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欣
(吉林大學 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表達方式因為太過常用,往往并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比如像上午/下午、上半天/下半天、上半夜/下半夜等與時間相關(guān)的表達;上傳/下載、上線/下線、上QQ/下QQ等網(wǎng)絡用語;上班/下班、上課/下課、上一站/下一站、上樓/下樓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表達等等,類似的表達方式還有很多,這里不一一列舉。不難看出這些表達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都是以“上”或“下”起始的詞或短語。那么在我們的日常交際中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表達方式呢?“上/下”在這些表達方式的產(chǎn)生和使用中又有什么作用呢?本文試從認知語義學的角度對“上下”的意象圖示及其隱喻投射進行分析,以獲得對上述疑問的解釋。
意象圖示是認知語義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如何理解意象圖示呢?首先,我們應該明確,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身體,人們是通過自己的身體與外部世界相互聯(lián)系,相互接觸,并處于各種各樣的活動之中,意象圖示就來源于這些活動。它是在對事物間基本關(guān)系的認識基礎(chǔ)上,人們對各種活動的不斷反復、再現(xiàn),而抽象出來的一種認知結(jié)構(gòu)。同時意象圖示還是人們通過具體的實踐經(jīng)驗,來組織和理解抽象概念的關(guān)鍵。
比如有這樣一句話“我從家出來,然后坐公交車去超市?!蔽覀兛梢哉f這句話和“容器”有關(guān)。具體說來就是,我從“家”這個容器中出來,通過“公交車”這個容器,最后進入“超市”這個容器。這項活動經(jīng)過不斷反復,我們的頭腦中便形成了“容器”這個意象圖示。除了容器圖示之外,還有路徑圖示、部分整體圖示,這三個圖示是最基本的意象圖示,由此可以激活更多的圖示,比如空滿圖示、前后圖示、上下圖示等等。下面我們就對上下圖示進行分析和說明。
空間關(guān)系是一種最為基本的關(guān)系,也是人類最先認識和理解的一種關(guān)系。通過人類自身來看,人體由于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是垂直地進行行走的。也因此人體有了上下之分,物體有了高低之分,物體的運動有上升亦有下降。這些活動經(jīng)過不斷地反復、再現(xiàn),就形成了上下意象圖示。
上下意象圖示可以分為三種原型模式,分別是動態(tài)模式、靜態(tài)模式和接觸模式。在這里我們還要借用Langacker對意象圖示構(gòu)成的分析,他把意象圖示分為射體、陸標和路徑三個部分。射體可以看作是被突顯的主體,而陸標可以看作是參照點。當路徑為零時,表明射體和陸標是一種靜態(tài)模式,反之則是動態(tài)模式。試舉例加以說明(見表1)。
表1
意象圖示往往是從具體的活動中抽象出來的,而意象圖示的擴展則是通過隱喻來實現(xiàn)的。隱喻也是認知語義學中的重要理論之一。隱喻無處不在,在我們的日常交際中就充滿了隱喻。只是在傳統(tǒng)的隱喻理論中,隱喻僅僅是被看成一種修辭方式,沒有得到全面的認識。
在隱喻的研究中,最早也是最系統(tǒng)的是理查茲。理查茲認為“隱喻是人類語言無所不在的原理”,他不再只把隱喻看成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更把人的思維看成是隱喻性的。在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把隱喻看成是人類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具體說隱喻就是把一個領(lǐng)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個領(lǐng)域,或是說從一個認知域(來源域)向另一個認知域(目標域)“投射”的認知方式。①隱喻對人類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人類語言的使用和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人類的語言中有很大一部分隱喻可以說是來自空間概念的投射。在上文中我們分析過上下意象圖示,這個圖示當然不會僅僅應用于空間領(lǐng)域,隨著人類的認知和語言的發(fā)展,“上下”的空間概念投射到了許多其他的領(lǐng)域,形成了許多新的表達方式。
下面我們來具體歸納一下“上下”意象圖示通過隱喻投射的擴展。
我們在公交車或者火車上常常聽到廣播報站:“下一站是xxx?!蹦敲礊槭裁磿小吧弦徽?下一站”這樣的表達方式呢?其實這是上下意象圖示在時間領(lǐng)域中的隱喻投射的結(jié)果。時間被空間化了,我們可以把時間看成是一條縱向的無限發(fā)展的線,以其中一個點為參照點,參照點之上,時間要早;參照點之下,時間要晚。具體說就是把公交車或火車的行駛過程看成是一條時間線,以其中的某一站為參照點,該站之前時間要早,也就是處在時間線的上的位置,所以稱為上一站;該站之后時間要遲,稱為下一站。在漢語中類似的表達方式還有很多,比如:上午/下午、上半晌/下半晌、上半夜/下半夜、上旬/下旬、上半年/下半年、上次/下次、上卷/下卷、上一代/下一代、上輩子/下輩子等等。
在社會生活中有這樣一些表達,比如我們會把公司里的領(lǐng)導稱為“上司”,更進一步會把地位更高、權(quán)利更大的人稱為“上層”;在國外的議會中還有“上議院”和“下議院”之分。其實這就是上下意象圖示在社會,尤其是社會地位領(lǐng)域中的隱喻投射。這個投射是把社會看成是一個具有等級結(jié)構(gòu)的空間,處在這個空間上方的,等級高,權(quán)利更大,地位更高;反之,處在等級結(jié)構(gòu)下方的,則地位低,權(quán)利小?!吧纤尽薄吧蠈印毕鄬τ谄胀ǖ膯T工來說權(quán)利大,等級高,處在這個社會空間的上邊;而所謂的“上議院”即是由貴族階級組成的,他們的社會地位高,權(quán)力大,因此稱為“上”,相對而言由平民等社會地位低的人所組成的機構(gòu),便稱為“下議院”。類似的表達還有:上等/下等、上流/下流、上層/下層、上級/下級、上品/下品等等。
