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樹雄
追及相遇問題常涉及兩個物體的運動,而且每個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又不一樣,所以給學生審題和分析問題帶來很大的困惑,學生常把這里當成一個難點,上新課的時候能聽懂,當時也會做,往往到綜合考試時遇到此類問題,就無從下手,就成難題了.仔細分析其中的原因,筆者認為是學生解決這類問題時,對應物理知識很難被有效提取.而知識要能在解題時很快被有效提取,那就要注意,知識在構(gòu)成和存儲時要被真正的理解和有序存儲.所以為了有序存儲解題方法,筆者把問題給歸類分析,以方便在需要時能快速有效地被提取.
一、概念理解
1.追及相遇的實質(zhì)
討論兩個物體在同一時刻能否到達同一位置
2.追及相遇過程中的兩個關系
“同一時刻”涉及兩個物體運動的時間關系
“同一位置”涉及兩個物體的位移關系
3.分析追及相遇問題的一個關鍵點
是“速度相等”這一條件,它是追及相遇問題中兩物體相距距離最大或最小的臨界條件;也是分析能否追上的切入點.
(這個條件將在具體問題的應用過程中,再予以更好的說明.)
4.追及相遇問題的分類
(1) 一定能追上(比如:勻加速追勻速、勻速追勻減速)
(2) 不一定能追上(比如:勻速追勻加速、勻減速追勻速)
二、典例分析
例1(勻加速追勻速)
一輛汽車在十字路口等待綠燈.綠燈亮起時,它以3m/s2的加速度開始行駛,恰在此時,一輛自行車以6m/s的速度并肩行駛.試求:
(1)汽車追上自行車之前,經(jīng)過多長時間兩車之間的距離最大,最大距離是多少?
(2)汽車經(jīng)過多長時間追上自行車?追上時汽車的速度多大?
解析
(1)由于兩車速度相等時相距最遠,即汽車的速度為6m/s時,兩車間的距離最大.
由at1=v得, t1=va=2s
在這段時間內(nèi),自行車行駛的位移x1=vt1=12m
汽車行駛的距離x2=12at21=6m.
故兩車之間的最大距離Δx=x1-x2=6m.
(2)兩車位移相等時,汽車追上自行車,由vt2=12at22得t2=2va=4s
追上時,汽車的速度v′=at2=12m/s
點評首先判斷勻加速追勻速屬于一定能追上的情況,速度相等時兩者距離最大,追上時同一時刻到達同一位置,根據(jù)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列方程求解即可.
例2(勻速追勻減速)
甲車在前以15m/s的速度勻速行駛,乙車在后以9m/s的速度同向行駛,當相距32m時,甲車以1m/S2的加速度剎車,問:
(1)經(jīng)過多長時間兩車間距離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2)經(jīng)過多長時間乙車追趕上甲車?
解析(1)兩車速度相等時相距最遠,即甲車的速度為9m/s時,兩車間的距離最大.
由v0+at=v得,t=9-15-1s=6s,即經(jīng)過6s兩車間距離最大.
此時甲車位移x1=15+92×6m=72m,乙車位移x2=9×6m=54m
所以,兩車距離最大值Δx=x1+32m-x2=50m
(2)設甲車經(jīng)時間t1停下,則t1=0-15-1s=15s,甲車的位移x甲=112.5m;乙車的位移x乙=9×15m=135m.因為x甲+32m>x乙,所以,在乙車追上之前,甲車已經(jīng)停止.
乙車追上甲車所需時間t=112.5+329s=16.06s.
點評勻速追勻減速也是一定能追上的情況,不管初始條件如何,兩者速度相等時距離最大;
但是這里有剎車問題要注意,前方做勻減速運動的車是否在被追上之前就已經(jīng)停下了.
例3勻速追勻加速:
一輛汽車從靜止開始以2m/s2的加速度勻加速啟動,同時一乘客在車后10m處以4m/s的速度追車,問人能否追上車?若能追上求追上的時間;若追不上求人和車的最小距離.
解析當汽車的速度v1=4m/s時,汽車行駛的時間t=2s,位移x1=12at2=4m.
乘客的位移x2=v2t=8m,因為x1+10m>x2,所以人不能追上汽車.
此時人和車的距離也就是最小距離,所以最小距離Δx=6m.
