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伊通滿族民歌中探究民俗文化意蘊

      2014-07-18 12:07:50王曉東
      長春大學學報 2014年5期
      關鍵詞:伊通薩滿秧歌

      王曉東

      (中央民族大學 音樂學院,北京 100081)

      從伊通滿族民歌中探究民俗文化意蘊

      王曉東

      (中央民族大學 音樂學院,北京 100081)

      伊通于先秦時期便有滿族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并流傳著與其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的滿族傳統(tǒng)民歌。近年隨著國家對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該地區(qū)的族民們又重新拾起昔日曾被冷落的本族群民歌,并于村頭巷尾傳唱。從民歌的旋律特征與唱詞內(nèi)容來看,這與伊通滿族固有的民俗文化有著水乳交融的聯(lián)系。本文以此為視角,探究滿族民俗文化的深層意涵。

      伊通;滿族民歌;民俗文化;意蘊

      滿族,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族群,以勤勞勇敢,善歌舞愛說唱而聞名,并世代生息、繁衍于“白山黑水”間。先秦之“肅慎”,兩漢之“挹婁”,南北朝之“勿吉”,隋唐之“靺鞨”,遼、金、宋、元、明之“女真”,皇太極定族民為“滿洲”,清及中華民國時期改稱為“滿族”。吉林省伊通,其歷史悠久,也是滿族祖先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他們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不僅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滿族民俗文化,同時又創(chuàng)作了與其鄉(xiāng)土社會水乳交融的豐富民歌。

      1 滿族民歌研究述要

      學界對滿族民歌的研究開始于80年代全國民歌集成工作的開展,該時期也主要是對滿族民歌的搜集與整理。90年代,黃禮儀、石光偉編著的《滿族民歌選集》(人民音樂出版社),是我國滿族民歌較早的民歌曲集,該書從勞動號子、山歌、小唱、兒歌、薩滿神歌五方面對滿族民歌進行了分類。該作也是成書于學者們對民歌搜集、整理工作之上的一本著述。

      石光偉、劉桂騰、凌瑞蘭合著的《滿族音樂研究》(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是學者們較為全面地對滿族音樂的基本形態(tài)做了系統(tǒng)性的研究與總結(jié)。本書內(nèi)容包括滿族音樂的歷史源流及其發(fā)展、滿族民歌、滿族薩滿音樂以及滿族樂器等。這也是目前全面論述滿族音樂唯一的一本學術性專著。

      從80年代至今對滿族民歌研究的學術論文也取得豐碩成果。論文可分為以下幾類:

      (1)滿族民歌的起源與傳承層面的探索。譬如:石光偉的《滿族薩滿歌舞的根基與傳承說》(滿族研究,1992年第3期)、《滿族民歌三題》(中國音樂,1995年第1期)、楊久盛的《滿族民歌尋蹤》(音樂研究,1995年第2期)、張淑霞、徐國清的《滿族民歌的歷史淵源及傳統(tǒng)音調(diào)特征》(音樂研究,1997年第3期)等。

      (2)滿族民歌風格與音樂特征層面的研究。譬如:李莉莎的《滿族民歌的音樂特色及形成原因》(中國音樂,1986年第4期)、廖一的《滿族的民風與音樂》(中國音樂教育,2002第8期)、李玉珍的《東北小調(diào)音樂特征中滿族音樂質(zhì)能》(中國音樂,1997第4期)等。

      (3)滿族薩滿神歌方面的研究。滿族薩滿神歌是薩滿祭祀儀式請神、降神、附體、送神等程序中所演唱的歌曲,也是東北滿族傳統(tǒng)民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譬如:趙奎英的《略談單鼓音樂》(音樂研究,1960年第2期)、劉桂騰的《單鼓音樂的藝術特征》(中國音樂,1986年第4期)、《東北單鼓的源流及其音樂特征》(中國音樂學,1990年第4期)、《滿族薩滿音樂》(樂府新聲,2007年第1期)、石光偉的《滿族燒香薩滿跳神音樂》(中國音樂,1989年第3期)等。

