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風雅”釋義

      2014-07-12 12:29:31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100000
      大眾文藝 2014年21期
      關(guān)鍵詞:毛詩阮元注疏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 100000)

      《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歷代文論家和美學家關(guān)注的焦點。在汗牛充棟的解《詩》著作中,“風雅”二字被用來概括《詩經(jīng)》所開創(chuàng)的藝術(shù)傳統(tǒng)。關(guān)于《詩經(jīng)》中的“風”和“雅”,《毛詩大序》說:“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1風、雅、頌被視為詩的分類,但是,歷代以來對于分類的標準,則有按地域、按體裁、按樂器等多種,可謂眾說紛紜。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解釋“六義”說:“‘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認為風、雅、頌是詩歌的三種體裁,賦、比、興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三種方法。宋代朱熹則從詩歌內(nèi)容和音樂的角度界定風、雅:“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若夫雅頌之篇,則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廟樂歌之辭。”3認為“風”是十五個國家的土風民謠,而雅則是周王朝和京畿地區(qū)的樂歌,這一說法得到較為廣泛的認同。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以儒家為主導的多元文化,儒家學派將《風》詩和《雅》詩奉為正統(tǒng)和典范。在他們看來,“風”和“雅”不僅是兩種詩歌的類別,更象征著一定的政治內(nèi)涵。它們反映王朝的盛衰興廢,并擔負著教化百姓、諷諫時弊、規(guī)正得失的責任。同時,從審美觀念來看,儒家學派認為“風雅”還代表著溫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并將此視為衡量文藝創(chuàng)作的標尺?!对娊?jīng)》在儒家學派的一再闡釋中,成為其傳播文藝思想的媒介,所謂的“風雅”傳統(tǒng)實際上代表了儒家的文藝觀,其影響卻滲透到幾千年古典文藝的理論和創(chuàng)作。

      拋開儒家文藝觀對“風雅”的闡釋不談,從《詩經(jīng)》的文本本身出發(fā),特別是《風》詩和《雅》詩,它們對凡人俗情的真實再現(xiàn),它們偏重主觀表現(xiàn)的抒情特質(zhì)等等,亦皆昭示著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的早期風采。

      一、政治功用

      (一)觀詩知政

      《詩經(jīng)》的結(jié)集,出于一種明確的政治功利目的,起著“觀風俗、知得失”的作用。從這種政治目的出發(fā),先秦儒家學派對于《詩經(jīng)》的解讀,也帶有了“觀詩知政”的色彩?!墩撜Z?陽貨》篇記載孔子的話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所謂的“觀”,東漢鄭玄解釋為“觀風俗之盛衰”,5是說詩歌能反映社會的政治與道德風尚。《毛詩大序》說:“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6又解釋“風”、“雅”二字說:“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鄭玄《詩譜序》說:“欲知源流清濁之所處則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風化芳臭氣澤之所及,則傍行而觀之。此《詩》之大綱也?!?上述漢儒的解《詩》方式,將以文藝比附政治的美學觀加以發(fā)揮。

      (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

      根據(jù)孔子的“興、觀、群、怨”說,《詩》不僅可以“觀”政,而且可以“怨”政,即對上層社會的不良政治現(xiàn)象進行批判和諷諫?;蛟S可以說,《詩》的價值更在于積極地干預(yù)現(xiàn)實?!睹姶笮颉氛f:“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9所謂“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是說,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利用“風”詩及其代表的禮義觀念相互影響。上層統(tǒng)治者可以對下層百姓進行說教,使之符合“雅正”的禮儀規(guī)范;而下層百姓也可以對上層統(tǒng)治者進行諷諫,促使其發(fā)現(xiàn)為政得失。儒家思想對“風雅”傳統(tǒng)的提倡,引發(fā)了中國文論注重怨刺的傳統(tǒng),歷代文論家對此多有闡釋,鄭玄在《詩譜序》中說:“論功頌德,所以將順其美;刺過譏失,所以匡救其惡。各于其黨,則為法者彰顯,為戒者著明?!?0唐代孔穎達疏曰:“風、雅之詩,止有論功頌德、刺過譏失之二事耳?!?1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肯定風雅的作用是“風雅之興,志思蓄憤,而吟詠情性,以諷其上”??追f達也曾說:“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治平累世則美刺不興……故初變惡俗則民人歌之,風雅正經(jīng)是也?!?2元末明初,戲曲理論家楊維楨倡導戲曲創(chuàng)作中的風雅怨刺:“夫詞曲古詩之流,既以樂府名編,則宜有風雅馀韻在焉?!?3又在《優(yōu)戲錄序》中評價“優(yōu)諫”說:“觀優(yōu)之寓于諷者,如‘漆城’‘瓦衣’‘雨稅’之類,皆一言之微,有回天倒日之力,而勿煩乎牽裾伏蒲之勃也。則優(yōu)戲之伎雖在誅絕,而優(yōu)諫之功豈可少乎?”清代沈德潛在《明詩別裁集序》中論及其選詩的標準:“皆深造渾厚,和平淵雅,合于言志永言之旨,而雷同沿襲,浮艷淫靡,凡無當于美刺者屏也?!?4這些促使其成為一種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標準,影響著兩千多年的文藝創(chuàng)作。提倡“風雅怨刺”的闡釋傳統(tǒng)使得《詩經(jīng)》從一開始就打上了政治倫理的烙印,這不僅直接影響了后人對《詩經(jīng)》題旨、詩義的闡釋,還進而影響到整個中國古典文藝的審美取向。

