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體與思想:周作人早年日記中的飲饌

      2014-07-16 00:39:02
      關(guān)鍵詞:周作人全集日記

      丁 文

      (中國青年政治學(xué)院中文系,北京100089)

      一、引 言

      提到周作人的飲饌題材散文,人們往往會很快聯(lián)想起《北京的茶食》《故鄉(xiāng)的野菜》《喝茶》等著名美文;研究者的興趣點最先集中的也是周作人1920年代以后的文學(xué)表現(xiàn)、對其“生活之藝術(shù)”觀念的現(xiàn)身說法等等,而對他早年寫作中便展現(xiàn)出的飲饌興味關(guān)注不夠。與此同時,由于飲饌題材的閑適外表,周作人的飲饌興味也成為人們對其指責(zé)與貶低的例證。對于這一點,周作人自己早有預(yù)感。他在1945年底,談到世人對自己文章的普遍印象時,提出了“兩種說法”:“其一是說我所寫的都是談吃茶喝酒的小品文,不是革命的,要不得。其二又說可惜少寫談吃茶喝酒的文章,卻愛講那些顧亭林所謂國家治亂之原,生民根本之計,與文學(xué)離得太遠?!雹僦茏魅?《兩個鬼的文章》,見鐘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第9卷,第644頁,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版。兩種批評意見截然相反,但均以“吃茶喝酒”為著眼點來衡量其寫作,這在現(xiàn)代散文史上恐怕是少見的。面對同一人的文章,不同的觀者為何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jié)論?這不僅反映出人們對周作人散文的看法中存在不少矛盾,更提示我們注意:飲饌題材在其創(chuàng)作中或許具有超出其微末外表之外的特殊意義。

      實際上,對飲饌題材的關(guān)注并非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方才展開,而是在其早年日記(1898—1902年)里便可見端倪。并且,周作人日后在散文中不斷呼應(yīng)早年日記中的飲饌記載:他多次回溯其寫作起點,在文章中常常援引日記中的飲饌片斷;并專文評述日記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②周作人:《舊日記抄》,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7卷,第158頁。因此,要探討知堂散文的形態(tài)變遷,不妨由飲饌?cè)胧?,將早年日記作為一份獨特的文本,尋覓此時段的寫作究竟包含著哪些日后發(fā)展的可能性。

      二、時政·人生·雜記

      周作人早年日記中多涉飲饌描寫,他對此有過反省:認為這種“借駒隙之光陰”而“涉筆于米鹽之瑣屑”的舉動實在“愚甚”③周作人《秋草園日記甲敘》(甲辰十二月作),見魯迅博物館藏:《周作人日記》(影印本),上冊,第402頁,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然而“瑣屑”片斷往往保留了更多的歷史細節(jié),而我們今天也正是得以透過這些充滿滋味的細節(jié)來體會這一文本所蘊含的張力。

      在周作人執(zhí)筆之初,恰逢近代史上醞釀著巨大變動的歷史事件——戊戌變法。這位關(guān)注時事的少年則在日記中記錄了他對此事件的看法。與這一風(fēng)云事件同時發(fā)生的,是寫作者本人正在進行著人生重要的籌備與選擇:他一方面積極準備科舉考試,一方面則在為是否要進入新式學(xué)堂而猶豫躑躅,這些訊息同樣保存在記載了許多食物的日記中。因此,飲饌、時事、人生,三種性質(zhì)不同的記載,在彼此的參差對照中形成了一種意味深長的架構(gòu)。本為細枝末節(jié)的飲饌,一旦與近代歷史的風(fēng)云變幻、書寫者的個體經(jīng)歷并置,則使得表面上平淡簡潔的日記文本產(chǎn)生了耐人咀嚼的韻味。

      首先,周作人對飲饌的記載往往與時政并置,其情形可分三類。一是在詳敘飲饌微事之余綴入時政大事,如“田菜、蒿菜、萵苣、菠薐上市。蠅蚋出飛?!渡陥蟆繁唤佟雹傥煨缍仑ザ眨姟吨茏魅巳沼洝?,第4頁。;“食蒲絲餅②“蒲絲餅”是越地“夏至祭祖”食品,制法為“青蒲子切絲、拖粉,油炠成”,見范寅:《〈越諺〉點注》,侯友蘭等注,第205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翁協(xié)揆(同龢)休致,永不敘用③戊戌五月初三日,見《周作人日記》,第10頁。;二是先交待時事之后嵌入漫不經(jīng)心的飲饌微事,如“溫州民毀官衙,土局拒兵劫米。桃上市”④戊戌四月十二日,見《周作人日記》,第9頁。;三是內(nèi)涵完全不同的兩種事件交替出現(xiàn),如“食蒲子,杭呼活蘆,與壺盧別……報云亨利送上禮物四抬,中有珊瑚長八尺余;上送以十六抬,中珍珠朝珠一串,每粒重錢余云。吁!南瓜、絲瓜上市”⑤戊戌四月廿一日,見《周作人日記》,第9頁。。