      從以上文獻梳理可知,國內(nèi)對滿族民歌的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但是,還尚未出現(xiàn)對滿族民歌與民俗文化內(nèi)在聯(lián)系層面的研究面世。因此,本文試以伊通滿族民歌的曲調(diào)特征及其唱詞內(nèi)容為視角,來探討滿族民俗文化意蘊。

      2 伊通滿族民歌文化的基本特征

      伊通,古稱一禿、一敦、依屯,源于伊通河之名,意為洪大、洶涌之河。[1]地處于長白山山脈的西部邊緣,其地貌較為復雜,山地、丘陵與平原共存。該縣有大小河流120余條,屬于松花江和遼河兩大支流水系。[2]2-3伊通特殊的文化生態(tài)鑄就了其獨具特色的滿族民歌。

      2.1 民歌類型

      伊通滿族民歌的山歌、小唱、兒歌的流傳方式主要通過藝人長期為族民的演唱而“口傳心授”。

      山歌,伊通地區(qū)具有多山、多河流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使山歌類的歌曲成為了伊通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歌又屬于地方性歌曲,具有較強的鄉(xiāng)土性;這些歌曲常演唱于個人或集體生活中,或是縣城里大型文藝匯演。譬如:《溜響鞭》《山歌一曲唱滿鄉(xiāng)》《伊通,我可愛的家鄉(xiāng)》等。

      小唱,即小調(diào),又叫“小曲”、“小令”、“俗曲”等,是流傳在農(nóng)村和城市,節(jié)奏較規(guī)范、曲調(diào)較委婉細膩的民歌,常在人們生活的閑暇和風俗性的節(jié)日、集會時演唱。[3]伊通民間的小唱也同樣具有這樣的特征。譬如,《秧歌小帽》《滿族哈拉歌唱黨》等。

      兒歌,指的是少兒嬉戲打鬧時所演唱的歌曲以及一些搖籃曲。譬如,《悠孩兒調(diào)》《悠車調(diào)》《拍手歌》等。

      2.2 民歌的基本結(jié)構

      伊通滿族民歌所流傳的曲調(diào)結(jié)構較為短小,重復性樂句較多,因此,其曲體結(jié)構也較為簡單,其中較常用的主要有二句體、三句體、起承轉(zhuǎn)合式三種類型。

      2.2.1 二句體

      二句體由上、下兩個對應的樂句組成,亦稱上、下句式,其基本形式有方整性與非方整性。如譜例1:

      譜例1.《山歌一曲唱滿鄉(xiāng)》

      (楊小芳演唱,張國彥曲,王曉東采錄、記譜)

      這首曲調(diào)的基本結(jié)構形式為a+a1+a2+b。從該歌曲的調(diào)式來看,a樂句的前兩小節(jié)采用角調(diào)式,后兩小節(jié)為羽調(diào)式。

      2.2.2 三句體

      三句體是由三個樂句組合而成的段式結(jié)構。如譜例2,這首歌曲是母親哄孩子入睡時所吟唱的一首兒歌。

      譜例2.《悠孩兒調(diào)》

      (關淑芳演唱,許友濱記譜)

      該民歌采用二、三度級進形式;在音級上僅采用了dol、re、mi、sol四個音,亦屬于四音列民歌,這也是滿族民歌中較為普遍的類型。該歌曲的結(jié)構形式為a+a1+b+c,因此,屬于典型的三句體結(jié)構。這首民歌也體現(xiàn)出了滿族悠悠車的民俗文化。

      2.2.3 起承轉(zhuǎn)合式

      起承轉(zhuǎn)合式為四句體,每個樂句具有不同的結(jié)構功能?!捌稹本?,具有引發(fā)性質(zhì),是樂思開始陳述的部分;“承”句,是起句樂思的繼續(xù)陳述;“轉(zhuǎn)”句,是音樂變化和對比部分;“合”句,是樂思的收束部分。[4]595-596如譜例3。

      (于澤民唱,許友濱記譜)

