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難/榮縣過水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
榮縣水稻旱育秧技術
□周克難/榮縣過水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
榮縣水稻旱育秧技術改變了傳統(tǒng)的育秧方式,通過多年的推廣,旱育秧與傳統(tǒng)水田育秧相比較,凸顯了以下三大優(yōu)勢:一是旱育秧便于管理,不易爛種爛秧,抗旱能力強,栽后大田不易倒伏;二是根系發(fā)達,秧苗粗而壯,長勢好,栽后無返青期,本田不易坐蔸;三是旱育秧在田間表現(xiàn)出低位分蘗多,莖稈粗壯,著粒數(shù)多,結實率高,空殼少,產量高,為9750~10200kg/hm2,較水育秧增產10%~15%,增產效果明顯。
選擇符合條件的旱育秧苗床是培育壯秧的基礎。旱育秧的苗床地最好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肥沃、疏松,背風向陽,水源方便,弱酸性的土壤為宜(pH值5.0~6.0),盡量避免用稻田作苗床,對于土壤酸性不符合條件的要進行調酸消毒,苗床面積以1∶14的為宜。
水稻旱育秧苗床的培肥與調酸是育秧成敗的關鍵。水稻旱育秧苗床的培肥方法較多,但在生產實踐中,一般在播種前1個月,按耕地-施肥-碎伐-平墑程序,每分苗床地施腐熟細碎的農家肥300~500kg,普鈣10kg,復合肥6kg,尿素1kg,敵克松0.25kg,均勻混合后翻入20cm厚的土層中即可。對苗床土壤酸性達不到要求(pH值5.0~6.0)的床土需要進行調酸和消毒,以防治秧苗苗期病害的發(fā)生。用于土壤調酸的藥劑一般選用黑龍江牡丹牌壯秧劑進行調酸和消毒,在播種前10d左右均勻撒施一層壯秧劑(按100~150g為宜)于廂面,然后再蓋上一層約2cm的細土。
在播種前3~4d將秧地全面耕翻一次,然后起廂,以南北朝廂為準,要求廂寬1.2~1.4m,長約10m,廂溝深10~15cm,寬0.3~0.5m。秧廂起好后用木板輕輕平整細床土,待播種。
4.1 選好品種
因地制宜地選擇發(fā)芽率高、抗逆性強、豐產性能好的品種。
4.2 適時播種
播種時要考慮大田移栽時間,一般旱育秧的秧齡在35~40d左右,軟盤育秧的秧齡35d左右,一般旱育秧的播種時間在3月1日~15日。
4.3 浸種催芽
播種前將選好的種子曬種1~2d,以提高種子發(fā)芽率,然后將谷種用施???∶2000倍液浸泡谷種48h,再將種子用清水浸種1~2d,待種子吸水達到25%時即可催芽,待90%的種子露白即可播種。
4.4 苗床澆水
水稻旱育秧的苗床在播種前必須充分澆足底水,確保播種后的水稻吸足水分,利于萌發(fā)。
4.5 苗床消毒,播種和蓋膜
在播種前1d,用70%敵克松600倍藥液噴1.5kg/m2進行土壤消毒,接著將催芽露白的谷種均勻播于床面,播種量按150~180g/m2的露白種均勻撒播,播種后用木板輕輕壓谷種使其三面入土,以利于秧苗扎根生長,再均勻撒一層1cm厚的過篩床土,蓋勻蓋嚴,以種不外露為宜。蓋種后再用噴霧器噴施70%的敵克松1000倍液于廂面,最后搭架蓋膜保溫、保濕,拱高約40~45cm,蓋膜要嚴實,以利整齊出苗。
5.1 水肥管理
現(xiàn)青前確保苗床濕潤,底水充足,播種后保持10d左右不澆水,確保出苗整齊,到2葉1心以后,應盡量創(chuàng)造干爽的環(huán)境,澆水必須澆透,不澆表皮水,澆水宜在清晨或傍晚。如遇降雨,要及時排出積水。
5.2 溫度管理
對溫度的管理要通過揭膜來實現(xiàn)。移栽前1~2d可用20%的三環(huán)唑75倍噴灑苗床,做到帶藥移栽,以防治稻瘟病的發(fā)生。
6.1 旱育秧病害的防治
水稻旱育秧推廣過程中的最大問題就是病害的發(fā)生較嚴重,旱育秧中有三種常見病害:惡苗病、立枯病、黃(白)化病。
6.1.1 惡苗病防治
(1)使用藥劑浸種是預防惡苗病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用25%使百克或20%三環(huán)唑750倍液或40%稻瘟靈1000
倍液或10%強氯精500倍液浸種,能有效地預防惡苗病的發(fā)生。
(2)無論是在秧田還是大田,發(fā)現(xiàn)病株應及時拔掉,防止擴大侵染。妥善處理病稻草,不能隨便亂扔,也不能堆放在田邊地頭,不能作種子催芽的覆蓋物,不能用來捆扎秧把,可集中高溫堆漚,嚴重的火燒。
(3)每公頃用25%使百克450~600ml加15%多效唑75g兌水750kg進行噴施。
6.1.2 立枯病防治
立枯病提倡預防為主,防治為輔,見病救治越早越好,發(fā)病后可立即先用“敵克松”或旱秧綠2號澆潑,能使秧苗迅速恢復生長。另外,對旱育秧苗床的床土在播種前進行調酸,對于減少立枯病的發(fā)生,達到壯苗的效果都有較好的作用。
6.1.3 黃(白)化病的防治
旱育秧秧苗長到4葉期后(少數(shù)在3葉期前)特別是在氣溫較高,水分較足的情況下,秧苗新長出來的葉片顏色嫩黃,甚至蒼白,葉片薄,葉片長寬和出葉速度都正常,不卷葉,根系也正常,由于新葉葉綠素含量少,光合作用受限,秧苗長勢漸弱,出葉速度越來越慢,甚至不出新葉,根系逐漸老化變細不出新根,這種病叫黃(白)化病。防治方法:黃(白)化病是由秧苗生理缺素(主要是缺鐵)而引起的。已發(fā)生黃(白)化病的秧苗葉面噴施0.2%~0.4%的硫酸亞鐵水溶液,有一定效果,或噴施“早秧綠1號”,一般48h后葉片上出現(xiàn)綠氣斑點,一周后達到最佳效果。
6.2 清除雜草
旱育秧由于在旱地播種育秧,在秧苗期間的雜草較多,危害嚴重。
水稻旱育秧技術是水稻栽培方法上的一次革新。做好苗期溫、濕度及病、蟲、草、害的管理,不僅是旱育秧的技術要點,也是農業(yè)技術人員應大力推廣的重點,使其旱育秧技術真正發(fā)揮出省種、省地、省肥、省水、高效的優(yōu)勢,幫助農民不斷提高糧食產量,促進農民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