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愛玲
摘 要:高師聲樂教學是音樂教育專業(yè)重要的必修課程之一。由于高師音樂專業(yè)招生人數較多,所招學生的嗓音條件、音樂感受、藝術修養(yǎng)等方面的不同,加之課時量有限,給我們的聲樂教學帶來了諸多的困難和挑戰(zhàn)。因此,對高師聲樂教學中的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具有實際研究價值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高師 聲樂教學 演唱個性 教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188-02
1 樹立正確、科學的聲音概念,逐步拓展音域
聲樂教學是集技術性和藝術性相融合的一種特殊教學。聲樂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yǎng)正確、科學的聲音概念,“聲樂教學的科學性具體體現在給學生所講授的聲樂理論知識和歌唱發(fā)聲原理是正確、科學的,在歌唱發(fā)聲訓練中所施教的呼吸、發(fā)聲、共鳴、語言、藝術表現的方法。”[1]在聲樂教學中,聲樂教學的理論是基礎,科學的發(fā)聲方法是根本,只有建立正確、科學的聲音概念,培養(yǎng)良好的歌唱習慣,使學生在未來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中能聲情并茂的范唱,才能達到高師聲樂教學的培養(yǎng)目的。
高師聲樂教學是音樂教育專業(yè)重要的必修課程之一。在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們的學生大多來自普通高中,考入大學之前沒有接受過嚴格規(guī)范的訓練(尤其是主修鋼琴、器樂的學生,入校前僅唱了幾首歌),許多學生對于什么是正確、科學的發(fā)聲概念認識不清。面對如此起點的學生,第一,教師要重視聲樂基礎訓練,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及時、準確地發(fā)現每一個學生在歌唱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從發(fā)聲理論與歌唱實踐兩個方面給學生剖析形成這些問題的原因,針對每一位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教學方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第二,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逐步引導學生建立起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在教學初期不適宜挑選音域較寬、篇幅較大的聲樂作品,由于學生的歌唱能力有限,無法完成較大難度的歌唱技巧,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盡量選擇一些篇幅較小的中外藝術歌曲為主要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逐步拓展音域,切不可急于求成。第三,選擇歌曲要多元化,打破唱法的局限。盡管有部分學生{主修鋼琴、器樂、作曲}的聲樂學習僅有兩年時間,教師也應盡可能的給學生多接觸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聲樂作品,不能讓學生局限在某個唱法里,只有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演唱水品,才能達到培養(yǎng)新型中小學音樂師資人才的目標。
筆者以為,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必須強調聲樂的基礎訓練,主要是以打基礎、改毛病為重點。在聲樂訓練的過程中,練聲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初學者來說,教師應選擇短小、簡單易唱的練聲曲進行教學。如:三度、五度音程的連音和跳音,采用“a、e、i、o、u”母音進行發(fā)聲練習,逐步增至八度或以上音程的練習等。還可以針對學生存在的不同問題,增加“哼鳴練習、吹唇練習、氣泡音練習、無聲練習”等等,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能基本做到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使喉嚨自然打開,喉頭逐漸穩(wěn)定,初步完成中聲區(qū)的基本功訓練和初級程度聲樂作品的演唱。學生通過本階段的學習,初步解決在發(fā)聲上所存在各種問題,進而建立起一種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為后續(xù)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 發(fā)展學生的演唱個性,更新教學內容
高師音樂教育以培養(yǎng)合格的中小學音樂師資為主要目的。聲樂教學是為了培養(yǎng)具備聲樂知識、演唱能力,在未來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中能聲情并茂的范唱的新型音樂師資人才。近年來,隨著高師聲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單一的“一對一”教學模式已逐漸發(fā)展為“一對一、一對二、小組課、集體課”等多種形式的聲樂教學模式,彌補了由于高校擴招所帶來的師資不足的問題,大大提高了聲樂教學的整體水平。然而,筆者以為,高師聲樂教學內容的陳舊,學生演唱個性的缺失,是我們必須要思考和探求的問題。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出臺,將我國中小學的音樂課程內容做了新的調整,這就要求高師聲樂教學的內容不僅要傳承,更要開拓和創(chuàng)新。筆者以為,首先要增加聲樂基礎理論課,內容涵蓋:歌唱的發(fā)聲基本原理等,還應包括童聲歌唱的訓練與方法、變聲期歌唱的訓練與方法等。另外,歌唱曲目要豐富多彩,靈活多樣。除了原有的教學曲目外,還可增加音樂劇、創(chuàng)作歌曲、地方戲曲等內容。不同省份、不同地區(qū)的高師院??梢园驯镜貐^(qū)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聲樂作品納入教學,如廣東地區(qū)的《落雨大》《月光光》等,以此引導學生通過演唱熟悉的廣東音樂,激發(fā)學生的歌唱積極性和藝術想象力,同時也是對廣東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