      3 伊通滿族民歌中的民俗意蘊

      從前面的論述中可知,伊通滿族自治縣的歷史文化較為悠久;而且至今仍保留著特有的民俗民風;在其民歌中也處處體現(xiàn)出濃郁的地方性的民俗意蘊。

      3.1 《悠孩兒調(diào)》的來源

      《悠孩兒調(diào)》是伊通民間流傳較廣,曲目也極為豐富的一類兒歌,在東北地區(qū)亦有《搖車調(diào)》或《悠車調(diào)》之稱,是滿族人民從嬰兒期便聽母親哄其入睡所唱的搖籃曲。

      “悠”是“搖”的音譯,稱其為搖車,滿語名為“都哩”。其外形為小木船,用牛皮繩或麻繩懸吊于梁上。伊通縣民俗館所收藏的搖車,長100厘米,寬50厘米,高30厘米。“搖車是東北游獵民族的一大發(fā)明。生活在白山黑水間的游牧民族,男女皆騎射,終日跋涉于崇山峻嶺。婦女分娩后,無法攜帶嬰兒采集與狩獵,放在地上又怕被野獸吃掉,只好將嬰兒裹在襁褓里,或放入皮囊高高地吊在樹上,打獵歸來再哺乳。即‘縫皮為囊,納兒于中,懸諸森林,歸而哺之’(《東陲紀行》語)。[5]搖車的這種民俗文化也被一直延續(xù)下來。搖車又是嬰兒滿月之時,由娘舅家制作,送與嬰兒的第一件禮物。

      搖籃曲,即《悠孩兒調(diào)》,也是伴隨著搖車的民俗文化而產(chǎn)生。搖籃曲顯然是婦女唱給嬰兒的一種兒歌,演唱者多為女性;而且這種類型的兒歌又體現(xiàn)出一種與被聽者嬰兒的密切血緣關系。譬如:母與子、姐與弟、祖母與孫子、外祖母與外孫等相關的血親制度。這種兒歌在東北農(nóng)村多為即興吟唱,所用曲調(diào)較少,但唱詞卻很靈活。

      3.2 伊通秧歌中的“小帽”

      伊通秧歌,具有悠久的歷史,當?shù)厝朔Q其為“韃子秧歌”,它是一種集歌、樂、舞、雜耍、文學等多種體裁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表演形式,也是伊通滿族較具傳統(tǒng)的民間歌舞,其最大特點是在滿、漢兩種秧歌文化的融合下而生成。

      楊賓《柳邊記略》記載:“上元夜,好事者輒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婦女,又三、四人扮參軍。各持尺許兩圓木,戛擊相對舞,而扮一持傘蹬賣膏藥者前導,旁以鑼鼓和之,舞畢乃歌,歌畢更舞,達旦乃已?!保?]這段文字表述了清代元宵之夜,老百姓扭秧歌時的活動情景。

      又如《伊通縣志》載:“每逢正月,由村中好事者組成三五十人的秧歌隊,均為青年男子。扮女角者,頭戴花冠,身著彩衣。嗩吶、鑼鼓伴奏?!保?]797伊通縣秧歌又有漫長的形成過程,大致可分為兩個歷史時期:其一,清朝初年,大量滿族的八旗子弟移居關外,而一些漢人移居關內(nèi)墾荒種地,形成一種滿、漢文化合流的融合局面;其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山西、陜西一帶的漢族人隨著戰(zhàn)爭的形勢而遷移到東北,并有一部分人進入伊通地區(qū)。這些漢人將自己的漢族秧歌帶入到該地。加之,伊通地區(qū)又歷來盛行“韃子秧歌”,而“滿、漢皆有‘秧歌’,既各具有特色又相互吸收發(fā)展,東北滿洲秧歌稱為“韃子秧歌”,康熙年間有之。”[7]故而,當下的伊通秧歌,是一種滿、漢秧歌音樂文化交融下的產(chǎn)物,并非單純的滿族秧歌,亦不屬于單純的漢族秧歌。秧歌小帽就是在這種民俗活動中演唱的歌曲。