      日記中的“報”指《申報》,當(dāng)時身在獄中的祖父訂閱《申報》,而周作人每次探視時都可讀《申報》來獲取時事消息,他后來回憶對此類事件的記載“大抵是從報上看來的”⑥周作人:《舊日記抄》,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7卷,第159頁。。由于寫作者對飲饌之事的個人興味,加上偶然得到的時事信息,使周作人在不厭其煩地書寫瓜果蔬菜上市信息的同時,也為一段大歷史留下了極富個人特征的存證。如此一來,其早年日記便呈現(xiàn)出意外的效果,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種獨特的歷史敘述方式。一方面是應(yīng)接不暇的春夏蔬果上市訊息,另一方面則是維新派勢力急轉(zhuǎn)直下的時局變動:二者之間的性質(zhì)、信息含量越不對稱,所呈現(xiàn)出的書寫效果便越離奇。這在寫作者本身極有可能是無意的,但就日記文本來說,卻制造出以微觀視角窺探重大歷史關(guān)節(jié)的可能性。記述極簡的飲饌微事,仿佛大歷史繁弦急管之后的裊裊余音,在亂象紛呈的近代變局中意外衍生出悠長情韻,令人低徊不已。而此時政事激烈震蕩于廟堂之上,鄉(xiāng)野草民卻在春蔬夏果更替間漠然度日的歷史實景,也體現(xiàn)在少年周作人的日記中。

      其次,日記中又不乏將飲饌與人生選擇并置記載的情形?!板X塘令陳希賢(字未詳)、仁和令肖治輝(字蘊齋)考童。夜小雨……食螺”⑦戊戌二月廿七日,見《周作人日記》,第4頁。;“黃魚上市,杭呼江魚,杭府考”⑧戊戌三月廿九日,見《周作人日記》,第6頁。;“食蒜苗、甜酒釀??疾郊雹嵛煨玳c三月十六日,見《周作人日記》,第7頁。,將科舉訊息與飲饌微事并列,恰恰顯現(xiàn)出寫作者的性情。對前者的關(guān)注更多來自外部壓力,對后者不厭其煩的記述才是個人興趣所在。即便有科考之類的人生大事亟待周作人投入身心,一旦與“食螺”之類字句穿插重疊,文本背后的個體既焦灼早熟、又固執(zhí)于個性興趣的性格特征頓時生動鮮明起來。

      戊戌年春天魯迅即將前往南京新式學(xué)堂求學(xué),臨行前到杭州探望祖父與二弟周作人時,周作人在日記中記載:“上午豫亭兄來別,枇杷上市”⑩戊戌閏三月十三日,見《周作人日記》,第7頁。,同樣令人讀到別樣的意味。周作人或許已經(jīng)朦朧意識到兄長此番“走異路、逃異地”的舉動將對自己的人生選擇產(chǎn)生示范意義,但“枇杷上市”的訊息似乎又瞬間消解了這種嚴肅感,仿佛人生的重要決定與季節(jié)輪回一樣,不過是自然秩序當(dāng)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紹興鄉(xiāng)居的備考生活中,周作人除讀書外還要承擔(dān)向佃戶收租的家庭責(zé)任。而幾次收租活動之后緊鄰的飲食記錄,則使讀者隱約窺見一位少年老成的周家少爺?shù)拿嬗?“陰。往后丁、昌安收租。佃戶孟德裕處午飧,食野鴨。午舟中學(xué)算法,夜磨墨”;?戊戌十二月初一日,見《周作人日記》,第18頁?!俺看笥?。往五云門外收租。先至后丁(佃戶甚劣,頗費氣力,至上午始收訖);又至昌安。午飧,食鳥肉(似鴿非鴿,未識。其為蠟嘴、為水壺盧,則未可知),味不甚佳。”?己亥十一月二十二日,“未識”二字后圈去,見《周作人日記》,第93頁。這些瑣碎而生動的情境,讓讀者隱約窺見一位既為家計進行著種種實利盤算,又為前程刻苦攻讀,同時又在鄉(xiāng)間野味中紓解口腹之欲的平凡少年。雖然即使是佃戶奉上新奇野味,也未改變他對“刁民”的惡印象;但家庭責(zé)任與個體前程所帶來的人生壓力或許正在不甚美味的鳥肉中得到緩解。這種通過飲饌來解壓的方式或許從此成為周作人日后為人、為文的重要層面。