      從文本自身來看,《詩經(jīng)》中確實有一定數(shù)量的作品抒發(fā)了作者對現(xiàn)實社會弊端的不滿情緒,從而體現(xiàn)了“怨刺”的儒家文藝觀,而這些詩大多是《風》詩和《雅》詩。例如《大雅》中的《民勞》《板》《蕩》,小雅中的《節(jié)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巷伯》,以及《國風》中的《魏風?碩鼠》《魏風?伐檀》《王風?兔爰》《邶風?新臺》等等,都是有名的怨刺詩。但是,不少儒家學者從政治功用的目的出發(fā),對《詩經(jīng)》具體篇章的解讀,有很多偏離了詩篇的文本內(nèi)涵。例如《毛詩序》將愛情詩《關(guān)雎》說成是“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15將棄婦抒發(fā)哀怨的《衛(wèi)風?氓》說成是“美反正,刺淫泆也?!?6清代章學誠也稱《詩經(jīng)》:“是則男女慕悅之辭,思君懷友之所托也。征夫離婦之怨,忠國憂時之所寄也。”17這些為了附庸政治而發(fā)的牽強附會之辭,離開了詩歌的文本意,帶有明顯的過渡闡釋之嫌。但盡管如此,這種以文學比附政治的解《詩》方式,卻成為一種傳統(tǒng)延續(xù)下來,從而,《詩經(jīng)》與政治教化扯上了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

      漢儒“風雅怨刺”說的提出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倡導文藝創(chuàng)作反映國運民生,發(fā)揮文藝影響政治的積極作用,并借此宣揚儒家教化;但另一方面,過分強調(diào)政治功用,卻又忽視了文藝自身的審美愉悅功能,使其淪為政治的附庸。漢儒借《詩經(jīng)》來宣揚儒家教化,這種狹隘的政治功利觀,從漢至唐,影響甚大,而直到宋代,在疑古思潮力圖恢復《詩經(jīng)》作為文學作品的本來面貌的努力下,這種濃郁的儒家教化說才有所收斂。

      二、中和之美

      儒家倡導以“禮樂”調(diào)和各種社會矛盾,維護、鞏固群體秩序的和諧穩(wěn)定,由此,他們在評價藝術(shù)創(chuàng)作時,則提出“中和”的審美觀??鬃臃Q贊《關(guān)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8而《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觀樂之后的一段評價更可以作為“中和”文藝觀的注腳:“為之(季札)歌魏,(季札)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9由此可以看出,季札欣賞音樂的標準,是排斥各種過分強烈的喜怒哀樂之情,將兩兩相對的情緒進行調(diào)和,最終肯定了一種無過亦無不及的“中庸”之美。