      當?shù)厝酥v,“韃子秧歌”也叫唱秧歌。所謂的唱,就是在集體扭秧歌之后,隊員們圍在丑角(上裝),旦角(下裝)的周圍,觀賞其表演。其表演內(nèi)容多為詼諧、逗樂、打情罵俏的小品,或演唱秧歌小帽。內(nèi)容如下:

      家什①家什指為秧歌伴奏的鼓、鑼、鈸等各種打擊樂器。一打響連(哪)天,聽我把秧歌表上一(個)番。

      好好扭來,好好浪,省的鄉(xiāng)親們笑話咱?!?/p>

      (王曉東采錄、整理)

      3.3 民歌中透視著伊通薩滿音樂文化

      伊通滿族民歌的歌詞中所出現(xiàn)薩滿文化的相關頌詞,正如滿族民歌對其所進行的贊頌。譬如,《山歌一曲唱滿鄉(xiāng)》:

      山歌一曲唱滿鄉(xiāng),滿鄉(xiāng)文明厚重芬芳。處處遺跡藏古韻吆,薩滿文化燦爛輝煌。依格拉,依格拉……

      (楊小芳演唱,王曉東采錄、整理)

      作為滿族世居之地的伊通,在氏族社會時期薩滿信仰就已產(chǎn)生,并且至今尚有遺存。薩滿被當?shù)厝朔Q為“叉滿”,源于滿語音譯。該地區(qū)民間的薩滿祭祀儀式是以“家祭”為主。所謂的“家祭”指的是秋冬農(nóng)閑之后,在穆坤達(族長)的領導與籌備下所舉辦的祭天、祭祖儀式,其目的是為闔族祈福禳災,護佑族人幸福、平安。譬如,《祭祖歌》:

      選好上上晨光,把潔凈的祭品供上。

      準備方盤供桌,把粘米糕②粘米糕是滿族祭祀儀式中,用黃米面做的一種打糕,主要作為供品,敬獻神靈,也叫做“餑餑”,并有專門的“跳餑餑”儀式。擺上……

      薩滿信仰又是以萬物有靈觀為其哲學基礎。愛德華.泰勒的《原始文化》中載,“萬物有靈觀可分為兩部分:關于靈魂的哲學和關于其他精靈的哲學?!保?]341而“萬物有靈觀”的理論又可分解為兩個主要信條:“第一條包括各個生物的靈魂,這個靈魂的肉體死亡或消滅之后能夠繼續(xù)存在。”[8]349這往往是指人類世代所篤信的動物崇拜。“另一條則包括各個精靈本身,上升到威力強大的諸神行列。神靈被認為影響或控制著物質(zhì)世界的現(xiàn)象和人的今生和來世的生活,并相信人靈相通,人的舉動能引起神靈的高興或不悅。”[8]350這種信仰觀念構成了薩滿信仰中龐大的神靈體系。其中包括,自然神、動物神、祖先神等。

      自然神系:雨神、火神、雷神、水神、太陽神、月神、星神等。

      動物神系:鷹神、鹿神、狼神、虎神、熊神、娃神、蟒神等。

      祖先神系:長白山祖、敖都瑪法、佛立佛多鄂謨錫瑪瑪?shù)取?/p>

      伊通滿族葉赫那拉和瓜爾佳哈拉是保留薩滿祭祀儀式的主要家族。筆者通過對族人的采訪,結(jié)合文獻資料的記載,對其族源與儀式有了深入的了解。

      葉赫那拉氏家族是滿洲的鑲黃旗,本性那拉氏,取姓為“那”。努爾哈赤吞并葉赫部后,那拉氏家族被編入滿洲八旗。在清軍入主中原時,一部分隨軍入關,定居于北京城內(nèi)的草帽子胡同。雍正初年,清廷發(fā)現(xiàn)那拉氏在北京定居的人口眾多,怕成后患,下旨將那拉家族從北京遷回東北。該家族到東北后,現(xiàn)居住于遼寧省鳳凰城,后遷到開原。雍正六年,從開原撥兵來到伊通,在達子營居住。[9]231