      事實上,除了時政大事與人生選擇,在周作人的日記中,作為日常書寫中色澤最淡的事件,飲饌幾乎與任何記載搭配都會產(chǎn)生濃淡相宜的效果。也就是說,飲饌往往具有對照物的特質(zhì)。

      例如,辛丑三月間的一則日記曾記載道:“路經(jīng)軒亭口,有二人棄市,尸猶在,以草席覆之,聞系盜犯也。下午食棗糕。黃昏蚊蚋甚多,群飛成市,攢囋肌膚,揮之不去,甚為可惡?!雹傩脸笕仑テ呷?,見《周作人日記》,第226—227頁。濃烈血腥的殺戮與清甜香軟的棗糕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或許當(dāng)?shù)厝藢τ谠谲幫た谔帥Q犯人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到毫不駭怪的程度,但將看棄市與食棗糕這兩幅絕不相類的圖景相拼接,無疑還是給讀者相當(dāng)大的視覺沖擊。這樣的文字或許會令人想象書寫者的冷漠,或許又會讓人慨嘆死亡與生活正是尋常人生硬幣的兩面。但無論如何,文本效果的增強卻因為“棗糕”這一普通食品的加入,甚至?xí)鰧懽髡咴鹊脑O(shè)想,令讀者產(chǎn)生種種與原旨無關(guān)的衍生式解讀。這在周作人早年日記中應(yīng)該只是無心之筆,但日后重讀此段日記,也許作為讀者的周作人也會從這份少作中領(lǐng)會到衍生出來的意蘊。

      可以看到,日記中的時政大事來自于《申報》的摘抄,人生的選擇則更多來自長輩或兄長的期許。只有夾雜在歷史和人生之間寥寥數(shù)筆、風(fēng)格簡淡的飲饌記載才代表了少年周作人的真正趣味,同時也蘊含了其文學(xué)與人生選擇的某些可能性。

      在周作人早年日記中,飲饌不僅以簡約的形式點綴于時政大事與人生選擇之間,有時也成為一段獨立的文字,并富有特殊的情韻與立體感。在庚子三月周作人曾回憶兩年前杭州春日往事,他繞開了正面敘述而專記當(dāng)年祖父所述的一則軼聞:“光緒戊戌春日,余在杭。大父嘗言,昔至太湖之濱,見□②筆者按:此字不清。庚子三月念四日頁眉,見《周作人日記》,第128頁。皆甚大,而人不食,因以青蚨十枚,易得一大盌,蒸食之,其味甚惡,氣息如油。問之舟人,云系用以熬油,不可食也。今憶及亟錄之于此?!雹鄹尤履钏娜枕撁迹姟吨茏魅巳沼洝罚?28頁。這段話表面看來無關(guān)緊要,但可能正是因為與飲饌相關(guān),周作人才會在對于武林舊事的諸多追憶中恰恰記錄了這一段看似平淡無味的轉(zhuǎn)述。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也代表了周作人日記中一種獨特的飲饌書寫方式。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周作人日記中又出現(xiàn)了一種新體例——“雜記”④壬寅三月初四日日記中首次出現(xiàn),見《周作人日記》,第327頁。。其內(nèi)容大都與飲饌相關(guān),壬寅年上半年的8則“雜記”內(nèi)容多記述江南“食物蔬果”?!半s記”與日記正文的日常記載關(guān)系不大,也正因如此,其位置更獨立,可以視作日記主人偶而放手嘗試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

      紅蘿葡,大如芋頭,色紅如胭脂,皮甚薄,味甘。搥碎不可用力,切加秋油拌食。江南人雜以萵苣片,紅綠相間,可喜。⑤壬寅三月十一日,見《周作人日記》,第328頁。

      江南筍甚少,淡筍毋大者,長只五、六寸,百錢得六、七支,切片同咸菜炒食,甚好。土人頗珍之。然吾鄉(xiāng)則為常物,以菘芥蔓菁視之,每觔只須青蚨數(shù)翼。⑥壬寅三月廿二日,見《周作人日記》,第330頁。

      六月中,江南人買小藕切片,瀹微熟、去水,加秋油醋拌食,以為饌。色淡紫可愛,味不甚佳。⑦壬寅六月十三日,見《周作人日記》,第340頁。

      從這些“雜記”中隱約可以看到后來周作人散文的蹤影。有意味的是,到了晚年,周作人又開始念叨起這些五十年前便寫到過的蘿卜、筍與藕。他在《亦報》隨筆中不只一次憶及南京的蘿卜⑧如《蘿卜與白薯》《咬菜根》,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0卷,第39、878頁。,多次提到藕的吃法⑨如《藕與蓮花》《藕的吃法》,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0卷,第418頁;第11卷,第153頁。,并發(fā)出了“五月楊梅三月筍,為何人不住山陰”的思鄉(xiāng)感嘆⑩周作人:《楊梅與筍》,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0卷,第308頁。。相隔半個世紀之后,周作人重新拾起了“雜記”之筆。無論從題材、篇幅還是韻味上,這些1950年代的隨筆均與早年日記中的“雜記”有著一脈相承之處。

