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英
摘要:筆者用“全閱讀”的理念,引導學生用“特寫鏡頭”去關(guān)注文本中的標點、字詞、句段;用“廣角鏡頭”去關(guān)注文本的謀篇布局,既得意,又得言,使閱讀教學有層次,有張力,有厚度,走出低效,取得高效!
關(guān)鍵詞:標點;詞語;句段;謀篇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0-064-2
審視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確實存在著重言語內(nèi)容,輕言語形式的狀況,不少語文教師滿足于內(nèi)容分析,即滿足于“半閱讀”,日積月累,年復一年,造成了閱讀教學的低效。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我想,我們應(yīng)該實施“全閱讀”,跳出局限言語內(nèi)容的窠臼,引導學生關(guān)注文本的言語形式,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智慧,提高閱讀實效。那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實施“全閱讀”,引導學生探究言語的“秘密”呢,下面我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與同行切磋。
一、探究標點的“秘密”
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作為言語形式而存在的標點符號和作者以文字形式呈現(xiàn)的言語一樣,也有著傳情達意的功能。我們在閱讀文本時,要引導學生留意那些不太尋常的標點符號。
【《草原》教學片段】
師:(出示)“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誰來讀讀這句話?
生:(讀“河”讀得很平淡。)
師:聽了你的朗讀,老師覺得“河”后面的標點應(yīng)改為句號了。大家看看,課文中“河”后面的標點是什么?
生:是感嘆號。
師:那作者為什么不用句號,而要用感嘆號呢?請同學們好好想想。
生:在我們江南水鄉(xiāng),河是隨處可見的;而在草原,河并不多見,很稀奇的,所以作者用了感嘆號。
生:因為這條河像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很美,令人驚嘆,所以作者用感嘆號。
生:老舍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好不容易看到一條河了,所以老舍用上了感嘆號。
生:我從一本書中知道,河對草原人民很重要,有河的地方,附近就會有草原人家?,F(xiàn)在作家看到了河,意味著馬上就可以見到草原人民了,作家內(nèi)心非常激動,所以用了感嘆號。
師:同學們,老舍先生真不愧是個大作家,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感嘆號也傳達著豐富的情感,我們在習作時也要恰當使用標點符號,讓標點符號也會“說話”。那我們應(yīng)該怎么讀這句話呢,誰再來讀一讀?(指名學生讀,學生讀出了感嘆號的意味。)
語文老師是語言文字之師,我們要引導學生聚焦他們不注意的“微妙”的標點符號,讓標點符號在孩子的心中活起來,具體起來,生動起來,讓學生多一條走進文本的途徑,多一回與作者的對話,多一份閱讀的語感。
二、探究詞語的“背后”
詞語,是構(gòu)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作者在寫作時,有些詞語是斟酌推敲幾番而得,有的甚至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我們教師要有一雙慧眼,不但要看到詞語,還要看到詞語的背后,引導學生品味這些詞語,體會其中的言語秘密。
【《九寨溝》教學片段】
師:大熊貓“正若無其事地咀嚼鮮嫩的竹葉”,老師想換成“正若無其事地吃著鮮嫩的竹葉”,同學們讀一讀,比一比,覺得怎樣?
生:我覺得“咀嚼”好,因為我感覺“咀嚼”是大熊貓在品著吃竹葉。
生:我覺得“吃著”比較籠統(tǒng),而“咀嚼”使我仿佛看到了大熊貓抱著竹葉,細細嚼,慢慢回味,享受著鮮嫩的竹葉!
師:呵,“咀嚼”還讓我們看到了一幅“熊貓品食”圖啦,“咀嚼”這詞寫得真是精彩!看來,“咀嚼”不能換!讓我們把剛才體會到的精妙融進朗讀中吧!