點評這道例題屬于不一定能追上的問題,以速度相等為分析問題的切入點,如果速度相等時追不上就追不上了,因為速度相等時兩者間距離最小.如果把題目中10m改為4m,則恰好追上.如果把10m改為2m且人和車在兩條平行直線上運動,則它們會相遇兩次.
例4(勻減速追勻速)
汽車正以10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突然發(fā)現(xiàn)正前方有一輛自行車以4m/s的速度做同向的勻速直線運動,汽車立即剎車,剎車的加速度大小為6m/s2,汽車恰好不碰上自行車,求汽車剎車時離自行車多遠?
解析恰好不碰上自行車,指的是汽車速度減速到與汽車速度相等時,汽車剛好追上自行車.即經(jīng)過t=
v-v0a=4-10-6s=1s的時間,位移x1=v0+v2×2=10+42×1m=7m.
而在這段時間內(nèi),自行車的位移x2=vt=4m,所以汽車剎車時應該離自行車距離Δx=x2-x1=3m.
點評這道例題仍然屬于不一定能追上的問題,由兩者速度相等時距離最小可知,恰好追不上的臨界點是二者速度相等時,恰好在同一位置,從而找到兩者的位移關系.
三、歸納總結(jié)
以上四個典型的例題包含了追及類問題的四個基本類型,通過分析知道,在解決這類問題之前,只要能夠判斷出問題是屬于一定能追上還是不一定能追上的情況,接下來的分析就有目的性了.第一類,一定能追上的情況,由于速度相等時兩物體間的距離最大,根據(jù)時間關系找兩者的位移關系即可.第二類,不一定能追上的情況,由于根據(jù)速度相等時兩者間的距離最小,根據(jù)時間關系找位移關系確定兩者速度相等時的位置關系,即可判斷是恰好追上還是追不上或者是可能相遇兩次的情況.
endprint
追及相遇問題常涉及兩個物體的運動,而且每個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又不一樣,所以給學生審題和分析問題帶來很大的困惑,學生常把這里當成一個難點,上新課的時候能聽懂,當時也會做,往往到綜合考試時遇到此類問題,就無從下手,就成難題了.仔細分析其中的原因,筆者認為是學生解決這類問題時,對應物理知識很難被有效提取.而知識要能在解題時很快被有效提取,那就要注意,知識在構(gòu)成和存儲時要被真正的理解和有序存儲.所以為了有序存儲解題方法,筆者把問題給歸類分析,以方便在需要時能快速有效地被提取.
一、概念理解
1.追及相遇的實質(zhì)
討論兩個物體在同一時刻能否到達同一位置
2.追及相遇過程中的兩個關系
“同一時刻”涉及兩個物體運動的時間關系
“同一位置”涉及兩個物體的位移關系
3.分析追及相遇問題的一個關鍵點
是“速度相等”這一條件,它是追及相遇問題中兩物體相距距離最大或最小的臨界條件;也是分析能否追上的切入點.
(這個條件將在具體問題的應用過程中,再予以更好的說明.)
4.追及相遇問題的分類
(1) 一定能追上(比如:勻加速追勻速、勻速追勻減速)
(2) 不一定能追上(比如:勻速追勻加速、勻減速追勻速)
二、典例分析
例1(勻加速追勻速)
一輛汽車在十字路口等待綠燈.綠燈亮起時,它以3m/s2的加速度開始行駛,恰在此時,一輛自行車以6m/s的速度并肩行駛.試求:
(1)汽車追上自行車之前,經(jīng)過多長時間兩車之間的距離最大,最大距離是多少?
(2)汽車經(jīng)過多長時間追上自行車?追上時汽車的速度多大?
解析
(1)由于兩車速度相等時相距最遠,即汽車的速度為6m/s時,兩車間的距離最大.
由at1=v得, t1=va=2s
在這段時間內(nèi),自行車行駛的位移x1=vt1=12m
汽車行駛的距離x2=12at21=6m.
故兩車之間的最大距離Δx=x1-x2=6m.
(2)兩車位移相等時,汽車追上自行車,由vt2=12at22得t2=2va=4s
追上時,汽車的速度v′=at2=12m/s
點評首先判斷勻加速追勻速屬于一定能追上的情況,速度相等時兩者距離最大,追上時同一時刻到達同一位置,根據(jù)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列方程求解即可.