      不僅在題材上相通,更有文體上的遙相呼應(yīng)。周作人在五四時期提倡“美文”并進行了為數(shù)不多的創(chuàng)作后,很快便在三四十年代實現(xiàn)了文體的轉(zhuǎn)向,發(fā)表了一系列“數(shù)百字的筆記小品”?周作人:《〈桑下叢談〉小引》,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8卷,第730,730頁。。他將其稱為“看書偶記”?周作人:《〈書房一角〉原序》,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8卷,第392頁。,其功用為“供雜志補白”?周作人:《〈桑下叢談〉小引》,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8卷,第730,730頁。。從1934年出版的《夜讀抄》開始至1940年代出版的散文集,集名多冠以“語錄”?如《藥堂語錄》(1941年初版)?!肮P記”?《藥堂雜文》(1944年初版)最初擬名《一蕢軒筆記》?!丁此幪秒s文〉序》,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8卷,第807頁。“雜文”等,其文章結(jié)構(gòu)則是“講一件事情,大抵多從讀什么書引起,因此牽扯開去”?周作人:《〈風(fēng)雨后談〉序》,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9卷,第10頁。。雖然這一時段的寫作往往被貶作“文抄公”文體,但周作人對此顯然有意為之。

      周作人的“筆記”“雜文”寫作與古代筆記中的“雜記”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他在這一時期曾回顧自己四十年來作文的成績,認為其文章“有部分的可取,近來覺得較有興味者,乃是近于前人所作的筆記”①周作人:《〈藥味集〉序》,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8卷,第626頁。。我們可以在周作人這些同樣名為“雜記”的日記里尋覓到這一文體的源頭。日記中這些“雜記”片斷,對其日后“雜記”文體的開創(chuàng)具有啟迪之功,也是令其文體開拓能夠得心應(yīng)手的深層原因。

      三、風(fēng)俗·言語·名物

      在關(guān)注周作人飲饌主題的散文時,我們最先會被其散文文體的形態(tài)變化所吸引:從“美文”到“雜文”的變遷,顯現(xiàn)出現(xiàn)代散文因借鑒古代筆記資源而實現(xiàn)的疆域拓展。與此同時,周作人自早年日記起便展露出的飲饌興味,更成為其日后學(xué)術(shù)興趣與思想批判的源頭。1936年周作人曾提出“言語”“名物”和“風(fēng)俗”②周作人:《〈紹興兒歌述略〉序》,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7卷,第180頁。是他兒歌研究的三個著眼點。倘若用這三種視角來觀照周作人早年日記中的飲饌書寫,會發(fā)現(xiàn)風(fēng)俗觀察、語言學(xué)興趣與名物考證也正是他切入這一話題時的三種方向。正如周作人多次提醒讀者體察其“吃茶談酒”之舉背后自有其思想動因,上述三種方向,在其早年寫作均可找到其萌芽形態(tài)。

      首先來看“風(fēng)俗”。當(dāng)人們從一位十三歲少年的日記中,讀到諸如菜飯、豆芽之類③戊戌二月初十日:“食菜飯”;戊戌二月廿六日:“食豆芽”,見《周作人日記》,第3、4頁。極普通的食品均被當(dāng)成日常生活記錄時,或許會驚奇這位少年身上過早表現(xiàn)出來的平民氣質(zhì)。正是通過具體微觀的飲食活動,少年周作人找到了理解成人世界的便捷途徑。借助作為日常生活重要層面的飲饌,早熟的少年迅速進入了世俗人生:他以壽面④己亥十月初四日,見《周作人日記》,第73頁。、糕桃⑤辛丑六月十三日,見《周作人日記》,第243頁。來了解壽辰的含義,通過肉、鳊等賀禮來熟習(xí)小兒滿月的“剃頭”習(xí)俗⑥戊戌閏三月初一日,見《周作人日記》,第6頁。。民俗禮儀以富含平民風(fēng)味的飲食形態(tài)讓身臨其境者擁有了最為具體直觀的體驗。