      關姓本為瓜爾佳氏,佛滿洲,祖居長白山三音納音地方。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各部時,納音部被兼并,歸順建州部,被編入滿洲鑲黃旗,后隨軍入關。順治年間,被撥寧古塔駐防,到第四代時又撥到伊通駐防,在后柳子定居。[9]237

      另外,薩滿祭祀儀式中還會使用極為豐富的祭器。其中包括神帽、腰鈴、依姆欽(抓鼓)、托力、嚓拉器(拍板)、轟勿(鈴桿)、神偶等。這些祭器,至今被完整保存于伊通縣民俗館。從以上論述可知,伊通一帶的滿族曾普遍具有薩滿信仰,民間曾盛行薩滿祭祀儀式活動。可惜隨著歷史車輪的前進,以及時代的變遷,這些傳統(tǒng)的薩滿祭祀儀式音樂已隨著老薩滿的離世,在民間幾乎消失殆盡。

      4 結(jié)語

      伊通是滿族的世居之地,有著悠久的歷史,長期以來積淀了豐厚的滿族民俗文化。由于伊通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農(nóng)耕文化的經(jīng)濟文化類型,也造就了民間獨具特色的地方化、民俗化的滿族民歌。從民歌的音樂文化特征來看,滿族民歌是以這些民俗文化為載體。由此可見,伊通民歌與當?shù)毓逃械拿袼孜幕兄榻蝗诘膬?nèi)在聯(lián)系;進而從其地方化的民歌中可以窺探出這一地區(qū)深層的民俗意蘊。

      [1]《伊通滿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伊通滿族自治縣概況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6.

      [2]伊通縣志編撰委員會,伊通縣志[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2-3.

      [3]周青青,著.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教程[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47.

      [4]樊祖蔭,著.中國多聲部民歌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595-596.

      [5]楊豐陌,著.御路歌謠:滿族民俗傳說[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167.

      [6]楊賓,著.柳邊記略[M].沈陽:遼沈書社據(jù)金毓紱主編《遼海叢書》,1985:28.

      [7]石光偉,劉桂騰,凌瑞蘭,著.滿族音樂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77.

      [8]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9]黃禮儀,石光偉,編.滿族民歌選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李鳳英

      Exp loration of Folk Culture Connotation from Yitong Manchu Songs

      WANG Xiao-dong
      (Music College,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In early Qin Dynasty,Manchu folk songswere popular in Yitong,which closely related to life and production of Manchu ancestors.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ttention our country paid to traditional culture,folk songs are sung by Manchu ethnic people.From themelody and lyrics,Manchu folk song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folk culture.On this basi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ep meaning of Manchu folk culture.

      Yitong;Manchu folk;folk culture;meaning

      J652.2

      A

      1009-3907(2014)05-0707-04

      2014-02-08

      王曉東(1979-),男,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音樂學研究。

      猜你喜歡
      伊通薩滿秧歌
      伊通烤燒
      金湖秧歌的傳承和發(fā)展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6:00
      依蘭—伊通斷裂帶黑龍江段構造運動特征
      地震研究(2021年1期)2021-04-13 01:05:12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
      大眾文藝(2019年13期)2019-07-24 08:26:42
      淺析薩滿藝術的傳遞
      絲路藝術(2017年6期)2017-04-18 13:59:09
      薩滿圖騰藝術性服裝創(chuàng)作靈感研究
      絲路藝術(2017年5期)2017-04-17 03:12:17
      滿族剪紙中所蘊含的薩滿文化
      文學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34
      沁園春·伊通滿族博物館觀感
      把咱的秧歌扭起來
      巴中市| 永州市| 麻栗坡县| 山阴县| 沧源| 晴隆县| 长海县| 永安市| 宁安市| 遂平县| 金川县| 城固县| 海晏县| 斗六市| 东乡族自治县| 钟祥市| 资溪县| 汕头市| 安仁县| 青岛市| 灵璧县| 虹口区| 同江市| 蒲江县| 伊春市| 息烽县| 蓬莱市| 镇江市| 平山县| 丰都县| 郓城县| 四子王旗| 娱乐| 姚安县| 太湖县| 井研县| 泗水县| 汪清县| 阳江市| 建平县| 兴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