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傲雪
關于兒童口腔不良習慣與錯頜畸形的相關性觀察分析
張傲雪
目的 探討兒童口腔不良習慣與錯頜畸形的相關性。方法 回顧性分析 312 例錯頜畸形患兒的錯頜畸形類型與口腔不良習慣分布 ;選取同期收治無錯頜畸形患兒 120 例 , 統(tǒng)計口腔不良習慣。結果 錯頜畸形構成比從高到低前 3 位依次為反頜 49 例、頜前突 49 例、深覆頜 22 例 ;口腔不良習慣發(fā)生率從高至低前 3 位依次為舔舌 15.06%、吮唇 6.41%、睡眠磨牙 6.09% ;開頜伴有口腔不良習慣比率最高為 61.54%、其次為頜前突 57.14%,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錯頜組伴有口腔不良習慣例次高于正常組 ,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兒童口腔不良習慣與錯頜畸形存在相關性 , 不同口腔不良習慣對錯頜類型也具有一定影響 , 醫(yī)師應在矯治錯頜畸形的同時 , 注重糾正口腔不良習慣。
兒童;口腔不良習慣 ;錯頜畸形;相關性分析
兒童口腔不良習慣是致牙齒排列不齊、頜骨大小形態(tài)位置不協(xié)調等錯頜畸形的重要后天因素之一。早期干預糾正兒童口腔不良習慣是預防錯頜、抑制錯頜進展的必要措施 , 因此探討兒童口腔不良習慣與錯頜相關性 , 針對性的提出糾正干預對策非常必要?,F(xiàn)報告如下。
頜前突、鎖頜;觀察行為類型:舔舌、吮唇、吮指、咬物、咀嚼、睡眠磨牙等[1]。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均應用 SPSS18.0 軟件包于 Window7平臺操作處理 , 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 ( x-±s)表示 , 采用t 檢驗 , 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 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 1 一般資料 連續(xù)收集本院口腔門診 2011 年 3 月 ~2013年 10 月收治錯頜畸形患兒 312 例 , 其中男 193 例 , 女 119 例 ,年齡 3~12 歲 , 平均年齡 (7.4±2.3)歲。選取同期收治未伴有錯頜畸形患兒 120 例 , 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預見性的收集患兒相關資料 , 包括年齡、性別、錯頜病變類型 , 不良習慣表現(xiàn)等。診斷以視診、問診為主 ,配合詢問患兒家屬 , 采用觀察法觀察、記錄患兒口腔習慣。錯頜類型 :反頜、深覆頜、牙齒排列不齊或擁擠、開頜 , 上
2. 1 口腔不良習慣與錯頜畸形相關性 最常見的錯頜類型為反頜、頜前突 , 均為 49 例 , 其次為深覆頜 , 再次為牙齒排列不齊與開頜。最常見的口腔不良習慣為舔舌為 47 例 , 發(fā)生率 15.06%, 再次為吮唇、睡眠磨牙。反頜患兒主要口腔不良習慣為舔舌與吮唇 , 牙齒排列不齊患兒口腔不良習慣較多 ,頜前突患兒口腔不良習慣分布較廣。開頜患兒伴有口腔不良習慣患兒比率最高 , 其次為頜前突。見表1。
表1 錯頜類型與口腔不良習慣分布[n (%)]
2. 2 錯頜組與正常組比較 錯頜組伴有口腔不良習慣例次 127/312 例 , 占 40.71% ;正常組伴有口腔不良習慣 20/120例 , 占 16.7%, 錯頜組明顯高于正常組 ,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口腔錯頜是先天因素與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有關兩者誰起主導作用學術界爭議較大 , 本次研究就錯頜組與正常組進行對比 , 證實口腔不良習慣是錯頜的相關因素 , 但未有效排除先天因素干擾。兒童因體質原因 , 骨質未發(fā)育完全 ,不良的口腔習慣可致口腔牙齒、頜面等形態(tài)改變 , 最終造成錯頜畸形。本次研究中開頜患兒伴有口腔不良習慣患兒比率最高 , 其次為頜前突 , 與多數(shù)學者研究結果基本相同[2], 從物理形態(tài)改變來看 , 此兩種錯頜均向前伸展 , 作者認為可能與患兒舔舌有關 , 舔舌也是兒童最常見的口腔不良習慣。值得注意的是 , 有研究表明牙周病與錯頜畸形存在相關性 , 可相互促進。此外 , 牙齒排列不齊是最常見的錯頜類型 , 易受口腔不良習慣影響 , 本次研究中出現(xiàn)的單側咀嚼、睡眠磨牙、咬物患兒多數(shù)集中在牙齒排列不齊。
綜上所述 , 兒童口腔不良習慣是致錯頜畸形主要因素之一 , 不同口腔不良習慣與錯頜類型亦存在關聯(lián) , 醫(yī)師與家長應在矯治畸形的過程中 , 注重糾正患兒不良習慣 , 抑制病情進展 , 提高矯治療效。
[1]王穎 .口腔不良習慣造成牙頜疾患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醫(yī)學專業(yè) ), 2011(06):14-15.
[2]鄭衍亮 , 謝景芳 , 鄧麗 .兒童口腔不良習慣與錯頜畸形的相關性分析 .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 , 1998, 7(01):60.
2014-04-22]
467000 河南省平頂山市口腔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