      這進一步影響了周作人的民俗觀念。民俗往往與飲食息息相聯(lián),特定時令佳節(jié)也往往需伴有特定的季節(jié)食品,這在他的早年寫作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如春節(jié)前要準備年糕、小豬首、羊首等節(jié)慶、祭祖食品⑦戊戌十二月廿一日,見《周作人日記》,第26頁。;大年初一清晨的拜像、賀年與食湯圓必不可少⑧己亥元旦,見《周作人日記》,第32頁。直至南京求學(xué)時仍保持這一習(xí)俗,見壬寅元旦日記,見《周作人日記》,第308頁。;清明時節(jié)“食艾角”⑨“艾角”即“艾餃”。庚子清明,見《周作人日記》,第121頁。——一種由艾蒿的葉汁和面粉制成的糕點;端午節(jié)“飲蒲根酒”⑩庚子五月初五日,見《周作人日記》,第142頁。、鄰人送來“枇杷、肘子、三鮮、肉棕”四色節(jié)禮?戊戌五月初四日,見《周作人日記》,第10頁?!@些均使少年周作人通過食俗來熟悉民俗規(guī)程。

      由飲食到風(fēng)俗的自然聯(lián)系,使周作人觀察自然的角度也發(fā)生改變。他在日記中往往將蔬菜上市與季節(jié)變化相鉤連。例如“田菜、蒿菜、萵苣、菠薐上市”?戊戌二月廿二日,見《周作人日記》,第4頁。等信息,意味著早春二月的來臨;此后,羅漢豆、四季豆、茄子、豇豆相繼上市?戊戌閏三月初二日、四月廿二日、四月三十日、五月十五日,見《周作人日記》,第7、9、10頁。,標(biāo)志著農(nóng)歷三月至五月,氣候溫暖濕潤、萬物長勢蓬勃、蔬菜出產(chǎn)日豐。這種將日常記述與時令食品相聯(lián)系的寫作方式,一方面是日記體例的需要:順次記敘時令,而蔬果上市訊息則是時序演進的形象化注腳;但另一方面,面對自然界的物候更新,周作人將注意力放在了應(yīng)季食品的“上市”上,并將其視作日常書寫的一項固定內(nèi)容。透過他工整娟秀的筆跡,讀者似乎能從字里行間嗅到一百多年前杭州菜市場飄來的撲鼻果香,看到一幅由各式飽滿肥碩、色澤明艷的蔬果點染出的江南水鄉(xiāng)的鮮活畫面。少年周作人很早便體會并捕捉到了與自然界呼吸相通、卻又立足凡人生活的質(zhì)樸樂趣。

      因此,在周作人眼中的自然界,是與人類生活交融無間的人間化自然。一草一木,一旦以入饌方式與實際生活發(fā)生聯(lián)系,便令人興味盎然。?如辛丑二月拾伍日:“行東郭門河沿,見叢筱中有香椿,因擷得三枚歸,拌腐食之,頗覺清香可口”,見《周作人日記》,第207—208頁。他后來更進一步坦言對植物的欣賞緣其實用價值:例如愛竹因其“有筍可吃”?周作人:《愛竹的緣故》,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0卷,第211頁。,端午節(jié)的時令植物菖蒲則可以用“鹽水制菖蒲根,以為牙疼藥”?庚子五月初五日,見《周作人日記》,第142—143頁。。少年周作人以一種深具人間氣息的方式理解自然,自然在他眼中也浸染著人間氣味。

      然而,在將自然人間化的同時,他又并非一味沉浸在世俗趣味中:周作人的趣味既帶有鮮明的世俗特色,同時又超越了一般的俗趣范疇,具有俗中蘊雅的特色。他常常興味盎然地記述某種蔬菜的烹制方法及其鮮美滋味①如龍須菜炒肉絲、越人“以咸菜鹵瀹”草紫,分別見戊戌二月初五日、庚子二月三十日,見《周作人日記》,第2—3、119頁。,顯現(xiàn)出他對凡人生活的人間煙火味頗感親切。而統(tǒng)觀他記述的蔬食制作方式,不外以涼拌、瀹熟、配煮、炒制為主,制法相對簡便;料理方式上他也認為“大抵用鹽的肴饌總比醬油好吃”②周作人:《咬菜根》,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0卷,第879頁。;味覺偏好上他喜歡品嘗食物本身的原初滋味,他稱之為“真味”③周作人:《山里紅》,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0卷,第52頁。,種種偏嗜均透露出平民特色。紹興菜的料理特點,倒與隔海的東瀛有幾分相似。因此,20世紀初即東渡扶桑的周作人,并未在飲食上感到太多不習(xí)慣。他后來承認東京的飲饌特色中“用鹽與清湯處卻與吾鄉(xiāng)民家相近”,例如越人的筍頭熬湯正好可以用日本的“俳味”來形容,其料理方式雖有“寒乞相”卻自有一種“清淡質(zhì)素”的風(fēng)味。④周作人:《懷東京》,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7卷,第52頁。

