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良建
讀完巴金寫的《給家鄉(xiāng)孩子的信》這篇課文,帶著對巴金的崇敬和春日陽光的溫暖,我從辦公室直奔街對面的巴金母?!啥际袞|城根街小學。早就聽說,巴金這封信的原稿就在這里,但一直沒有去觀瞻。這次,在學校的陳列室里,我看到了巴金先生親筆寫的這封信——原來我離這封信是那么近!我離巴金是那么近!如果不是親眼看到,我很難相信,那筆畫有些彎曲的字,重病的老人竟會用不聽指揮的手把它們?nèi)绱斯すふ?、一絲不茍地寫在小格子內(nèi),這要費多大的工夫,要有多大的毅力,背后是多大的真誠!信稿有的地方還做了修改,“家鄉(xiāng)的孩子們”“溫暖”等飽含感情的詞
語,是修改的時候特意加上的,讀來讓我深受感動。
信主要寫了這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收到孩子們信的喜悅;選擇寫信交流的原因;生命的意義;自己希望生命有意義;對孩子們的希望、祝福。意外的收獲是,我看到了被教材刪去的部分。也許是因為怕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也許是感覺有點方言味不那么典范,教材做了改動。但作為家鄉(xiāng)的“孩子”,我以為刪去的部分,恰是耄耋之年的作家對生命意義的生動闡述?,F(xiàn)將這些重要句子摘錄于下(畫線的文字是教材沒有編進去的):
(1)我思索,我追求,我終于明白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在于享受。
(2)有人問我“生命開花”是什么意思,我說:“人活著不是為了白吃干飯,我們活著就要給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添上一點光彩。這個我們辦得到,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更多的愛,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時間,比維持我們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為別人花費了它們,我們的生命才會開花。一心為自己,一生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第(1)句講了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不在于享受,第(2)句接著明確了“奉獻”和“享受”之所指:什么是奉獻呢?奉獻就是人活著要為社會添光彩。奉獻什么呢?奉獻愛,奉獻同情,奉獻精力,奉獻時間等等。怎樣才能奉獻呢?為別人花費它們——愛、同情、精力、時間等。奉獻的結果是什么呢?是“我們的生命才會開花”。“一心為自己,一生為自己”只為“享受”的這些人,結果是“什么也得不到”,生命也將毫無意義。
在他的親筆信中,“人活著不是為了白吃干飯,我們活著就要給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添上一點光彩。這個我們辦得到,因為”是被教材刪去的文字?!叭嘶钪薄鞍壮愿娠垺倍嗝葱蜗?,多么通俗,特別有生活的味道;“添上一點光彩”,多么質(zhì)樸,多么自然,給人特別真實的感受。相比較起來,“因為”后面的一些話雖然很有哲理,雖然非常深刻,可是,如果缺少了前面形象、通俗和質(zhì)樸、自然的詞語,后面的語言就有些口號式、標簽式了,給人有點說大道理的感覺,也就不像巴金的作品,不像巴金說的話了。巴金在重病期間,費了那么大的神,給家鄉(xiāng)的孩子們寫了四頁紙,難道是為了喊喊口號,說說大道理嗎?他是真被孩子們來信的溫暖打動了,他是要把這種溫暖還給孩子們,并希望孩子們把這種溫暖傳遞給更多的人,這就是讓生命開花!想到這里,透過文稿,我被家鄉(xiāng)這位偉大作家愛的情感再一次感染。
“說真話,把心交給讀者?!?巴金告訴我們,真話的本原是真心。見原稿,讀原文,回到本原,回到真實,讓我頓有一股力量。這次到巴金的母校,巴金先生又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
讓生命開花,開花是種狀態(tài),真實才有生命!
(作者單位:四川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 張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