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進團
歷史課堂提問,即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依據(jù)教學的具體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有目的性、有計劃性、有步驟地設計相關問題,并利用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及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一、立足歷史課堂,優(yōu)化提問方法
在課堂提問中應注意適度、適量,注意所提出的問題應有相應的教學價值,注意設計的合理性。
基于歷史學科特點,把握提問層次性。什么是提問的層次性?是指在所提問題的設置上要重視進行階梯形分層提問。所以,對問題的設計應該像剝筍一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從而讓學生在初步的引導中逐步理解問題的實質,最終總結出規(guī)律。比如在教學“鴉片戰(zhàn)爭”時,我是這樣誘導學生的:中英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在哪一年?其結果怎么樣?誠然,這兩個問題相對容易,學生可以在閱讀完課文之后從文本中找到相應的答案。但是我提出的第三個問題就相對深入一些:為什么在這場鴉片戰(zhàn)爭中,中國會失???這個問題把學生帶入了更進一層的思考,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當然,并不是說僅僅靠一兩個提問就能夠上好歷史課。教師應該緊扣核心問題,提出一系列層次分明、由淺入深、由感性到實質的層次問題,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的思維向著更廣、更深的層次拓展延伸。
根據(jù)學科對象特點,把握提問針對性。歷史教學對象主要是學科內容和學生兩個,這就要求所提問題設計的靈活性大,但不論你怎樣設計,都萬變不離其宗,即提問應有針對性。
首先,針對教材的重難點進行提問。誠然,課堂教學中,提問是為了進一步分解、簡化、剖析教材的重點難點,促使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接受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所以,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必要好好把握每堂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緊緊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點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逐層設問,由易到難,步步深入。唯其如此,方可幫助學生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優(yōu)化課堂教學。
其次,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提問。畢竟,學生的智商、學習基礎、接受能力、行為習慣等都存在差異,其成績自然有“瓜豆”的區(qū)別。所以,同樣的問題,不一樣的學生會有不盡相同的反應。因此,提問應該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學生的知識結構為依據(jù),進行分層次的提問,使問題真正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地讓每一層次的學生都參與,體驗到獲取知識的愉悅。比如在授課“洋務運動”的內容時,我就這樣設計問題:洋務運動中主要有哪些代表人物?這場運動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關于這場洋務運動應該怎樣評價?如此一來,依照問題的難易程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從而使各個層次、各種類型的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上盡其所能、有所受益,進而使之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和進步。
理解歷史教學本質,把握提問的啟發(fā)性。歷史教學的本質是人文素質教育,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對學生啟發(fā)性的提問,促使其對人文精神進行探究。什么是啟發(fā)性提問?其主要是為了引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親自體會感悟“探究”知識形成的過程。所以,在設計問題時,應該留出一定的思維空間,使學生經過剖析、歸納得到答案。如此方能引發(fā)學生“質疑”,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就“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的影響”進行提問,如果其擬為:“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有什么影響?”則不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畢竟,缺乏啟發(fā)性,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用不大。如果把它改擬為:“為什么說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效果則不可同日而語。因為經過比較、分析,學生認識到,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的社會性質及其主要矛盾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所以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而學生對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認識更深刻。又如在教學“社會生活”的章節(jié)中,我通過啟發(fā)性教學,促使學生從日常品茶中深刻地了解茶文化,從《梅影仙蹤》等富有影響力的民俗小說中領會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
二、理解提問實質,促進課堂實效
注意問題適度性,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一般來說,在設計問題時應該注意提問的難度,依據(jù)教材的相應內容設計出一些“可望可即”的問題。設計的問題不宜過于簡單,否則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甚至會使學生養(yǎng)成囫圇吞棗、敷衍了事的壞習慣。反之,如果過于深奧,學生就有可能無從下手,望而卻步,從而造成“冷場”,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應把握好課堂提問的難易度,以全班大部分的學生幾經思考后能回答為宜。如果難度較大,則一定要精心設計,化整為零,讓學生走一步,再走一步,在開動腦筋積極思考的情況下,逐步走到成功的終點。
注意表達的準確性,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提問時,表達清楚,方能夠使學生正確回答。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語言必須準確、簡潔、明晰,讓學生一聽就懂,明白該怎樣回答。同時,要提示思維的方向性,使課堂教學盡可能按照計劃順利進行,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助于他們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思考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注意思考時間,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提問時切不可采取“連珠炮”式,避免學生喘不過氣來,而應該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以達到啟發(fā)思維的效果。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從理解問題到篩選信息并加工,最終形成答案,至少要有一分鐘時間。所以,在拋出問題后,應該給學生相應的思考時間,才能使更多的學生主動而準確地回答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的信心,提高學習積極性。
總之,課堂教學中,提問是其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是師生間進行不斷溝通的捷徑之一。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注意把握課堂提問的方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功能,促使教學順利高效地進行,最終實現(xiàn)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