      由此可見,周作人喜好的是飲食本身土膏露氣未失的原味,同時又推重食品不為求飽的特性,⑤如他在《菜蔬》中提出,對純?yōu)椤白霾擞玫摹笔呤巢桓信d趣,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1卷,第593頁。其平民與文士兩種趣味,生長出日后學(xué)術(shù)思路的兩種方向。一是以飲饌視角作為地域文化的考察工具,如在南京求學(xué)期間以飲饌觀察金陵“風(fēng)土瑣事”⑥周作人日記第八冊“凡例”(壬寅三月四日),見《周作人日記》,第326頁。,至1956年更從南北飲食差異尋繹中國最大的兩個地域概念——南方與北方的差異⑦周作人:《南北的點心》,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2卷,第554—558頁。;二是1920年代提出“生活的藝術(shù)”,提倡對于“日用必需”⑧周作人:《北京的茶食》,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3卷,第377頁。之外趣味的追求。

      其次來看“言語”。周作人很早便表現(xiàn)出對方言的關(guān)注。居杭期間,他對動植物的記述,因其所居處地域的俗呼叫法與紹興不同,他“以越俗為標(biāo)準”⑨周作人:《舊日記抄》,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7卷,第159頁。,對方言俗稱保持著高度的敏感(如表1所示)。

      表1

      此后,穿梭于杭州、紹興、南京三個方言區(qū),少年周作人保持著對方言“俗呼”的敏銳觀察力,這種興趣一直延續(xù)至晚年,⑩如《雞蛋》《山楂與紅果》,分別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0卷,第600頁;第11卷,第402—403頁。而以紹興發(fā)音為立足點來考察各地方言是周作人的一貫方式。他對不熟悉的方言讀法做了注音:如杭州方言稱“蝦”為“橫鉆”?戊戌二月十一日,見《周作人日記》,第3頁。,稱蒲子為“活蘆”?戊戌四月廿一日,見《周作人日記》,第9頁。;前者“橫”字周作人將其注為“讀若宛平聲”,后者則特意注明發(fā)音“與壺盧別”。不僅如此,還聯(lián)系古籍來印證某一“俗呼”的準確性,如石首“杭呼江魚”,對照田汝成《西湖游覽志》,查明其“亦作江魚”?庚子三月初三日,見《周作人日記》,第121頁。;并對飲饌之名的語源保持探究的興趣,如“南瓜角”之“角”字,他曾特意注明“即餃之正字”?己亥九月念伍日,見《周作人日記》,第67頁。。

      晚年周作人從生活實踐出發(fā),指出中國鳥獸蟲魚之名有三套系統(tǒng),即學(xué)名、古名、俗名,分別對應(yīng)于近代科學(xué)、“古書”與“民間口頭”。因此,他提出學(xué)者應(yīng)合并參照這三套名稱,以方便人們理解。①周作人:《咸魚的名字》,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0卷,第590頁?;谠缒甑膶W(xué)術(shù)興趣,從五四時期開始,作為語言革命重要理論家的周作人,開始在國語與方言的對比框架中審視方言的重要性。而重視“俗語”讀音問題,對方言口語持有一種通達的態(tài)度,是其延續(xù)終生的學(xué)術(shù)態(tài)度。②如周作人1951年曾著《胡豆與番茄》一文(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1卷,第347—348頁),提出洋火、洋燈之類帶有半殖民地色彩的名稱不必更改,因為國力最強的漢唐時代也一樣有胡豆、胡瓜等稱呼。他在40年代末所作《兒童雜事詩》的自注中時常涉及這一話題。③如他在《兒童雜事詩·甲之一·新年》中“分明一只小荸薺”后注道:“荸俗語讀如蒲,國語讀作毘,亦是平聲”。鐘叔河箋釋:《兒童雜事詩圖箋釋》,第8頁,中華書局2000年版。此后他不斷提出要將方言、古語、歐化語納入國語、以“造作新名詞”的改造方案,以方言來救治國語“語匯貧乏”的問題。而他所引以為據(jù)的例證,則仍是從飲饌的方言俗稱中受到啟發(fā):例如北京話中的“老玉米”,“江蘇稱珍珠米,安徽稱苞蘆,東北稱苞谷,河北稱棒子,紹興最特別,稱為二(音膩)菽蒲……浙江別處有叫六谷的”。如果把“同一物事在各地方言”里的多種名稱整理出來,“將流通最廣、字面明白的作為國語,依次采錄些可作為準國語的,讓人采用,那么國語的字匯便可以逐漸豐富起來了”④周作人:《國語與方言》,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1卷,第349—350頁。。為此,周作人還提出應(yīng)有一套“日用萬物的圖說”,如“新的《日用雜字》”或“《對相雜字》”之類的工具書,以“增廣我們的語匯與常識”⑤周作人:《碗的名字》,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2卷,第127頁。。