……
還有一些詞語,乍讀,并不覺得有什么特別,但結(jié)合語境,前后勾連一比較,就凸現(xiàn)了用詞的妥帖。如《盧溝橋烽火》中的兩句話:“一支全副武裝的日本軍隊,偷偷地向盧溝橋摸來?!薄按蟮蛾爢T們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彈,悄悄地向盧溝橋進發(fā)?!边@兩句話,都是寫偷襲,一對比,就有疑問產(chǎn)生了:為什么寫日軍用“偷偷地”“摸來”;而寫中國的大刀隊員們用“悄悄地”“進發(fā)”?這兩組詞可以交換嗎?通過朗讀、比較、品味,學生明白了這兩組詞的感情色彩不同,“偷偷地”“摸來”寫出了日軍的卑劣行徑,含鄙視的貶義色彩;“悄悄地”“進發(fā)”寫出了大刀隊員足智多謀,含贊揚的褒義色彩。雖然這兩組詞語含義并不深奧,卻用得十分準確。一比較,一辨析,學生領(lǐng)會到了其中的詞語色彩,體會了其中的言語“秘密”。這正如維果斯基所說:“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含義而不是單純地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p>
三、探究句段的“玄妙”
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從特別的句、段入手,來探究句段的奧妙之處。
如《草原》中有一句比喻句:“遠處的小丘上出現(xiàn)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教學這句比喻句,我們教師一般都是讓學生知道把男女老少比作彩虹,因為草原人民穿著各色的衣裳,彩虹也是五顏六色的,比喻很恰當。有一位教師還進行了深一步的探究,追問學生:為什么把穿著各色衣服的男女老少比作彩虹,而不比作彩帶?引導學生領(lǐng)悟,穿著各色衣裳的草原人民在遠處的小丘上疾馳,就像掛在天邊的彩虹,比“彩帶”要形象;而且比作彩虹,還有“搭起了一座友誼之橋”的含義,比“彩帶”要有深意。
四、探究寫法的“所以然”
有效的閱讀教學不僅要了解課文寫了什么,更要探究課文是怎樣寫的,為什么要如此來寫,這樣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來探究作者謀篇布局的匠心,這才是有效的“全閱讀”。
【薛法根《燕子》教學片斷】
師:作者是怎樣把燕子的各種不同的美描寫出來的,讓我們感受到那么具體生動形象的呢?我們先看第一自然段,他寫了這樣一句話,一起讀。
生: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這就是活潑機靈的小燕子。
師:你能不能發(fā)現(xiàn)一下,作者是怎么寫出燕子的外形之美的?
生:用了“烏黑光亮”,“俊俏輕快”,“剪刀似的”還有“活潑機靈”概括小燕子的外形的特點。
師:好,他注意了這些描寫小燕子外形特點的詞語。
生:他寫燕子身上每一樣東西都是用一個詞語來形容的,都各不相同。
師:燕子身上的每一樣東西都寫了嗎?
生:它寫了燕子的羽毛、寫了燕子的翅膀,還寫了燕子的尾巴,然后再是整體。
師: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一只燕子它有頭,由眼睛,有爪子,對嗎?為什么它只寫了羽毛、翅膀、尾巴,其它地方不寫了呢?
生:它是抓住特點來寫的,所以不是每樣都寫,只抓住特點寫。
師:好,這就是抓住特點。(板書:抓住特點)不是樣樣都要寫,樣樣都要寫這只燕子就寫得很啰嗦。一啰嗦還美嗎?
生:不美了。
……
師:你看,它的羽毛用了“烏黑光亮的”,它的尾巴是“剪刀似的”。如果用這個詞,你看還美嗎?說“黑乎乎的羽毛”,還美嗎?
生:(搖頭)不美了。
師:同樣寫黑,但這個詞不美?!凹舻端频奈舶汀泵赖?,“樹杈似的尾巴”美嗎?
生:(笑)不美。
師:所以你要抓住特點,還要用優(yōu)美的詞語來寫(板書:用詞優(yōu)美)
不少教師在教學《燕子》時,以“得意”為主,也就是只注意引導學生關(guān)注課文寫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導學生品味課文是怎么寫,作者是運用怎樣的語言、方法和形式來表達情感的。而薛老師的課,正如他自己所說:把教學目標的重心轉(zhuǎn)移到語文知識、語文能力上,把目光聚焦在言語形式上,這樣的閱讀教學,就具有語文的專業(yè)特點,注重發(fā)展學生言語能力,進而形成言語智慧。
我們要謹記,閱讀教學不能身陷在繁瑣的內(nèi)容分析和細嚼慢咽上,要重點從關(guān)注教材的言語形式著手來學習語文,始終把讀寫結(jié)合放在心里,落實在教學行為上,讓學生在閱讀中習得寫作知識,達到閱讀課悟法,習作課用法。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