      在儒家學派看來,《詩經(jīng)》中的“風雅怨刺”之詩集中體現(xiàn)了“中和”之美,這些詩歌在抒發(fā)情感的時候往往能夠“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睹姶笮颉氛f:“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于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發(fā)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0這段論述一方面肯定了詩歌對時弊進行怨刺諷諫的作用,另一方面則又強調(diào)怨刺情感的發(fā)泄需要有所節(jié)制,必須委婉含蓄,不能違反封建等級和禮教的要求,不能觸犯封建統(tǒng)治者的尊嚴。繼孔子之后,荀子在《樂論》中提出了“以道制欲”的觀點,用他所謂的“道”來遏制情緒的流露,從而令詩歌達到中和之美。而達到這種“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的境界,“比”、“興”手法的運用,起到了關(guān)鍵的作用。鄭玄說:“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于媚訣,取善事以喻勸之”(《周禮?大師》注)。這說明,用比、興的方式進行美刺,諷喻,可以避免言辭直露激烈,而達到語氣溫和文雅的效果。經(jīng)過儒家學派的一再闡釋,“中和之美”逐漸成為儒家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核心。

      “風雅”之詩的“中和”之美,還體現(xiàn)在“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tǒng)上?!抖Y記?經(jīng)解》記載孔子的一段話說:“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21《禮記正義》解釋說:“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情性和柔?!对姟芬肋`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2這段話認為怨刺詩沒有直言統(tǒng)治者的過失,而是委婉地抒發(fā)情感,這是符合審美要求的,進而它還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使之溫和平靜。與此同時,儒家學派特別強調(diào)情感抒發(fā)的純正不邪??鬃诱f:“《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3這是說,《詩經(jīng)》中包括那些男女相悅相戀的詩在內(nèi),都是純正無邪的。南宋朱熹在《詩集傳?序》中也指出,《周南》《召南》這兩部分作品,“親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發(fā)于言者,樂而不過于淫,哀而不及于傷,是以二篇獨為《風》詩之正經(jīng)……若夫《雅》《頌》之篇,則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廟樂歌之辭,其語和而莊,其義寬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為萬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4由此看來,“雅正”是“溫柔敦厚”詩教觀的核心。

      三、摹寫現(xiàn)實

      《詩經(jīng)》中的詩歌大多創(chuàng)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余年之間,這段時期,中原地區(qū)以種植經(jīng)濟為基本方式的農(nóng)業(yè)社會開始形成,人們在大自然中的勞作實踐大大增加,而早前原始巫術(shù)的神秘色彩逐漸退去,中華民族的自我意識得以啟蒙。于是,詩歌中更多展現(xiàn)出的,是以蕓蕓眾生、人間百態(tài)為對象的現(xiàn)實存在的世界,而非神話、宗教和幻想。從《詩經(jīng)》的題材來看,《頌》詩是宗廟祭祀樂歌,用于祭祖敬神、春夏祈谷、秋冬報賽。而《風》詩和《雅》詩中,雖然也有一部分作品描寫宗廟儀式和民族史詩,但絕大多數(shù)篇章展現(xiàn)的卻是以“人”為中心的生活圖景和情感體驗。他們歌唱農(nóng)事,比如《豳風?七月》,細致地介紹了農(nóng)民一年到頭的勞動情況。他們嘆息兵役,比如《小雅?采薇》,描寫戍邊戰(zhàn)士在歸鄉(xiāng)途中撫今追昔,不勝悲戚。他們炫耀盛大華麗的狩獵場景:“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徒御不驚,大皰不盈?!?5他們慶祝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勝利:“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萬邦為憲?!倍顬榫实?,是那些大膽直率的愛情表露:“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6還有那難以忍受的相思之苦:“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7在《風》《雅》詩中,戰(zhàn)爭、農(nóng)耕、狩獵、婚配等人生百態(tài),無所不有,而很少升天入地,跨越古今,神靈異類的想象。特別是,其中的大多數(shù)篇章以社會底層百姓為對象,描寫凡人俗情,更開啟了后世文藝創(chuàng)作“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28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無論是《召南?摽有梅》中女子青春將逝,求偶心切的表白,還是《小雅?苕之華》中百姓無以為食的哀號,吟唱的都是人的自然欲望,是來自現(xiàn)實生活中最本真、質(zhì)樸的追求。

