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林 大象
高等教育改革提出,600多所本科高校將轉(zhuǎn)向職業(yè)教育, 這被認為是一種“革命性”的調(diào)整,與此緊密關聯(lián)的基礎教育亦將隨之變化。作為以基礎教育和差異化特色素質(zhì)教育為抓手的東莞名校,東莞翰林實驗學校以其獨特的前瞻性視野跑在前頭。
當很多人深陷應試教育觀念泥淖,停留在為中高考成績拼精力時,翰林學校卻在一群教育專家的治理下,成為南粵大地上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新標桿。
英語包打天下是不負責
方兆鵬小學就是在翰林學校讀的,成績一直不錯,小升初時由于父母工作調(diào)動不得已報考了另一所學校。在那所學校讀了一年后,方兆鵬突然提出轉(zhuǎn)回翰林學校。因為,翰林有第二外語教學中心,可以選學韓語。最終,方兆鵬如愿以償回到了熟悉的校園。
翰林學校是東莞唯一擁有第二外語教學中心的學校,除英語外,學校還開設德語、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韓語、日語等多門外語。這一特殊的優(yōu)勢不僅吸引了東莞的學子,還有許多學生從廣州、深圳、惠州等地慕名而來。
該校初中部校長賀迎兵說,不管英語在全世界多么普及,“一刀切”的做法都是不對的。現(xiàn)在經(jīng)濟發(fā)展了,像翰林這樣的高端學校,完全有能力為學生提供第二外語教學。如果我們還是一門英語包打天下,那就是不負責任!
當年,賀迎兵曾在中考中以全市最高平均分、最多單科滿分、最多全市前十名的成績被媒體譽為“最牛班主任”。現(xiàn)在,他執(zhí)掌翰林學校初中部也是成績斐然。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
“要不是在翰林,我不會有今天!” 說這話的是何嘉勇,他是翰林學校高中部2014屆畢業(yè)生,不久前以優(yōu)異成績被北京大學提前錄取。
何嘉勇從小學五年級起就在翰林就讀,是名符其實的老“翰林”。8年里,他就像一粒種子,在眾人關切的目光中成長。他是體育特長生,要想在專業(yè)上提高必須有完備的訓練設施和方案。翰林為他量身定制了許多昂貴的體育器材,設計了個性化訓練方案,還從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他諸多照顧。
翰林學校高中部校長王中輝說,翰林當然非常關注學生文化成績的提升,這已經(jīng)從近年優(yōu)秀的高考成績中得到證明。但翰林也明白,絕不能將所有孩子和孩子的所有精力都往文化成績路上引,而是要想方設法給孩子鋪設更多條成功通道,讓孩子們能夠有更多選擇。在今天的翰林,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潛力、天賦找到最合適走向成功的通道。
王中輝是全國模范教師,是東莞市目前唯一的英語特級教師。她曾讓湖南一所貧困縣級中學在短短6年時間擠身全省前五名,每年考取北大清華的學生均在10人以上。來到翰林后,她說,從翰林走向北大、清華絕不是夢,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課程多樣化選擇
看到女兒今天這股精神頭,蔡建軍慶幸當初自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蔡建軍是四川樂山人,到東莞打工、創(chuàng)業(yè)已十幾年。他在東莞結婚生子,還買了房,落了戶。雖然不是本地人,但他覺得自己比很多本地人更熱愛東莞。
蔡建軍在東莞落戶,主要是為了女兒讀書。他前些年打工掙的錢不多,又買了房,所以覺得女兒讀書肯定要去公辦學校,因為那里“物美價廉”。
為了實現(xiàn)這一愿望,蔡建軍四處奔走,終于取得了在東莞落戶的資格,算是為女兒的公辦學校之路做好了鋪墊。
到女兒上學的時候,蔡建軍已經(jīng)由打工仔變成了小老板,經(jīng)濟上比以前寬裕了很多。是按照原計劃送女兒讀公辦學校,還是進入高端民辦學校?蔡建軍犯了嘀咕。妻子說,現(xiàn)在事業(yè)剛起步,還是去公辦學校吧。
蔡建軍隨后帶著女兒去了公辦學校,但一打聽,女兒喜歡的舞蹈課和網(wǎng)球課那里都沒有。女兒一臉不高興,蔡建軍果斷幫女兒報名入讀翰林。
之所以選擇翰林,蔡建軍是經(jīng)過認真考察的。他發(fā)現(xiàn),很多高端民辦學校只是教學水平高一些,對孩子的態(tài)度好一些,而翰林則在這些之上更突出了課程的多樣化選擇。除了一般的課程,翰林還提供了魔術課、一對一音樂課、少兒網(wǎng)球課、美術課、航模課、烹飪課等,凡是孩子感興趣的應有盡有。
蔡建軍發(fā)現(xiàn),翰林的國際教育也比其他學校有優(yōu)勢。其他高端學校大多只在高中階段有國際教育,而在翰林,國際教育是從小學一年級貫穿到高中三年級,是一條完整的教育鏈條,中間沒有任何斷層。在國際教育體系內(nèi)部,翰林也體現(xiàn)出多樣選擇的特性,學生可以通過“SAT”、“A-level”考試走向美英,可以讀韓國班、日語班走向韓日,還可以通過“航空班”的學習走進美國佛羅里達國際航空學校,成為國際一流飛行員。
進入翰林后,女兒學習成績很好,非常喜歡上學,積極參加各項課程,這讓蔡建軍很是欣慰。
第二課堂“萬花筒”
自從觀摩了翰林的教學開放日,連曉晴就一直有股沖動。最初,連曉晴是替姐姐去翰林的。姐姐有兩個孩子,兒子在翰林讀小學五年級,女兒讀初中。學校開放日邀請家長前來觀看,姐姐有事來不了,就讓連曉晴來了。
連曉晴是個公務員,一直對民辦學校心存偏見,認為民辦學校就是為了賺錢,而且老師流動性大,整體水平不高,她還為此一直勸姐姐不要讓孩子讀民辦學校。
到了翰林,看到校園干凈,校舍漂亮,老師們的態(tài)度溫和,孩子們活潑可愛,連曉晴一下子喜歡上了這所學校,完全融入翰林小學部第二課堂中。
連曉晴說,這里的第二課堂真的跟兒子就讀的學校不同,不僅種類多,而且每門課都非常新穎活潑。她數(shù)了數(shù),同時進行的第二課堂活動不下100門,整個校園滿是孩子們的笑臉。翰林學校小學部校長董佑林告訴連曉晴,國家課程畢竟是面向全體的,無法滿足每個孩子的個性化要求。翰林的第二課堂課程都是學校老師研發(fā)的校本課程,花樣之多堪稱東莞之最。擁有這么多的選擇,每個孩子的個性化發(fā)展都能得到滿足。
連曉晴在看完小學部第二課堂展示后,又到中學部看外甥女的情況。外甥女正在朗誦詩歌,準備參加翰林詩歌節(jié)。她發(fā)現(xiàn),中學部的活動不比小學少,第二課堂的校本課程有100多門,各種文化活動也目不暇接,詩歌節(jié)、電影節(jié)、漢服節(jié)、草地音樂節(jié)等精彩紛呈。她暗想:兒子從小喜歡音樂,但上了初中就什么活動也沒有了,“要是在翰林,他一定喜歡草地音樂節(ji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