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彩霞
讀與寫是語文教學的兩大方陣,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中之重。我國元代程端禮曾有言:“勞于讀書,逸于作文”,這話形象地表述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不能否認讀與寫的實用性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人生都是有著非凡意義的,因此,作為語文老師一定要充分運用文本,以教材為抓手,在加強閱讀教學的同時發(fā)掘教材的寫作資源,找到文本讀與寫的契合點。
一、心入文,情入境——“讀寫結(jié)合”的序曲
我們常說“有感而發(fā)”,有感受有體驗才有心聲。“讀寫結(jié)合”首先必須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情境,走近作者,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感悟作者的喜怒哀樂,使學生也感同身受,與文本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達到有感可發(fā)、有感欲發(fā)的目的。
二、隨文練筆——“讀寫結(jié)合”的主旋律
隨著學生們走近作者,走進文章,在閱讀中學到寫作知識,練筆便可隨之推送。練筆的常見方法有以下二種:
1、片段訓練
片段訓練以其靈活性大和隨機性強得以廣泛運用。下面列舉兩種常見的片段訓練方式:
之一,拓展情節(jié)法
很多課文在情節(jié)內(nèi)容上常常給讀者留有想象的空間,我們可以抓住時機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運用文字去填補這些空白。例如,我在教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普羅米修斯盜火》的文章時,我抓住“普羅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種帶到人間。從此,人類就用火來燒熟食物,驅(qū)寒取暖,用火來打造工具,還用火來驅(qū)趕兇猛的野獸。人類文明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這段話,引導學生想象人們得到火種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將人們歡慶時的動作、語言具體化,將歡慶場面鏡頭化。通過練筆普羅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不少故事性強的課文結(jié)尾處常常余音裊裊,意猶未盡,此時續(xù)寫下文也是很好的練筆方式。這樣的練筆方式既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又發(fā)展了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由于小學生多數(shù)對故事有濃厚的興趣,讓他們?yōu)樗鶎W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續(xù)寫,他們往往都有較高的熱情,寫起來也言之有物,能收到較理想的效果。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花瓣飄香》,該文為我們展示了小女孩一顆金子般閃閃發(fā)亮的心靈,她既愛著花草,同時也深愛著媽媽。當課堂快結(jié)束時,學生被小女孩真摯淳樸的情感打動,我適時引導學生:第二天,如果我把一盆帶露水的月季花送給這位小女孩,會說什么呢?假如小姑娘把一盆帶露水的月季花放在陽臺上,媽媽會是怎樣的反應(yīng)?又會怎么問她呢?……學生們觸情而發(fā),紛紛寫出了不錯的后續(xù)情節(jié)。
之二,片段仿寫法
片段仿寫是小學生低中年級學習寫作的一種重要手段,它錘煉了文字的能力,強化了段落的概念,搭起了從閱讀到作文的橋梁。學生通過對優(yōu)秀片段的仿寫,能夠快速提高語言文字能力及段落布局能力。由于學生的練筆是建立在熟讀理解基礎(chǔ)上的,所以練筆時對范例中表情達意的語言模式是有感受有認識的,因此仿寫是水到渠成的。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發(fā)掘課文在構(gòu)段方式和文字表達方面較具典型性的片段,引導學生進行局部仿寫,努力做到一課一得。
2、文本遷移
文本遷移是建立在片段訓練的基礎(chǔ)上的,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遣詞造句的功夫,更要訓練學生布局謀篇的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之一,強化文體規(guī)律,,遷移文體寫法。
例如第七課《船長》是一篇典型的寫人文,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有的放矢地滲透歸納寫人篇的寫作規(guī)律,如記敘文四要素,寫人必寫事,人物形象是在具體事件中通過對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和心理等諸方面的細致刻畫去凸顯的。本文著重于對哈爾威語言的刻畫來表現(xiàn)他高大的形象,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對人物語言進行朗讀、揣摩、品賞,再朗讀,再揣摩,再品賞,在反復地品讀咀嚼中,哈爾威船長沉著冷靜,恪盡職守,舍己救人的光輝形象已然高聳于學生心目中。另外,夾敘夾議也是本課寫作的一大特色,我們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滲透。學完了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后,學生既認識了一位英雄,也學到了寫人文章的一些套路,我們就在小作文中安排了《我所--------的人》這樣一個半命題作文,對學生進行寫人篇的訓練。
又如,學習第11課《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后,我們歸納總結(jié)了名著推介文的一般寫作規(guī)律:書名及來歷;內(nèi)容概述;名句名段解讀;讀后感想。之后我們那一周的小作文就安排了名著推介文,有不少女生還不約而同地寫了《一本女孩子必讀的書》,想來這就是閱讀的推動,也是文本的力量吧。
再比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的文章,我們除了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此類文章的寫作規(guī)律,還發(fā)動學生收集同類型的古詩文進行誦讀,在閱讀文本,誦讀相應(yīng)古詩文的基礎(chǔ)上,我們安排了一篇借物喻人或借物喻理的小作文供學生訓練。
之二,變換文體,一文多體。
為了對學生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寫作訓練,我還利用文本,在閱讀文本基礎(chǔ)上改變文本體裁進行寫作訓練,譬如在教學了《麋鹿》一文后,學生對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以及傳奇經(jīng)歷有了了解,我們就在那周安排了這樣一篇小作文:以第一人稱用童話的形式改寫文本,寫一篇通話。再比如《安塞腰鼓》是一篇散文,我們選擇第六自然段,要求學生把這段改寫成詩歌。盡管學生的文筆是稚嫩的,甚至對部分學生而言這樣的訓練實屬勉為其難,但是面對畢業(yè)班的同學,我們的宗旨是要讓即將升入初中的他們有文體的意識,讓他們逐步感知各類文體的特點與規(guī)律,這將有利助學生適應(yīng)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
讀寫訓練是一種合理的、有效的組合,這種組合促進了閱讀,推進了寫作。語文課堂上如果能打好這套組合拳,堅持讀不離寫,寫依托讀,讀寫同步,齊抓共進,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定能穩(wěn)步提升。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蓮花學校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