      與此同時,《風》《雅》之詩信口而言,絕少粉飾雕琢、矯揉造作,體現(xiàn)了“直筆實錄”的寫實主義原則,這一特點也得到歷代評論家的贊賞。元代元好問在《陶然集詩序》中說:“詩之極致,可以動天地,感鬼神,故傳之師,本之經(jīng),真極力久而有不能復古者。自‘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自伯之東,首如飛蓬’,‘愛而不見,搔首踟躕’,‘既見復關(guān),載笑載言’之什觀之,皆以小夫賤婦,滿心而發(fā),肆口而成……”29他認為,《詩》是下層百姓、市井小民“滿心而發(fā)、肆口而成”地抒發(fā)來自于日常生活的感受,不待思慮而工,不待雕琢而麗。這種自然化工之美更成為后世效法的典范。明代后七子中的王世貞評論古樂府說:“發(fā)自性情,規(guī)沿風雅,大篇貴樸,天然渾成;小語雖巧,勿離本色。”30這里的“風雅”就代表了天然本色之美。清代的袁枚,從性靈觀出發(fā),反對人工雕琢的痕跡,其《隨園詩話》中說:“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guān)堆垛?!?/p>

      四、抒情特質(zhì)

      (一)從“言志”到“抒情”

      中國古代文論圍繞“主情”和“主理”說出現(xiàn)了長期的爭議,而源頭大約可以上溯到對于《詩》“言志”和“緣情”的闡釋。戰(zhàn)國時期,《尚書?堯典》提出了“詩言志”之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儒家學派從政治功用目的出發(fā),認為詩歌所言之“志”是仁義禮樂和倫理綱常,是與政治相關(guān)聯(lián)的理想抱負。先秦時期王侯卿相之間的交流,往往引《詩》作為外交辭令,所以《論語》記載孔子的話說:“不學詩,無以言?!?1《論語?子路》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32《漢書?藝文志》也有記載說:“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3但是,隨著詩歌作為文學作品的審美性逐漸受到重視,《詩經(jīng)》的抒情特質(zhì)亦隨之得到肯定。其實,從《毛詩大序》開始,論《詩》家在強調(diào)“志”的思想意義的同時,也突出了它的抒情性?!睹姶笮颉氛f:“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4這里所說的“志”,雖然仍然是將政治功用放在首要的位置,但畢竟同時肯定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作者內(nèi)心情感的涌動,在“志”中融入了“情”的因素,從而開啟了后世文藝理論“情志”說的先河?!稘h書?藝文志》引用《尚書》的話說:“《書》曰:‘詩言志,歌詠言。’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fā)?!?5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說:“詩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眲③恼J同孔子的觀點,稱贊《詩經(jīng)》思想醇正,同時又指出醇正無邪的《詩經(jīng)》可以抒發(fā)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扶持欣賞者的情感,這便將詩歌的思想和情感融合在一起。后來唐代孔穎達更明確提出“在己為情,情動為志,情志一也”36的主張。宋代朱熹在《詩集傳序》中說:“詩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辈⒄f:“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7明代楊慎分別評價唐、宋詩歌說:“唐人詩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詩主理,去《三百篇》卻遠矣”,38這肯定了《詩經(jīng)》不以議論見長,不以說理取勝而偏重抒情的特質(zhì)。特別是到了明末清初,隨著反傳統(tǒng)的個性解放新思潮的涌現(xiàn),“詩言志”進一步擺脫了狹隘的政治說教,向著獨抒性靈的方向發(fā)展。王夫之就曾明言:“詩以道情,“道”之為言“路”也。詩之所至,情無不至;情之所至,詩以之至。”39

      (二)重“寫情”而輕“紀事”

      《詩》三百篇由于采自不同的時期,出自不同的作家,其創(chuàng)作的主題和風格并不統(tǒng)一,但是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卻是十分突出的。特別是在《風》詩和《雅》詩中,很多詩篇只是從頭至尾地吟詠情性,而不作客觀、完整的敘事。比較典型的,如《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從詩歌文本可以看出,作者懷著十分憂愁的心緒在連連哀嘆,但是他的憂愁因何而起,卻沒有做交待。正因如此,后人對這首詩的主題作了頗多猜測,卻皆不能得到確證?!讹L》詩和《雅》詩的多數(shù)篇章只是交待事件發(fā)生的一兩個簡短的片斷,或者一個單一的行動、單純的情節(jié)或場景。它們的確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但對所緣之事卻很少作詳細的說明,而著力表現(xiàn)達的是因事而發(fā)的強烈的情感?!缎l(wèi)風?河廣》是一位僑居衛(wèi)國的宋人的思鄉(xiāng)之作,詩中沒有交待離鄉(xiāng)的背景,只看到濃郁的鄉(xiāng)愁:“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被蛟S這正是抒情短詩獨特的審美特質(zhì),篇幅的短小,客觀敘事的缺席,致使很多篇章難以看清它的本事,主題顯得模糊。而正如錢志熙先生所說,“正是由于依附于《詩經(jīng)》的歷史信息是模糊的,才使得我們在閱讀、欣賞的過程中,具有更多想象的空間,更能擺脫歷史而達到純粹審美?!?0與側(cè)重客觀再現(xiàn)的西方古典文學相比,《風》詩和《雅》詩中偏重主觀抒情而忽略客觀敘事的特質(zhì),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抒情傳統(tǒng),并在無形中指引著文藝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方向。