例2(勻速追勻減速)
甲車在前以15m/s的速度勻速行駛,乙車在后以9m/s的速度同向行駛,當相距32m時,甲車以1m/S2的加速度剎車,問:
(1)經(jīng)過多長時間兩車間距離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2)經(jīng)過多長時間乙車追趕上甲車?
解析(1)兩車速度相等時相距最遠,即甲車的速度為9m/s時,兩車間的距離最大.
由v0+at=v得,t=9-15-1s=6s,即經(jīng)過6s兩車間距離最大.
此時甲車位移x1=15+92×6m=72m,乙車位移x2=9×6m=54m
所以,兩車距離最大值Δx=x1+32m-x2=50m
(2)設甲車經(jīng)時間t1停下,則t1=0-15-1s=15s,甲車的位移x甲=112.5m;乙車的位移x乙=9×15m=135m.因為x甲+32m>x乙,所以,在乙車追上之前,甲車已經(jīng)停止.
乙車追上甲車所需時間t=112.5+329s=16.06s.
點評勻速追勻減速也是一定能追上的情況,不管初始條件如何,兩者速度相等時距離最大;
但是這里有剎車問題要注意,前方做勻減速運動的車是否在被追上之前就已經(jīng)停下了.
例3勻速追勻加速:
一輛汽車從靜止開始以2m/s2的加速度勻加速啟動,同時一乘客在車后10m處以4m/s的速度追車,問人能否追上車?若能追上求追上的時間;若追不上求人和車的最小距離.
解析當汽車的速度v1=4m/s時,汽車行駛的時間t=2s,位移x1=12at2=4m.
乘客的位移x2=v2t=8m,因為x1+10m>x2,所以人不能追上汽車.
此時人和車的距離也就是最小距離,所以最小距離Δx=6m.
點評這道例題屬于不一定能追上的問題,以速度相等為分析問題的切入點,如果速度相等時追不上就追不上了,因為速度相等時兩者間距離最小.如果把題目中10m改為4m,則恰好追上.如果把10m改為2m且人和車在兩條平行直線上運動,則它們會相遇兩次.
例4(勻減速追勻速)
汽車正以10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突然發(fā)現(xiàn)正前方有一輛自行車以4m/s的速度做同向的勻速直線運動,汽車立即剎車,剎車的加速度大小為6m/s2,汽車恰好不碰上自行車,求汽車剎車時離自行車多遠?
解析恰好不碰上自行車,指的是汽車速度減速到與汽車速度相等時,汽車剛好追上自行車.即經(jīng)過t=
v-v0a=4-10-6s=1s的時間,位移x1=v0+v2×2=10+42×1m=7m.
而在這段時間內(nèi),自行車的位移x2=vt=4m,所以汽車剎車時應該離自行車距離Δx=x2-x1=3m.
點評這道例題仍然屬于不一定能追上的問題,由兩者速度相等時距離最小可知,恰好追不上的臨界點是二者速度相等時,恰好在同一位置,從而找到兩者的位移關系.
三、歸納總結(jié)
以上四個典型的例題包含了追及類問題的四個基本類型,通過分析知道,在解決這類問題之前,只要能夠判斷出問題是屬于一定能追上還是不一定能追上的情況,接下來的分析就有目的性了.第一類,一定能追上的情況,由于速度相等時兩物體間的距離最大,根據(jù)時間關系找兩者的位移關系即可.第二類,不一定能追上的情況,由于根據(jù)速度相等時兩者間的距離最小,根據(jù)時間關系找位移關系確定兩者速度相等時的位置關系,即可判斷是恰好追上還是追不上或者是可能相遇兩次的情況.
endprint
追及相遇問題常涉及兩個物體的運動,而且每個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又不一樣,所以給學生審題和分析問題帶來很大的困惑,學生常把這里當成一個難點,上新課的時候能聽懂,當時也會做,往往到綜合考試時遇到此類問題,就無從下手,就成難題了.仔細分析其中的原因,筆者認為是學生解決這類問題時,對應物理知識很難被有效提取.而知識要能在解題時很快被有效提取,那就要注意,知識在構(gòu)成和存儲時要被真正的理解和有序存儲.所以為了有序存儲解題方法,筆者把問題給歸類分析,以方便在需要時能快速有效地被提取.
