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云
我國教育家葉圣陶說:“中小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好習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泵绹睦韺W家曾針對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盡管學生的年齡在不斷增長,但學習習慣的得分卻并不因此而增加,這表明學習習慣在小學低年級就已養(yǎng)成。而且,學生年齡越小越易于習慣的培養(yǎng),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很難改變。從現(xiàn)在的情況看,一些學生缺乏自覺、主動學習的意識,在校需要老師看管,回到家由家長監(jiān)督,依賴性很強。這樣的不良習慣不僅會伴隨學生接受初等教育的全過程,而且會影響他的一生。因此,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必要的。
一、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內容和標準
明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內容和標準,是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的基本要求。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集中體現(xiàn)在腦、口和手等方面,能否主動地動腦想、動口說、動手做,是能否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基礎和關鍵。為此,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把“動”即“動腦想、動口說、動手做”作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主要內容,并確定具體的標準,運用在學生課堂學習和作業(yè)學習主要過程中,幫助學生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怎么做,以便學生應用標準自我培養(yǎng)。同時,為保證教師、學生與家長共同參與,我們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別制定了低、中、高不同年段學生學習習慣的評價標準。
二、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
自我學習理論認為,要想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反饋信息的作用非常重要。評價就是及時的反饋信息。通過運用正確的評價方法,形成互相反饋、互相促進的互動狀態(tài)。因此,在實踐中我們充分運用評價手段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評價過程中,我們既注重過程性評價,又注重終結性評價;既注重定性評價,又注重定量評價;既注重自我評價,又注重他人評價。在實踐中,我們探索了幾種評價方法,即觀察記錄;記錄本和記錄夾;測驗。
1.觀察記錄。主要用于了解掌握習慣的表象,它可以將教師的日常觀察轉化為系統(tǒng)的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信息資源。
教師每天都在觀察學生,并通過觀察評價學生的進步,使學生了解自己養(yǎng)成“三動”習慣的狀況,使學生在課堂學習和作業(y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動腦想、動口說、動手做的積極活動狀態(tài)。教師要經常提醒學生,讓學生知道老師每天都在觀察他們的進步。學生經常處在這種努力的環(huán)境中,久而久之就會養(yǎng)成好習慣。我們要求教師每學期為學生做一次課堂學習和作業(yè)學習“三動”習慣觀察記錄。為了幫助教師做好觀察記錄,我們?yōu)槊總€班準備了一本學生課堂、作業(yè)“動”習慣觀察記錄本,教師隨時做觀察記錄,學生隨時翻看,學期末裝到學生的記錄夾里,以此激勵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
另外,我們改變了作業(yè)本的設計,封面印上了“自覺完成,書寫工整,自己檢查”的字樣,目的是提醒學生關注、觀察自己的作業(yè)習慣,而且每次寫完作業(yè)要先作自我評價,再由教師評價,從而使學生從開始做作業(yè)起,就注重對自己作業(yè)的評價。
2.記錄本和記錄夾。通過使用記錄本和記錄夾,挖掘學生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內生動力。
記錄本是指我們設計的低、中、高三個年段的學生學習習慣記錄本。使用記錄本可以使評價操作更加具體化,避免評價的盲目性,使評價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一部分。每個記錄本主要由六部分組成,即評價記錄需知;平時觀察記錄;課堂學習記錄;作業(yè)學習記錄;家長跟蹤記錄;綜合評價記錄。每個部分都從幾個方面去評價,即動腦想的習慣、動口說的習慣、動手做的習慣。每頁內容分為三項,左上角或右上角是提示語,提示多長時間做一次。中間是填空,即關注記錄變化的過程,可以是自己的關注,也可以是教師、同伴或家長的關注。下面是語言精選,內容涉及學習習慣的重要性或習慣養(yǎng)成方法等。
實踐中我們主要采用等級加激勵性評語的方式評價。進行等級評價,需要運用等級評價符號。低年級使用笑臉。中年級使用星,高年級使用字母A,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分別確定笑臉、星或字母A的個數(shù)。學期末教師組織學生把自己一學期得到的笑臉、星或A相加,得到90%以上的笑臉或A為非常好,70%以上的為比較好,69%以下為需努力。同時,課題組經常深入對學生的“三動”習慣進行觀察,每月全??偨Y一次,每學期全校評選一次,以便使刻意培養(yǎng)的好習慣忙內化為學習品質。
記錄夾記錄著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故事,它是評價兒童發(fā)展水平、努力與進步過程及反省與改進狀況的理想方式。記錄夾應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長處,而不是暴露自己的短處。所以教師要從內容設置、時間安排、具體操作、結果運用四個方面幫助學生做一個記錄夾使用打算。建立記錄夾時,教師要先致家長一封信,以贏得家長的理解和配合。
使用時,先根據(jù)教學要求及學生年齡特點確定主題。如語文:低年段以識字、寫字、口語交際為主;中年段以朗讀、閱讀為主;高年段以閱讀、習作為主等。然后從知識與習慣、學科特長與其他特長兩方面確定內容。在具體內容確定上要突出班級、學生特點和學生個性。
記錄夾不是作品大匯總,它主要收集能體現(xiàn)學生學習習慣進步的有關作業(yè)、測驗樣卷、照片、錄音帶、錄像帶、獲獎證書等資料,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擇作品數(shù)量,可以一個月收集一兩個作品。學期末,學生要對照自己的記錄夾反思.總結自己已經提高或正在提高的方面,同學之間互相幫助。
3.測驗。新課程評價中的測驗不是單一考查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情況,而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全面展示自己學習進步的平臺。測驗目的是幫助教師和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中的問題,改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實驗中我們采用三種測驗方式,即紙筆、口頭、特長。
紙筆方面:我們只進行平時和期末測驗。在每次測驗中,如果學生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就可以申請二次測驗。90分以上為“非常好”,70分以上為“比較好”,69以下為“需努力”。
口頭方面:每學期期中以后我們隨機進行學科口頭測驗。如語文:朗讀、背誦、復述、即興作文、抽簽問題等;數(shù)學:選擇一道你最有興趣的問題,講給大家聽等。
特長方面:開學初每個學生都要申報兩項特長:一個是學科特長,一個是其他特長。學校成立教師評審小組和學生評審小組,學期末對學生的兩項特長進行評定。
三個方面的結果,我們都是進行等級評定。每個方面學生都可以分別選出最好的等級評定結果,裝入記錄夾里,作為自己進步的新起點。
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時間,時間愈長,好習慣愈持久。因此,對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教師要做到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