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各自的嗓音特點及歌唱能力,有目的選擇一些音樂風格不同、題材類型各異的作品讓他們演唱。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較多的演唱曲目,而且能使學生的演唱個性得到充分發(fā)揮。沈湘教授常對學生說:“因為嗓音不一樣,所以唱的聲兒是一人一個樣。不要拼命去模仿別人,要唱出自己的聲音特點。藝術的規(guī)律就是這樣,失去了個性,也就沒有什么吸引力了?!盵2]在高師聲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嗓音特點,鼓勵學生個性化處理歌曲,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演唱個性。
在教學中如何發(fā)展學生的演唱個性呢?筆者以為:首先,教師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的審美個性和演唱個性,根據他們各自不同的文化素養(yǎng)、嗓音條件等,選擇一些風格、體裁各異的聲樂作品讓學生演唱,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較多的演唱曲目,而且能使學生的演唱個性得到充分發(fā)揮。與此同時,還應讓學生懂得,只有將所學的歌唱發(fā)聲技巧與演唱作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使自己的歌唱真正走向成熟。
3 在教學過程中,要強化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
撰寫教案的能力。教案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為單位,對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等進行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與其他學科相比,由于聲樂教學形式上的特殊性,所以教師也不太重視教案的撰寫,導致聲樂教學的隨意性較大。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師聲樂教學也逐步規(guī)范化、系統化。因此,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備課、撰寫教案,選定相應的練聲曲和演唱作品,以便為學生后續(xù)的學習做更科學、更合理的教學設計。endprint
歌唱教學能力和伴奏能力。教學能力是教師進行高效教學的核心能力。高師聲樂課堂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歌唱技能,作為一名聲樂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及時、準確地判斷出每一個學生在歌唱中所存在的問題,制定出糾正其歌唱問題的教學方案,形成清晰的教學思路,逐步引導學生建立起正確的聲音概念,為將來成為合格的音樂教師打好基礎。
鋼琴伴奏是中小學音樂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門技能,具有較強的即興彈唱、視奏、移調能力是聲樂教師不可缺少的一項基本素質。就目前來看,學生普遍還存在鋼琴伴奏能力較差的問題,為此,提高學生的鋼琴伴奏能力,以適應今后教學、排練的需要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歌唱能力和組織音樂活動的能力。歌唱能力是一個音樂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聲樂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在課堂中“聲情并茂、生動感人”的范唱,不僅給中小學生帶來藝術的熏陶和享受,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歌唱的興趣。
音樂活動是中小學第二課堂教學的延伸,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排練節(jié)目是音樂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音樂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是多方面。比如:組織校內、外的歌詠、器樂比賽,重大節(jié)日的排練和文藝表演等。組織音樂活動的能力歸根到底應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只有通過音樂實踐活動才能得到更好地鍛煉。
廣博的知識及綜合素養(yǎng)的能力。聲樂教學是技術性和藝術性相融合的一種特殊教學,聲樂是集音樂、詩歌和演唱技巧為一體的綜合藝術。一個優(yōu)秀的聲樂教育者,僅有好的歌喉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及良好的藝術修養(yǎng),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完善聲樂知識的架構,才能去影響學生。
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現代化教學手段已普及到各個教學機構,包括農村各中小學的課堂?,F代化教學手段是指各種電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幻燈機、投影儀、DVD機、計算機”等等搬入課堂,作為直觀教具應用于各學科教學領域。對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主干課程的聲樂教學,也越來越離不開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特別是針對聲樂基礎理論課,在教學中集圖文聲像為一體,使抽象的聲樂基礎理論課程更加直觀。同樣,數字化多媒體技術的普及,也為我們的聲樂課堂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教學手段,現代化教學手段不僅效果直觀,還可以節(jié)省時間,更能調動學生演唱的積極性。因此,掌握必要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是每一位教師必備的能力。
作為培養(yǎng)中小學師資為目標的高師聲樂教育,需要的是“能教、能唱、能輔導”高素質的綜合音樂人才。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教授學生演唱幾首歌曲上,而是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地探索,才能培養(yǎng)出新世紀合格的音樂教育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蘭.高師聲樂教學同中小學歌唱教學的對接[J].藝術教育,2013(5):57-58.
[2] 李首明.關于構建科學、合理的聲樂教學模式的探討——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一些設想[J].中國音樂,2007(3):140-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