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至期末,辛苦了一個學期的孩子們開始如田間耕作的老農民一般守望著自己的收成。與靠天吃飯的老農民不同的是,學生們靠的是我們?yōu)槿藥熣呤掷镂罩倪@個和天一樣重要的評優(yōu)標準!到底什么才是優(yōu)秀?到底該用怎樣的評價手段來引領孩子們的未來?近年來,用標準化測驗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唯一模式的教育現(xiàn)狀被嚴重問責。標準化測驗固然對教育決策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因其過分強調客觀性知識和低級技能,而急需其他評價手段的補充,否則勢必會誤導教育。
蘇州外國語學校的英語測評改革可以追溯到2001年9月,我們從美國引進了原版FOSS教材,這是一套美國現(xiàn)用的小學科學教材。其采用的是名為portfolio(學習檔案)的形成性評價方式。在評價學生完成這項任務時,評價的核心放在學生的態(tài)度、能力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上。
這種評價方式的目的在于肯定學生的學習成就和學習發(fā)展,促使學生學習策略的養(yǎng)成。 Portfolio可分為兩類:學習進步過程檔案和最佳作品檔案。通常收入portfolio中的資料可以包括:
1.各項測驗記錄。
2.學生課堂創(chuàng)意記錄本,如課堂問答記錄、有創(chuàng)意的實驗設計、實驗操作能力及合作態(tài)度等。
3.書面作業(yè)樣本、論文和平時個人小制作(由學生自己選擇是否收入)。
4. 教師、家長及同學之間的評價。
5. 學生對自己學習檔案的反思及評價等。
Portfolio模式彌補了傳統(tǒng)的終極性評價的不足。在利用這種評價模式進行小學科學雙語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強烈地感到,學生建立學習檔案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
通過以學生為主的、合作式的、全面的評價,學生可以與同學、老師分享學習的進步。大大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參與評價的機會,培養(yǎng)了學生批判性自我分析的能力。
在雙語教學實施兩年后,我們開始嘗試著將之移植到英語寫作教學中。具體做法如下:
1.建立Portfolio,收藏每個學生的每篇作文。要求學生逐步提高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鼓勵學生完成個人特色設計。
2. 在每周一篇作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本人首先根據(jù)下發(fā)的寫作評分細則自我修改,自我打分;同時根據(jù)修改情況填寫評價表,其中包括Strong points, Weak points和Your suggestions。
3. 在自我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同學間相互評價。引導學生進行有效交流是英語學習的基礎,因為交流可以促進探索和理解,使學生學會反思與表達。
4. 教師對學生作文進行抽查,反饋自己的看法,重點探討學生文章立意的新穎,思想的深度,結構的清晰,獨特的表達等方面;挑選出范文在課堂上進行比對,就普遍存在的不足及時講解糾正。
5. 學期末,每位學生根據(jù)要求,運用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手段,從所寫的作文中挑選出自己最滿意的兩篇作文,每篇作文必須包括一、二、三稿,自我評價表和相互評價表以及一篇總結(包括回顧整個階段英語寫作學習的歷程,如:哪方面的寫作能力有了提高,闡述為什么選這兩篇作文的理由,有哪些優(yōu)勢和不足,下一步計劃采取怎樣的措施等。)
6. 教師對所選出的兩篇作文再次進行全面細致的批改,填寫Portfolio評分標準表。
Portfolio強調的是學習的過程而并非單一的結果,通過對所寫作文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可以監(jiān)測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進步。另外,自我評價是發(fā)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渠道,經常要求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自我評價或反思可以提高學生的這項技能。
從Portfolio在英語寫作教學的實踐情況來看,通過收集檔案材料,自評和互評等手段,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和表現(xiàn)進行反思,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同學間也加強了相互交流和借鑒。
在寫作教學實驗成功后,我們開始在英語教學中更廣泛地研究推廣這種模式,并融入了本校特色,將之細化為“成功袋”和“成長記錄手冊”。
“成功袋”中所收集的作品服務于其特定的目的——描述學生的進步,收入所有能讓學生感受到成功,內心激蕩自豪感的作品??梢允瞧涞靡庵鳎喝鐣u、主要人物評析、寫給朋友的信件、創(chuàng)造性的短故事;也可以是短劇表演獲得的獎狀或照片、精彩段落摘抄、故事推介會主持人證書、班級間知識競答賽奪魁的證書等;甚至還可以把分數(shù)漂亮的試卷、老師發(fā)放的各種獎勵小卡片、等第不錯的作業(yè)都放置其中。在學期結束時,召開家長會,將孩子的“成功袋”分發(fā)給家長,讓每位家長真切感受孩子的成長,從而成為孩子英語學習的熱情推動者。設立“成功袋”的更大意義是在學科學習上給孩子的心營造一個安全、溫暖、洋溢著幸福感的獨屬領地。“成功袋”中所展示的學生作品,為學生、家長、教師三方溝通提供了一個積極、陽光的平臺。在三方參與的家長會中,由學生向家長介紹他們的“成功袋”中的作品,可以為教師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用以觀察學生與家長圍繞學生作品所進行的互動。
而“成長記錄手冊”中,包含有學生每一次重要的標準化測試的真實數(shù)據(jù),以及輔導教師的針對性評價分析意見。能一目了然地客觀反映出學生學業(yè)上的進步與退步。其中收錄的作品則一定要精心選擇,要有目的收集,是個人成就的描述。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成長記錄手冊”可以為下任教師提供該學生多個學年的表現(xiàn),甚至可以和升學標準化測試一起成為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段的依據(jù)。
使用“成長記錄手冊”同樣可以創(chuàng)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家長會機制,向家長展示學生一段時期以來的發(fā)展情況和當前所具備的技能。但與“成功袋”不同的是,對于成績較弱的學生,要控制參與規(guī)模,避免對學生和家長自尊心的傷害。
顯而易見,“成功袋”和“成長記錄手冊”的優(yōu)勢使其成為一種教學和評價的輔助工具。雖然,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需要耗費時間,但學生確確實實可以從創(chuàng)建“成功袋”和“成長記錄手冊”的過程中極大受益,可以從教師對其中的作品以及整個“成功袋”和“成長記錄手冊”做出的建設性反饋中得到營養(yǎng)。如果一種評價能讓學生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力量,體驗到置身于學科學習中的快樂,并由此激發(fā)出內在的意志品質,那么這種評價就一定值得探索和堅持。
李佳梅,蘇州新區(qū)優(yōu)秀工作者,蘇州市青年教師“雙十佳”,蘇州市英語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