除此之外,我們還時常在新聞中聽到“上訪”一詞,其實這個詞語的表達仍然可以看作是上下意象圖示在社會地位領(lǐng)域里的投射。我們曾經(jīng)把上下圖示分成三種原型模式,其中一種是動態(tài)模式?!吧显L”是由地位低的人向地位高的人或機關(guān)組織的陳述或?qū)で髱椭男袨?,它也是動態(tài)的。這也體現(xiàn)了上下圖示在隱喻投射時不是靜止僵硬的,它是一種更加靈活廣泛的投射。類似的表達還有:上訴/上書、下命令/下通知等等。
出門旅游爬山時最常用的詞莫過于“上山/下山”;乘坐交通工具時常常有“上車/下車”“上船/下船”等等的說法。其實這些是上下意象圖示通過隱喻投射到行為領(lǐng)域的結(jié)果。正如在上文中提到的上下圖示不僅僅有靜態(tài)模式和接觸模式,其還包括動態(tài)模式。于是人們將其投射到這種有上下空間移動的行為領(lǐng)域中。不論是“上山/下山”,還是“上車/下車、上船/下船”等,它都是射體沿著一定的方向向上或向下移動。類似的表達包括:上樓/下樓、上坡/下坡、上橋/下橋、上來/下來、往上看/往下看、上馬/下馬、上調(diào)/下調(diào)等等,還有像下雨、下雪等表示自然現(xiàn)象的表達也可以歸為此類。
不僅如此,一些網(wǎng)絡用語,比如上傳/下載、上線/下線、上QQ、上網(wǎng)等等這些說法也是可以解釋得通的。網(wǎng)絡世界是個虛擬的世界,它與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不在同一個層面上。我們通過一定的設(shè)備軟件進入虛擬世界,可以看成是從一個層面到達另一個層面的行為,例如我們通過電腦上QQ就是這樣一個行為。只是這種移動行為不像現(xiàn)實生活中那樣直觀,而是更加抽象一些。
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扮演著一定的角色,比如職員要“上班”,學生要“上學”,教師要“上課”等等。在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上班/上學/上課等等都是射體離開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并開展一項新的活動,盡管這些活動是重復性的,但是每一天對于人們來說都是一個新的開始。上下意象圖示在這個領(lǐng)域中的投射,其隱喻意義可以這樣來理解:每一個新的活動的開展,對于人們來說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和起點,人們在這項活動中付出努力,以獲得進步。在人們的意識中這種進步是一種上升的趨勢,也可以說是一種向上的、好的發(fā)展,因此產(chǎn)生的表達也是用“上”來表示的。這樣的例子有:上班/下班、上課/下課、上學/下學、上崗/下崗、上朝/下朝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一種不好的事情是人們經(jīng)常遇到的:上當/上鉤。那么這又該怎樣理解呢?這種表達顯然不同于上班/下班之類的表達。在這里可以這樣解釋,以“上鉤”來說,它在漢語中有兩個意思:其一是魚被釣上來了。在這個意義中處于水下面的魚通過吊鉤被釣出了水面,這個行為可以看作是一種人為的使魚從低處向高處的移動。這個意義進一步通過隱喻引申到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guān)系。具體來說,就是一個人A希望從另一個人B那里得到一些利益時,A就像釣魚人通過一些手段使B的一些利益轉(zhuǎn)移到自己那里,B則是處于被動的。由此產(chǎn)生了“上鉤/上當/上套”這樣的說法。
上下意象圖示通過隱喻投射擴展到其他領(lǐng)域中之后,并不是停止不變了,其還會通過隱喻向更加廣泛的方面引申,就像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引申一樣,除了上班、上課等好的方面,還有像上當這樣不好方面的引申。
上下意象圖示在數(shù)量程度領(lǐng)域中的隱喻投射產(chǎn)生了這樣的意義:數(shù)量多,程度高的為“上”,反之則為“下”。比如經(jīng)常聽到老人說,“上歲數(shù)了/上年紀了”等等,這就是人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大;或者在感慨人很多時常常會有“上百人/上千人/上萬人”的說法,這就是在人口數(shù)量上的多。這就是上下圖示投射到數(shù)量領(lǐng)域中,“上”表示數(shù)量不斷積累增多。
而在程度上,有這樣一個常見的例子是“上癮”,比如一個人在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其喜愛的程度不斷加深,深到一秒中都不能停止做這件事情,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上癮”。顯然,“上”在這里表示的就是程度不斷加深。
意象圖示和隱喻作為認知語義學中的兩個重要的理論,對人類的認知和語言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這兩個理論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的。本文通過對上下的意象圖示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chǔ),進一步分析了其在不同領(lǐng)域中的隱喻投射,以解釋一些現(xiàn)實生活中常用的與“上下”有關(guān)的表達方式。
注釋
①陸儉明:《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22頁。
[1]藍純.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
[2]陸儉明,沈陽.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402-452.
[3]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67-79.
[4]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88-201.
[5]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9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