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陳樂琴
按照自愿參加的原則,選取北京市海淀區(qū)40-59歲成年人中普食者51名(其中普食者男性14人、女性37人);素食者47名(男性12人、女性35人)作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萬方數(shù)據(jù)庫、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第 8版)、Highwire Press和PubMed數(shù)據(jù)庫檢索,學術專著查閱獲得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涉及研究領域有:體質指數(shù)、身體形態(tài)、心肺功能等。
1.2.2 問卷調查法
通過結構式問卷對北京市海淀區(qū)公民的飲食行為與健康狀況進行調查。調查問卷內容包括食用動物性食品的人群與食用植物性食品人群的飲食情況,從而更好地劃分普食者與素食者群體。
1.2.3 實驗測試法
1)體質測試。①形態(tài)類測試指標為身高、體重;另外增加臀圍、腰圍;②機能類測試指標為肺活量、臺階試驗指數(shù)、心率、血壓;③素質類測試指標為體前屈、單腳站立、反應時、握力。
2)體成分的測試。采用Inbody720進行身體成分測試,主要測試指標有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體脂百分比、腰臀比等指標。
采用Microsoft SPSS16.0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對普食者與素食者不同人群安靜時的形態(tài)指標、機能指標以及素質指標作一般描述性統(tǒng)計。使用獨立樣本T(假設方差相等)檢驗比較不同人群、不同性別、不同指標之間的變化。
2.1.1 男性
身高、體重是反映生長發(fā)育水平的主要指標,BMI又稱身體質量指數(shù),是衡量人體形態(tài)特征的一個重要派生指標,反映了身高與體重間的關系,又與體脂量密切相關。腰臀比主要反映人體脂肪分布情況,一般認為腹部脂肪過多與各種疾病的產生和發(fā)展密切相關。
表1 男性受試者安靜狀態(tài)下身體形態(tài)指標狀況
男性受試者共26人,其中普食者14人,素食者12人。表1可看出普食者與素食者的體重、體脂百分比之間的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安靜狀態(tài)下二者的身高、BMI、腰臀比間有顯著性差異 (P<0.05)。素食者男性身高比普食者高,BMI、腰臀比比普食者低。說明普食者比素食者的人群偏胖,且脂肪含量比素食者多,也說明在平時普食者攝入高脂高熱量食物較多,應通過長期科學健身、合理飲食來降低體內多余脂肪含量。
2.1.2 女性
表2 女性受試者安靜狀態(tài)下身體形態(tài)指標狀況
表2可見,普食者女性與素食者女性在安靜狀態(tài)下的身高、體重、BMI、體脂百分比、腰臀比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表2反映出素食者比普食者的身高高,而在體重、BMI、體脂百分比指標上,均比普食者低,在腰臀比指標上,兩者基本無變化。
2.2.1 男性
心肺機能是指個人的肺臟和心臟從空氣中吸收氧氣,并將氧氣輸送到組織細胞加以使用的能力,是評價人體有氧機能水平的主要指標。良好的心肺機能可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提高人體運動能力,延長高效率運動時間,使平時的工作和學習更持久、更有效,因此心肺機能的提高是體質健康的核心內容之一。臺階試驗是通過測量給定頻率和給定高度上下臺階時的心率或運動后恢復期心率來評定心肺適能,是反映心血管機能的綜合指標,臺階指數(shù)越大,心血管機能越好。
表3 男性受試者安靜狀態(tài)下身體機能指標狀況
表3顯示,普食者與素食者男性在安靜狀態(tài)下的肺活量、臺階指數(shù)無顯著性差異。從血壓指標看,素食者收縮壓和舒張壓均比普食者低,但整體上差異不顯著;從心率指標看,普食者與素食者男性在安靜狀態(tài)下有顯著性差異,且比普食者低。說明素食者的心肺功能較普食者好,心臟收縮能力得到提高,心臟搏出增多,心臟跳動次數(shù)減少。
2.2.2 女性
表4 女性受試者安靜狀態(tài)下身體機能指標變化
表4可看出,普食者與素食者女性在安靜狀態(tài)下的肺活量無顯著性差異,而臺階指數(shù)兩者間具有顯著性差異,且素食者比普食者低,說明普食者比素食者的心血管機能好。表4得出,素食者女性的血壓、心率均比普食者的低,但整體上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1 男性
表5 男性受試者安靜狀態(tài)下身體素質指標狀況
身體素質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公民的運動能力,還對身體形態(tài)和機能產生直接影響。主要從肌肉力量、平衡穩(wěn)定性、柔韌性及反應能力方面進行評價普食者與素食者身體素質間的不同。表5可見,普食者與素食者男性在安靜狀態(tài)下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素食者比普食者的體前屈、反應時指標高,普食者比素食者的單腳站立指標高;普食者與素食者在握力指標上有顯著性差異,且普食者較素食者高。雖然普食者與素食者在體前屈、單腳站立、反應時指標上無顯著性差異,但素食者腰部和髖關節(jié)的柔韌性比普食者好,普食者的平衡穩(wěn)定性比素食者好。反應時是個低優(yōu)指標,普食者的反應速度比素食者快。兩者的握力指標有顯著性差異,握力數(shù)值越高,表示前臂肌肉絕對力量越大,說明普食者的前臂肌肉絕對力量比素食者大。
2.3.2 女性
表6 女性受試者安靜狀態(tài)下身體素質指標狀況
表6可得出,普食者與素食者女性在安靜狀態(tài)下的體前屈、單腳站立、反應時指標上沒有顯著性差異,但素食者在這3個指標上均比普食者高。握力指標上看,普食者與素食者有顯著性差異,且普食者比素食者的大。素食者在柔韌性、平衡穩(wěn)定性上比普食者好,在反應速度、力量上普食者較素食者好,建議普食者多進行全身的伸展及下肢力量練習,保持身體穩(wěn)定協(xié)調。
