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曉麗,張紅燕,馬明良
(中國地質(zhì)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
美國當代語言學家,交際民族志學代表人物DellHymes于1972年在“語言與社會生活的相互影響及其模式”一文中將交際情景的組成部分歸納概括為SPEAKING,(1997,32)分別代表了言語情境的組成部分。具體說來即Setting and Scene(S)環(huán)境和場合,Participants(P)參與者,Ends(E)目標和效果,Act sequence(A)信息內(nèi)容與形式,Key(K)傳遞信息的方式、格調(diào),Instrumentalities(I)交流中的行為規(guī)范,Genres(G)言語體裁。
交際民族志學是社會語言學語言研究的一個流派,“它注重研究在不同組織,社團,社區(qū)及社會因文化習俗的不同給語言應用帶來的影響和限制?!保?997,33)它首先注意的是言語交際的組成要素,對情景要素的分析旨在探索社區(qū)內(nèi)言談活動如何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形成何種格局,其中有何規(guī)律。這就是本文將試圖做到的。
目前就Hymes提出的語境理論,國內(nèi)有許多學者總結和運用了其研究成果。2009年,陳寧在《基于海姆斯的語境理論模式析“等了一整天”》一文摘取了幾個重要的情景要素對這篇小說做了深刻的分析。2012年王杰文在《戴爾·海姆斯與“講述的民族志”》系統(tǒng)詳盡地闡述了交際民族志的核心思想。
對于英文微小說的研究在國內(nèi)基本上屬于空白。而國內(nèi)的中文微小說的研究正漸入佳境,2010年始,逐漸出現(xiàn)少量的研究成果。較為典型的是2012年崔凱璇的《由微小說的特質(zhì)看當代社會文化心態(tài)》,他認為微小說在微博的推動下,形成驚天駭浪的寫作和閱讀浪潮,說明現(xiàn)代人對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壓抑和情感宣泄的急迫需要。而中英微小說的對比分析在國內(nèi)同樣也是空白。
筆者按照傳統(tǒng)愛情題材收集了中英微小說各65篇,根據(jù)語境理論下的各情景要素對語料進行對比分析,尋找出兩個言語社區(qū)不同的言語常規(guī)。
言語規(guī)范(Norms)是指發(fā)話規(guī)則和解析規(guī)則。
2010年,Robert Swartwood提出英文微小說要在25字以內(nèi),只提供一條暗示讓讀者自己來完成整個故事。同年,中文微小說發(fā)起者認為微小說要在140字以內(nèi),內(nèi)容短小精悍,結局出人意料。
參與者即話語的發(fā)出者和接受者。微小說的作者們有來自文化界的精英人士,更多是大眾網(wǎng)民。微小說的產(chǎn)出是任何一個具有良好母語功底的網(wǎng)民都可勝任的,故而中英微小說都屬于草根文學。
“信息形式是指語言行為發(fā)生的次序如何安排,內(nèi)容就是指說什么。兩者在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下表現(xiàn)會有不同?!保S正德,2012)
英文微小說(hint fiction)一般給讀者一點提示,并不完成故事的完整構建。這就有愛情主題確定性的問題。筆者發(fā)現(xiàn)在各自65篇微小說中,中文的所有微小說都是愛情主題非常明確的,小說的主人公是夫妻,男女朋友或者情人,人物有絕對清楚的身份和關系。但在英文微小說中,84.6%可以被認為是愛情題材,但也可能不是愛情題材;在剩下的15.4%中題材更加模糊,沒有任何文字線索可以確定這些語料是關于愛情,讀者只能憑感覺認為這些語料是有可能關涉愛情的,或者根據(jù)文中出現(xiàn)的she和he來模糊認為是愛情類的主題。
因此,中文微小說中,愛情主題是顯而易見的,關涉的兩個主人公的關系是明確的。而英文微小說的主題和人物關系大都是含糊不清的。
表1:中文愛情微主題
表2:英文愛情微主題
表1,2是愛情主題下的微主題,通過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表白”在中文微小說中出現(xiàn)14條,在英中出現(xiàn)4條,這說明前者的作者群比后者的作者群更加喜愛在表白上構建愛情故事。在中文中,表白的表達主要借助于兩點:一是借助于媒介來表白,比如一個奶茶杯、石刻和數(shù)字等,通常媒介的出現(xiàn)制造了驚喜,出其不意。充滿新意的表白增加了浪漫色彩;二是借助于會話含義的取消。話語一方帶著試探、悲傷、不確定的因素,此時對方的回應卻是充滿愛的表白,取消了前面敘述奠定的憂郁氛圍,所以結局總安慰著受煎熬的一方,讓讀者會心一笑。
