都有一些硬性的指標。對于這些一次性的收入一般看來不會給企業(yè)帶來持續(xù)性的盈利收入,一旦企業(yè)的發(fā)展達到既定的目標后,這部分利潤與收入便會隨即消失。這種結果不但使得盈利的能力不真實,而且也會降低不同會計時期的可比性。一般看來企業(yè)中的費用必須與企業(yè)所發(fā)生的收入配比,對于一些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費用必須做到抵減相關不必要的收入。倘若將不符合條件的非資本收入資本化后,那么之后這些費用將會在不同的會計期間被攤銷,而且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夸大攤銷期間的利潤。一般情況看來對于一些廣告費用、利息費用、日常的一些經營費用、研究以及一些開發(fā)經費很多種情況下會被不適當的資本化,這種情況下一些管理者會利用會計原則作為資本化的借口。
(三)不恰當的利用會計原則
目前,很多企業(yè)中在會計原則方面經常會蓄意地使用一些不恰當的會計原則,以至于達到他們隱匿虧損、隨意夸大業(yè)績以及逃脫一些稅款的目的。另外,他們往往通過蓄意利用一些與經濟社會現實不相符合的會計原則來實現他們掩蓋事實真相的目的。管理者們大多會利用會計原則來規(guī)劃利潤,這些工作大多是在扭曲業(yè)務的實質情況下進行的,而他們往往會以會計原則作為盾牌從而進一步達到他們操縱利潤的最終目標。
(四)通過資產來進行財務造假
企業(yè)中的資產減值是指企業(yè)中資產的可回收值少于賬面上的價值。一般情況下由于企業(yè)主觀評估的原因,可能會使得一些資產的價值帶有不確定性,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就為一些上市公司從中謀取利潤提供了便利,集中表現為他們會利用資產減值來進行一些惡意的盈余管理。
企業(yè)通過資產造假的另外一種方式為虛擬資產掛賬,主要是指一些上市公司繼續(xù)保留著一些不再對公司有利用價值的資產項目。例如,企業(yè)主經常會將一些不能再使用的機器設備或者一些已超期限的待攤費用的相關項目工程依舊掛在公司的相關賬目上,這樣就可以虛增公司的資產。
三、財務造假的防范措施
隨著經濟水平的飛速發(fā)展,在一些企業(yè)中財務造假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遏制財務造假的形勢已迫在眉睫,為此我們應該采取一些有效的防范措施來對財務造假的行為給予嚴厲的打擊。以下是防范財務造假的一些具體措施:
(一)提升社會的誠信意識
對于會計從業(yè)人員的選撥除了要求具備基本的業(yè)務能力外,還應具備誠信意識,從某種程度上說會計從業(yè)人員要具備一些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在從事工作中做到遵守市場經濟秩序。目前,中國也十分重視對會計人員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的培養(yǎng),要求會計從事人員能夠堅持誠信原則,不斷以身作則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二)加大對財務造假行為的懲罰度
企業(yè)如果要想在激勵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始終將誠信作為企業(yè)發(fā)展的準則,不斷地從本質上拒絕財務造假的行為。相關的經濟學者指出目前大部分的企業(yè)進行財務造假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企業(yè)的盈利,可很多企業(yè)家往往忽視了財務造假的風險成本遠遠大于財務造假所得的收入,很多時候會造成得不償失的后果。所以國家應當加大對財務造假的打擊力度與懲罰度,從本質上遏制企業(yè)的財務造假行為。
(三)完善相關的會計準則,加強社會監(jiān)督
目前,中國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的會計相關制度,但是在很多企業(yè)中這些相關的制度并未被很好的貫徹執(zhí)行,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沒有有效的保障會計相關信息的質量。長期以來,相關學者經過調查研究表明,企業(yè)中財務造假一方面與機制不夠健全有關聯,很多的法規(guī)制度存在著一些漏洞,另一方面財務造假也與社會的監(jiān)督力度不夠完善有關,表現集中的是在注冊會計師的審計上,為此,企業(yè)應該盡量減少操縱的邊緣空間。
四、結語
目前,財務造假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不管財務信息這么樣造假最終會通過披露信息或者財務報表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我們應當加強對信息披露和財務報表的有效監(jiān)督,不斷地拓寬社會的監(jiān)督的渠道。另外,相關的機構應該加強對財務造假的打擊力度,從本質上遏制財務造假的現象。
參考文獻:
[1] 林樂波.防范財務造假及案例剖析[J].中國科技博覽,2010,(3):24-25.
[2] 徐露.剖析財務造假的手段及其防范措施[J].致富時代,2010,(1):11-12.
[3] 胡育.淺探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問題[J].商場現代化,2006,(5):13-14.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