人體的身體形態(tài)、功能和素質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復雜過程,是社會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經濟狀況、遺傳、疾病、體育鍛煉等多種因素綜合體現(xiàn)的結果。在安靜狀態(tài)下素食者男性的BMI、腰臀比比普食者低,且男性中素食者比普食者的體脂百分比、血壓都低。究其原因,素食者攝入體內的食物以植物性食品為主,植物性食物所含熱量、脂肪均較少,故不易形成肥胖,不會造成脂肪堆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飲食結構發(fā)生改變,蛋白質和脂類等營養(yǎng)素的攝入大幅度提高導致普食者的體重、體脂百分比均比素食者高,這要求普食者在加強鍛煉的同時更要注重飲食合理性。
臺階指數(shù)是反映心血管機能的綜合指標。臺階指數(shù)越大表明,心血管機能越好,同時它也離不開日常鍛煉。女性中普食者與素食者的臺階指數(shù)間具有顯著性差異,且素食者比普食者低,這源于素食者主要是植物性飲食,包括全谷類、豆類、蔬菜及水果,所含纖維成分多,且素食可凈化血液。植物性食品中不含對心血管構成威脅的有害物質,因此素食可減少血管疾病的發(fā)生,而肉食中的動物脂肪,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長期食用易引起膽固醇過高及心臟血管方面的疾病。素食者男性的心率比普食者低,說明這類人群參加體育鍛煉較多。常鍛煉身體可增強心肺功能,使心臟收縮能力提高,心臟搏出增多,心臟跳動次數(shù)減少,增長營養(yǎng)保健知識和了解合理膳食。
普食者與素食者在身體素質指標方面,男性素食者的柔韌性比普食者的好,而普食者的平衡穩(wěn)定性比素食者好,女性素食者在柔韌性、平衡穩(wěn)定性上比普食者好,而在反應速度、力量上普食者比素食者的好。兩者在握力指標上存在顯著性差異,且普食者比素食者好。以上情況可看出,普食者的肌肉力量比素食者好,主要與群眾參加體育鍛煉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關。普食者攝入的動物性食品比較多,這類食品含有較高蛋白質,例如:魚、牛肉、豆類等。從營養(yǎng)學角度看,素食者存在兩方面不足:一是植物類食物中的蛋白質質量較差,必需氨基酸組成不完全或必需氨基酸的量不足;二是素食膳食中不含維生素B12,且素食者易導致鈣、鐵、維生素D的缺乏。
1)素食者男性在身高上較普食者高,身體質量指數(shù)、腰臀比均比普食者的低,而普食者女性與素食者女性在身體形態(tài)指標上無顯著性差異。2)普食者與素食者女性的臺階指數(shù)間具有顯著性差異,且素食者比普食者低;心率指標,普食者與素食者男性在安靜狀態(tài)下有顯著性差異,且比普食者低。3)從男性群體看,普食者反應速度、平衡穩(wěn)定性均比素食者好,而素食者的柔韌性比普食者好。從女性群體看,素食者在柔韌性、平衡穩(wěn)定性上比普食者好,而在反應速度、力量上普食者比素食者好。從握力指標看,普食者與素食者間有顯著性差異,且普食者比素食者的力量好。
1)營養(yǎng)質量的好壞和數(shù)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人體健康、抗病能力和壽命的長短。長期不吃動物蛋白會造成免疫力下降,長時間的純素食也會使得人體缺乏維生素B12、鈣、鐵、鋅等微量元素,所以想要保持身體健康,應科學飲食、合理安排膳食結構。2)脂肪的堆積容易導致心血管病、糖尿病、腦中風等疾病,因此普食者要加強體育鍛煉,減少體內脂肪的堆積,使脂肪分布更為均勻,降低內臟脂肪比例。3)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有利健康,也能有效控制和預防慢性病,但長期吃素會增加患膽結石的風險。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會導致各種慢性病的發(fā)生,如肥胖、冠心病、腫瘤等。適量攝入有益的脂肪類有益健康,還能夠起到防癌的作用。體育鍛煉對高血壓的預防和治療有顯著的效果,因此建議成年人科學鍛煉與合理飲食相結合。
[1]趙 超.BMI、腰臀比和血壓的不同對成年男子身體機能的影響分析[J].遼寧體育科技,2011,33(6):67-68.
[2]劉國永.2000-2010年中日學生的體質差異與成因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1):80-83.
[3]劉 崢,郭 欣,段佳麗,等.北京市2009-2010年度中小學生營養(yǎng)狀況及健康行為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2,33(6):656-658.
[4]顧國家,曹 慧,薛慶光,等.沈陽市1989-2009年中小學生營養(yǎng)狀況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32(5):519-521.
[5]魏 霞,楊育林,閆靜弋,等.山東省城市青少年飲食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31(10):1170-1172.
[6]韓新艷.12-15歲青少年身體成分的變化特征、影響飲食及評價方法的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0.
[7]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2010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2000年國民體質監(jiān)測報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
[9]郝文亭.《中國非主體學生體質健康研究》[M].北京: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4.
[10]陳堅堅.杭州市成年人體質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6):786-788.
[11]上海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中心.2010年上海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J].上海教育,2011(14).
[12]宋祖軍,屈 杰,張?zhí)斐?,?2005年與2010年武陵山區(qū)侗族成年人體質的比較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