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偉
1.“碎片化”導致忽視制度建設。關注微博問政,治本之策不在于大力推廣通過微博解決社會問題的特殊經驗,而在于建立順暢的行政工作機制,提高政府部門的執(zhí)行力、公信力,完善相關社會問題的基礎制度體系,才能讓一些社會問題由微博解決的“偶然”變?yōu)橹贫纫?guī)范的“必然”。
2.“泛眾化”導致忽視非網民。在微博用戶中,雖氏在有一些收入低、文化程度不高的“有閑人士”,但青年學生、企業(yè)白領、事業(yè)單位員工等的數量也頗為可觀。微博用戶的這種同質化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網絡群體的“選擇性關注”傾向。此氏上,還有一些人因為沒有機會使用微博等新媒體,這部分人群涵蓋了農民工、國企下崗職工、退休人員、殘障人士等——作為社會應該高度關注的群體,他們卻在新媒體時代處于“失聲”狀態(tài)。因此,如果只關注微博上洶涌的“泛眾化”聲音,甚至將其作為“基本民意”,很可能在政策制定、社會福利配置等方面造成偏頗,難以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與正義。
3.“細密化”導致行政僵化。例如,在內容管理中,制度越來越導向偏中性的內容,一些稍微涉及問題甚至還沒觸及問題的內容都被排除在外;在考評機制上,采取過分單一的量化指標,使得微博問政的目標異化;在責任制度上,不少由政府網絡信息部門管理的微博可能要承擔遠遠大于自身管理領域的責任,這些因素的存在與微博的短小、靈活、草根等特性不符,不僅無助于提升政務微博的作用,還導致管理者畏首畏尾、顧慮重重,喪失了積極性、主動性,使得政務微博日益僵化,變成一個自說自話的宣傳“陣地”。
4.“言語不當”引發(fā)輿論反彈。在微問政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中,如果管理人員不慎說錯話,不僅無助于事平穩(wěn)發(fā)展,還會火上澆油,引發(fā)更大、更強中更有強中手 輿論反彈。因此,政府機關在利用政務微博時,絕不應該僅僅是冷冰冰的照章辦事員,而應在與民眾的互動中保留越劇驪的道德和人性。
(摘自《光明日報》2013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