筆者注意到中文愛情微小說的故事通常發(fā)生在一個大的時距內(nèi),這樣的篇章有22篇,占33.8%;而這在英文愛情微小說中只占10.8%。33.8%和10.8%說明中文愛情微小說的作者們更傾向于講述一個在時光河流里洗練的愛情故事,不確定和不可預測讓感情充滿波折,時距在中文愛情微小說中是傳達愛情重量的一個手段,為微小說賦予更濃烈的情感色彩。
此外在中愛微中有話外音的占總語料的20%,英文則沒有。
例1:她陪他走過創(chuàng)業(yè)最難熬的時期,他成功后竟然移情別戀。她什么都沒說,只是在他和她分手的那個晚上指了指街燈。后來,他投資失敗公司破產(chǎn),在醉酒那晚他不經(jīng)意間抬頭,突然大哭。他看到路旁的街燈,也終于明白了她的感受:街燈,傾盡全力陪你共度黑暗,卻在光明來臨的時候被迫退出你的世界。
例 2:The clerk had just finished folding a sweater when a woman grabbed it and shook it out,holding it up to the air as if it was her husband。
這里說的話外音即例1冒號以后的句子,筆者稱之為話外音,它是作為一個故事結束后的一個補充,一個哲理總結,它將感情升華到一個認知和哲理的層面,也就是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價值觀,這也是英文愛情微小說中所沒有的。
英文愛情沒有這種獨立出來的畫外音,它是從很客觀的描述入手要向讀者傳達道理和現(xiàn)實,比如有時候小說的主題極其模糊如例2,其主旨就更模糊,也不顯化道德和責任義務。
Hymes提出的是Ends,其中包括話語交流的目標和效果。本文是從微觀角度看故事的結局。
表3:故事結局
對比兩組數(shù)據(jù),中愛微更多圓滿結局,英愛微則更多悲劇收場,前者的樂觀可能是出于對美好的向往,英愛微的悲并不是表面的悲哀,而可能是現(xiàn)實的寫照,據(jù)聯(lián)合國統(tǒng)計調(diào)查美國的離婚率是全球最高,近60%,歐美國家離婚率比中國要高,很多人更樂意過單身生活。這說明中國人在愛情微小說中呈現(xiàn)更加理想主義,而外國微小說則更加現(xiàn)實主義。
在簡短的篇幅里,筆者發(fā)現(xiàn)中英微小說中大量采用第一、三人稱,這是既有利于精簡篇幅,又能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在中英愛情微小說的言語社區(qū)內(nèi),兩個社區(qū)具有很多相似之處。兩者都屬于草根文學,第一、三人稱代詞的使用是為了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語言常規(guī)的不同處更多。第一是中文愛情微小說主題明確,有出人意料的結局;英文微小說題材和主旨都具很大模糊性。
其次,中文愛情微小說的長篇幅,話外音使感情升華,表白媒介的使用和話語含義的取消引出出其不意的結局等特點,都讓中文愛情微小說充滿強烈的感情色彩,寓意豐富并富含哲理。而英文愛情微小說更側重事實畫面的呈現(xiàn),不做道德、情感的是非判定。
除此之外,中文愛情微小說相對英文愛情微小說折射出了更多自身特有的社會性,中文愛情微小說作者群在不美好的現(xiàn)實里,追求傳統(tǒng)純真愛情的熱切期望更強烈。
[1]Fasold,R.2000.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黃正德,許德寶.中國社會語言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3]王杰文.戴爾·海姆斯與 “講述的民族志”[J].溫州大學學報,2012,25(1):11-18.
[4]陳寧.基于海姆斯的語境理論模式析[J].等了一整天,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18(9):18-20.
[5]崔凱璇.由微小說的特質(zhì)看當代社會文化心態(tài)[J].中州大學學報,2012,29(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