      注釋:

      1.[清]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毛詩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第3頁,全271頁.

      2.[清]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毛詩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第3頁,全271頁.

      3.[宋]朱熹《詩集傳?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頁.

      4.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第208頁.

      5.[清]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毛詩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總第2525頁.

      6.[清]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毛詩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第2頁.總第270頁.

      7.[清]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毛詩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第4頁.總第272頁.

      8.[清]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毛詩正義?詩譜序》.中華書局,1980年.第3頁.總第264頁.

      9.[清]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毛詩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第1-3頁.總第269-271頁.

      10.[清]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毛詩正義?詩譜序》,中華書局,1980年.第2頁.總第262頁.

      11.[清]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毛詩正義?詩譜序》,中華書局,1980年.第2頁.總第262頁.

      12.[清]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毛詩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第3頁.總第271頁.

      13.楊維楨.《周月湖今樂府序》.

      14.[清]沈德潛,周準編.《明詩別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序言第2頁.

      15.[清]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毛詩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第1頁.總第269頁.

      16.[清]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毛詩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第56頁.總第324頁.

      17.[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上),中華書局,1985年.169頁.

      18.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第32頁.

      19.[清]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春秋左傳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第305頁.總第2007頁.

      20.[清]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毛詩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總第271-272頁.

      21.[清]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毛詩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總第1609頁.

      22.《禮記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第381頁,總第1609頁.

      23.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第12頁.

      24.[宋]朱熹集注《詩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序言第2頁.

      25.《小雅?車攻》.

      26.《衛(wèi)風?木瓜》.

      27.《衛(wèi)風?伯兮》.

      28.何休《公羊傳》解詁.

      29.《陶然集》.

      30.[明]王世貞.《讀書后》卷四.《書李西涯古樂府后》.

      31.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第201頁.

      32.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第152頁.

      33.[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卷三十,中華書局,1975年.1755-1756頁.

      34.[清]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毛詩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第2頁.總第270頁.

      35.[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卷六,中華書局,1975年.1708頁.

      36.[唐]孔穎達《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正義.

      37.[宋]朱熹集注《詩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序言第1-2頁.

      38.[明]楊慎《升庵詩話》.

      39.[清]王夫之評選,張國星校點.《古詩評選》,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第149頁.

      40.錢志熙《從歌謠的體制看“<風>詩”的藝術(shù)特點——兼論對<毛詩>序傳解詩系統(tǒng)的正確認識》,載于《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3月,60頁.

      猜你喜歡
      毛詩阮元注疏
      西齋茶廊坐雨
      中國三峽(2022年7期)2022-12-02 07:01:32
      安大簡《詩經(jīng)》虛詞異文考略
      北方論叢(2022年4期)2022-07-20 01:43:34
      夜讀(二)
      中學生報(2022年5期)2022-04-29 20:00:37
      阮元與焦山的不解之緣
      華人時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3:04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6
      阮元信守“一品清廉”
      《爾雅注疏》點校零識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8
      清代浦鏜《周易注疏正字》“盧本”發(fā)覆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4
      和珅與阮元的眼鏡詩
      《論語》注疏之西方傳承:從理雅各到森舸斕
      广西| 泌阳县| 淅川县| 开原市| 志丹县| 肇州县| 时尚| 凌海市| 石嘴山市| 北海市| 东山县| 沂源县| 驻马店市| 奉节县| 南皮县| 兴隆县| 石柱| 奇台县| 汪清县| 曲周县| 永康市| 延川县| 新源县| 长春市| 同仁县| 濮阳县| 林芝县| 原平市| 奉新县| 浦江县| 芮城县| 德昌县| 正宁县| 黑河市| 托克托县| 承德市| 麻城市| 永新县| 泊头市| 灵石县| 临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