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敏蘇敏
(1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保定071000)(2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河北承德067000)
利益種類的劃分在利益衡量理論和具體操作中有重要的意義,利益衡量的最終目標就是追求利益沖突各方的協(xié)調與平衡。由于利益本身的復雜性,按不同的研究視角,學界關于利益種類的劃分也不同。法學界關于利益的分類,最具代表性的是龐德對利益的分類,他認為利益分為三類:個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個人利益是指直接關系個人生活的需求,分為人格利益、家庭關系利益、物質利益。公共利益是指作為有組織的合法實體的名義所宣稱的利益,包括國家作為法人的利益、國家作為社會利益的保衛(wèi)者而擁有的利益。社會利益指為維護社會秩序和社會正常生活而提出的主張。
筆者認為個人利益廣義上是指個人主觀所能感受到的對其自身有影響力的事物的總和,從性質上可以分為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物質利益包括財產(chǎn),行為,知識產(chǎn)權等。精神利益包括姓名權,榮譽權等。對于公共利益的概念眾說紛紜,然而何為公共利益,始終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認識,筆者理解為兩層含義一是國家存在的正當性理由,界定政府行為必要性的主要界限。二是在特定社會條件下,公共利益就是社會成員都能夠直接享受到的利益。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是一對永恒的矛盾,借公共利益之名侵害個人利益的時有發(fā)生。它們的沖突存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從兩個事件中看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沖突存在的原因,以及二者如何得到平衡的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事件一:棚戶區(qū)改造本是我國政府為改造城鎮(zhèn)危舊住房、改善困難家庭住房條件而推出的一項民心工程。但在我國某地區(qū)卻出現(xiàn)了變質的棚戶區(qū)改造,有人打著棚戶區(qū)改造的旗號且沒有任何的合同,讓居民們搬遷,如果不搬遷就停水停電,停工作,更有甚者,出手傷人,使人不能安居其居所,顛沛流離。
事件二:1997年底,轟動全球的首宗H5N1禽流感在香港爆發(fā),感染人數(shù)直線上升,18人受感染,并造成5名兒童和一名女子死亡,這種新病癥的出現(xiàn),令港人聞雞色變,也引發(fā)了香港養(yǎng)雞業(yè)前所未有的“浩劫”,政府最后將全港130萬只活雞全部銷毀,以防止病毒蔓延。自此,相繼在不同的國家也爆發(fā)過,2013年中國出現(xiàn)新型的H7N9禽流感,當禽流感疫情被發(fā)現(xiàn)時,有人提出把全部活雞殺死預防疫情的蔓延。就在前不久,保定市出現(xiàn)了內地首例H5N2禽流感疫情,讓不少人驚怕,12萬只雞被銷毀,無人感染。在此種情形下的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沖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自身的缺陷
眾所周知,法律并非完美,為了控制疫情的擴散和傳播,政府部門采取了很多富有成效的針對性措施,特別是行政強制措施應用廣泛,但是有些措施的適當性,必要性甚至是合理性都值得探討。我國針對H7N9最主要的一個規(guī)范就是《傳染病防治法》,《傳染病防治法》的修訂,此次修訂體現(xiàn)了傳染病防治經(jīng)費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國家對患有特定傳染病的困難人群實行醫(yī)療救助,減免醫(yī)療費用,但是并沒有提到對撲殺個人的家畜家禽的補償措施。由于補償條例不夠完善,使得部分養(yǎng)雞戶不能擁有合理的補償。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共利益和生命安危固然非常重要,但部分養(yǎng)雞戶的雞可能是自己及全家人的生活保障,唯一的生活經(jīng)濟來源,所以,筆者認為,在保護公共利益的大前提下,也應當給予養(yǎng)雞戶合理經(jīng)濟補償。
(2)公民對政府的一種誤解
國家制定的一些政策以及分工分配都很到位,但是到下一層執(zhí)行有缺陷,有些人為的原因致使某些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嚴重的偏差;腐敗問題也是造成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不平衡的原因。
我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協(xié)調社會上各種不同的利益,尤其是實現(xiàn)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平衡是重中之重,是關鍵所在,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科學、合理的界定公共利益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到公共利益具有對象的不確定性和內容的不確定性,在瞬息萬變的當今,科學的界定公共利益已不容忽略。需要立法者要從立法,行政,司法保障等方面給出明確的,具體的規(guī)定來平衡協(xié)調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需要。只有科學的界定公共利益才可以在法律適用中具有可操作性,對法學有理論指導意義。
第二,建立健全公平、合理、有效的利益補償機制
保險。是一種理想的自我救濟的方法,公民個人可以對自己的個人的財物投保來保障其價值不受損害,人都是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中,可能會發(fā)生各種風險。有的風險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獲得賠償,而有的風險則不然,因此,面對這些意外,防范風險的最佳選擇是用保險手段來化解風險。
第三,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
毫無疑問,國民的綜合素質將影響甚至決定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國家必將是一個法律制度比較健全完備,全體公民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國家。實際表明,我國人民整體文化素質還不高,文盲比例比較高,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還比較淡薄,因此,我們應該極大的發(fā)揮法律工作者的作用,提高全民族遵紀守法的意識。如果憲法是棵大樹,各個部門法就是樹枝,而人民群眾的遵紀守法就是這棵大樹的根基,只有人民群眾學法、懂法、知法、守法,才能讓這棵大樹茁壯成長。同時,我們的社會也會更加和諧美好。歷史發(fā)展的經(jīng)驗充分證明,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1]梁上上:《利益衡量論》法律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第19頁
[2]龐德利益分類理論詳見【美】羅斯科.龐德:《法理學》(第三卷),廖德宇譯,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18-244頁
[3]段匡:《日本民法解釋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65-266頁
[4]梁慧星:《裁判的方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頁
[5]唐山清:《論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辯證關系》載于《社會科學家》2011年第2期
[6]范旭斌:《論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平衡》載于《云南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
[7]【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8]梁慧星:《民法解釋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9]徐青松:《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行政應急性權利研究》,重慶醫(yī)科大學,學位論文,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