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隨著WiFi信號以一種無孔不入的態(tài)勢席卷生活的每個角落,隨著電腦的便攜化和手機的智能化,閱讀變得無比簡捷、豐富和多元,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幸福地閱讀著”。而且這種電子化閱讀幾乎已將從前那種“手不釋卷”式的閱讀方式擠兌得無地自容——今天誰再在出行途中帶本書來讀,可能會被同行者視為一種奇觀——因為大家都在低頭看手機的時候,你卻捧著一本書閱讀,這會讓你的同行者有一種勞斯萊斯與老牛破車同行的不諧感。
或許有人覺得,電子化閱讀的出現(xiàn),正是給了全民閱讀一股助力。殊不知,電子化閱讀與傳統(tǒng)閱讀之間有著質(zhì)的區(qū)別。電子化閱讀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淺閱讀”的盛行和閱讀的“碎片化”。當閱讀只是在消磨時光時,我們便慢慢地懶得思考與探究,很多閱讀內(nèi)容“隨拾隨扔,過目即忘”。當閱讀過多地變成群體間的“推送”和“分享”時,個體的鑒別與批判便變得不再重要,大腦開始讓位于手指。再有一點就是——電子閱讀對傳統(tǒng)閱讀日益構成擠壓。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diào)查結果數(shù)據(jù)顯示,2013年,我國18歲至70歲國民人均紙質(zhì)圖書的閱讀量為4.39本。而歐美國家年人均閱讀量約為16本,北歐國家達到24本。世界上發(fā)行量突破千萬份大關且一直保持到今天的報紙,都在日本。
在電子化閱讀的浪潮中,日本民眾為什么還能對紙質(zhì)閱讀保持忠誠?報道分析,對很多日本人來說,報紙絕不僅僅意味著獲取信息的媒介,更是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日本報紙很看重讀者的信任,一些地方報紙在與當?shù)厣鐓^(qū)保持聯(lián)系方面分外用心,力求滿足讀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網(wǎng)絡時代,信息的傳遞會變得更加迅捷,但也會讓信息變得支離破碎,而報紙能對事件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挖掘、探究和反思,這種閱讀需求并未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而減少。此外,日本報紙很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讀報感情”。日本的小學和中學大多專門配備有新聞教育輔導員,從小就對學生實行媒介啟蒙教育,并指導學生自己辦校報,學生入學后就與報紙結下不解之緣。各大報社還將報紙引進中學課堂當教材,以擴大報紙的影響。
我們當然無須對電子化閱讀抱以偏見,但更不能對紙質(zhì)閱讀所面臨的窘境無動于衷。而如何讓電子化閱讀與紙質(zhì)閱讀和諧共存,甚至讓電子化閱讀促進紙質(zhì)閱讀,乃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全民閱讀,是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WiFi 時代,更需要擺脫蕪雜、無效、無聊信息的困擾,好讀書、讀好書,讓書香浸潤我們的每一天——這應當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摘自2014年4月14日《學習時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