      最后來看“名物”。少年周作人喜歡觀察并細述蔬果的外觀形態(tài)。⑥如戊戌正月三十日在日記中描述的“紫油菜”:“味同油菜,第莖紫如茄樹耳,花色黃”,見《周作人日記》,第2頁。而這一將盤中餐轉(zhuǎn)化成需要考辨的植物的觀察角度,折射出他自幼便培養(yǎng)起的名物學(xué)興趣。周氏兄弟在鄉(xiāng)居時代均愛讀陳淏子的《花鏡》,周作人在杭州、紹興、南京時期的日記中均有閱讀、抄寫此書的記錄。由此擴展,他對諸如《評花館月季花譜》⑦庚子五月十七日,見《周作人日記》,第144頁?!峨S園食單》⑧辛丑四月初二日,見《周作人日記》,第228頁。等涉及名物、飲饌的書籍均有涉獵。

      庚子年間,章梫(即后來魯迅小說《故鄉(xiāng)》主人公“閏土”的父親)送來兩筐各式瓜類,引起了少年周作人的極大興味。他在日記中詳細記述了其間的種類:“西瓜、洋金瓜、青瓜、冷飯頭瓜”,并詳述“冷飯頭瓜”“形如西瓜,一名咽煞瓜,淡而粉,不能多吃,以其味淡而飽,又能噎也”⑨庚子七月初五日,見《周作人日記》,第153頁。的特性。時隔四十多年,周作人又在《兒童雜事詩·瓜》中寫道:“買得烏皮香撲鼻,蒲瓜松脆亦堪夸。負他沙地殷勤意,難吃噴香呃殺瓜?!辈⒓由献⑨?“冷飯頭瓜,一名呃殺瓜。以其綿軟、食之易噎,但可以飽。有如冷飯,故有是名。沙地種瓜人常用此以作贈物。”⑩鐘叔河箋釋:《兒童雜事詩圖箋釋》,第76頁。翻檢對周作人影響甚大的范寅《越諺》,“冷飯頭瓜”并未被收錄其間,作者只在“花草·瓜”類后注明:“越多漲沙,遍種無曠土,備極種類”?范寅:《〈越諺〉點注》,第240頁。;連囊括了諸多越地名物的《越諺》尚且未曾收錄,周作人卻半生念念未忘“冷飯頭瓜”,可見其對鄉(xiāng)土植物的考辨興趣之濃。

      周作人曾記述自己同日內(nèi)“食甲魚,食莧,無恙”?己亥四月十三日,見《周作人日記》,第54頁。的經(jīng)歷,三十年后則在“草木蟲魚”系列散文《莧菜?!分信f事重提:引述《學(xué)圃余疏》與《本草綱目》中關(guān)于莧菜不能與甲魚同食的記載,其目的不僅是為了表達了對莧菜的“舊雨之感”,更闡明中國古代典籍中缺乏科學(xué)精神,多講“神異的物類感應(yīng)”的荒謬。?周作人:《莧菜?!?,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 5卷,第786—787頁。少年時的勇敢試法,被引作日后以科學(xué)實驗精神照亮古籍暗塵的典型例證。這種名物學(xué)的興趣,使其能以科學(xué)的眼光做審美的觀察。少時在杭州“食比目魚”的經(jīng)驗,?戊戌五月十二日,見《周作人日記》,第10頁。使他后來指出《爾雅》的不實:無論是原典還是郭璞注,所言比目魚“不比不行”,均與事實不符?!氨纫碓圃撇闊o實據(jù),只好留給古文家作典故用而已。”?周作人:《比目魚》,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0卷,第115—116頁。在周作人看來,舊籍中那些比肩、比翼之類的說法,盡可當(dāng)作美麗的典故?周作人:《孫仲容論動物》,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2卷,第808頁。、發(fā)抒人們浪漫的想象,但不可以訛傳訛,不去考證事物的原狀。需要注意的是,周作人的科學(xué)精神并非完全來自于西方觀念的輸入,而是整合傳統(tǒng)經(jīng)學(xué)資源之后的獨到發(fā)見:他對儒家典籍中“重科學(xué)理性的學(xué)術(shù)思想流脈”?林強:《個人主義視域下的“人情物理”觀——30年代周作人個人主義與儒家思想研究之一》,載《湖北第二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1年第12期。別有會心,留意尋覓古書中那些“能夠釋名物詳體性”,進而“能斟酌情理以糾正古人悠謬”的不可多得之作。①周作人:《〈常談叢錄〉》,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7卷,第413,412頁。他多次稱贊清代樸學(xué)大師孫詒讓,正是看重其“思想極新”的特質(zhì),他指出孫詒讓批評古書“稽核物性,亦殊為疏闊”②周作人:《孫仲容論動物》,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2卷,第807頁。,并“聲明不必曲徇古人,一切以科學(xué)與物理為斷,這在現(xiàn)代智識界中還不易多得”③周作人:《〈常談叢錄〉》,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7卷,第413,412頁。。在中國人的科學(xué)觀念中,常見的一種所謂“倫理化的自然觀”④周作人:《十堂筆談·六·博物》,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9卷,第401頁。:人們往往能由螃蟹囫圇煮食之法而“造出一種解釋,以為蟹蝦螺蛤類是極惡人所轉(zhuǎn)生,故受此報”⑤周作人:《吃蟹》,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0卷,第458—459頁。,而周作人曾花費不少筆墨,揭示這種認知角度的荒謬。由飲饌經(jīng)驗而生發(fā)出科學(xué)批判視角,構(gòu)成了周作人五四以后文明批判的重要成分。

      自由出入于飲饌中的平民趣味與文人雅趣,使周作人今后的地域考察中多采取土俗觀察的視角,并提出了“生活之藝術(shù)”的重要觀念。對飲饌中方言俗呼的興趣,啟迪了作為五四語言革命的理論家周作人的學(xué)術(shù)思路,使其提出以方言來糾偏國語詞匯貧乏的語言改革方案。名物考證則使周作人在五四以后持續(xù)批判中國人科學(xué)精神的匱乏,成為其思想革命的重要視角。三個興趣點生長出三種不同的途徑,提醒我們注意,周作人早年日記中的飲饌片斷,在“瑣屑”之中蘊藏著豐富且可供持續(xù)挖掘的思想資源。

      四、小 結(jié)

      周作人的飲饌書寫持續(xù)了半個多世紀,其間貫穿著驚人的一致性:他在早年日記中即宣稱異鄉(xiāng)風(fēng)味“不及吾鄉(xiāng)”⑥癸卯二月廿五日,見《周作人日記》,第379頁。,至晚年隨筆中仍然堅持飲食是“家鄉(xiāng)的好”⑦周作人:《甘蔗荸薺》,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1卷,第145頁。。

      面對這些文字,研究者很容易會被寫作者展露出的生活藝術(shù)家或是饕餮客的個性特征所吸引,忽略了周作人此番趣味并未止步于個人興味層面,而是由此延展,對其散文文體與學(xué)術(shù)興趣等多方面均產(chǎn)生明顯的影響。

      作為現(xiàn)代散文家的周作人在后來的飲饌散文中,借鑒了古代筆記中的“雜記”資源,但他的化用之所以顯得如此自然,其早年日記中出現(xiàn)的“雜記”體例功不可沒,從而為拓展現(xiàn)代散文的領(lǐng)域進行了外貌復(fù)古的創(chuàng)新嘗試。與此同時,早年的飲饌?cè)の陡c后來的風(fēng)俗觀察、語言學(xué)方案、名物考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聯(lián),并成為其日后學(xué)術(shù)興趣與思想批判的利器。然而在看似一成不變的外表之下,周作人的飲饌書寫承擔(dān)過文體實驗、思想批判、學(xué)術(shù)興趣乃至性情抒懷的多重任務(wù),也庶幾乎可謂變化多端了。

      猜你喜歡
      周作人全集日記
      嚴復(fù)全集
      乾榮子對周作人創(chuàng)作之影響考察
      周作人之死
      北廣人物(2017年45期)2017-11-27 02:07:01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成長日記
      里約日記
      新體育(2016年9期)2016-09-07 10:11:42
      成長日記
      成長日記
      周作人住在后面
      愛你(2014年11期)2014-11-15 06:51:15
      周作人、魯迅與李慈銘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8:00:13
      临朐县| 黄平县| 霍山县| 伽师县| 玛多县| 大名县| 山阳县| 福海县| 互助| 塔城市| 邢台市| 新和县| 延寿县| 定州市| 西青区| 枞阳县| 阳原县| 岳阳市| 阳高县| 虹口区| 阳新县| 静安区| 新晃| 易门县| 蒲江县| 彰武县| 井冈山市| 丹凤县| 金川县| 九台市| 丰镇市| 汤原县| 奉新县| 西充县| 南溪县| 溆浦县| 巨鹿县| 历史| 陵水| 锡林郭勒盟| 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