一、概念理解
1.追及相遇的實質(zhì)
討論兩個物體在同一時刻能否到達同一位置
2.追及相遇過程中的兩個關系
“同一時刻”涉及兩個物體運動的時間關系
“同一位置”涉及兩個物體的位移關系
3.分析追及相遇問題的一個關鍵點
是“速度相等”這一條件,它是追及相遇問題中兩物體相距距離最大或最小的臨界條件;也是分析能否追上的切入點.
(這個條件將在具體問題的應用過程中,再予以更好的說明.)
4.追及相遇問題的分類
(1) 一定能追上(比如:勻加速追勻速、勻速追勻減速)
(2) 不一定能追上(比如:勻速追勻加速、勻減速追勻速)
二、典例分析
例1(勻加速追勻速)
一輛汽車在十字路口等待綠燈.綠燈亮起時,它以3m/s2的加速度開始行駛,恰在此時,一輛自行車以6m/s的速度并肩行駛.試求:
(1)汽車追上自行車之前,經(jīng)過多長時間兩車之間的距離最大,最大距離是多少?
(2)汽車經(jīng)過多長時間追上自行車?追上時汽車的速度多大?
解析
(1)由于兩車速度相等時相距最遠,即汽車的速度為6m/s時,兩車間的距離最大.
由at1=v得, t1=va=2s
在這段時間內(nèi),自行車行駛的位移x1=vt1=12m
汽車行駛的距離x2=12at21=6m.
故兩車之間的最大距離Δx=x1-x2=6m.
(2)兩車位移相等時,汽車追上自行車,由vt2=12at22得t2=2va=4s
追上時,汽車的速度v′=at2=12m/s
點評首先判斷勻加速追勻速屬于一定能追上的情況,速度相等時兩者距離最大,追上時同一時刻到達同一位置,根據(jù)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列方程求解即可.
例2(勻速追勻減速)
甲車在前以15m/s的速度勻速行駛,乙車在后以9m/s的速度同向行駛,當相距32m時,甲車以1m/S2的加速度剎車,問:
(1)經(jīng)過多長時間兩車間距離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2)經(jīng)過多長時間乙車追趕上甲車?
解析(1)兩車速度相等時相距最遠,即甲車的速度為9m/s時,兩車間的距離最大.
由v0+at=v得,t=9-15-1s=6s,即經(jīng)過6s兩車間距離最大.
此時甲車位移x1=15+92×6m=72m,乙車位移x2=9×6m=54m
所以,兩車距離最大值Δx=x1+32m-x2=50m
(2)設甲車經(jīng)時間t1停下,則t1=0-15-1s=15s,甲車的位移x甲=112.5m;乙車的位移x乙=9×15m=135m.因為x甲+32m>x乙,所以,在乙車追上之前,甲車已經(jīng)停止.
乙車追上甲車所需時間t=112.5+329s=16.06s.
點評勻速追勻減速也是一定能追上的情況,不管初始條件如何,兩者速度相等時距離最大;
但是這里有剎車問題要注意,前方做勻減速運動的車是否在被追上之前就已經(jīng)停下了.
例3勻速追勻加速:
一輛汽車從靜止開始以2m/s2的加速度勻加速啟動,同時一乘客在車后10m處以4m/s的速度追車,問人能否追上車?若能追上求追上的時間;若追不上求人和車的最小距離.
解析當汽車的速度v1=4m/s時,汽車行駛的時間t=2s,位移x1=12at2=4m.
乘客的位移x2=v2t=8m,因為x1+10m>x2,所以人不能追上汽車.
此時人和車的距離也就是最小距離,所以最小距離Δx=6m.
點評這道例題屬于不一定能追上的問題,以速度相等為分析問題的切入點,如果速度相等時追不上就追不上了,因為速度相等時兩者間距離最小.如果把題目中10m改為4m,則恰好追上.如果把10m改為2m且人和車在兩條平行直線上運動,則它們會相遇兩次.
例4(勻減速追勻速)
汽車正以10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突然發(fā)現(xiàn)正前方有一輛自行車以4m/s的速度做同向的勻速直線運動,汽車立即剎車,剎車的加速度大小為6m/s2,汽車恰好不碰上自行車,求汽車剎車時離自行車多遠?
解析恰好不碰上自行車,指的是汽車速度減速到與汽車速度相等時,汽車剛好追上自行車.即經(jīng)過t=
v-v0a=4-10-6s=1s的時間,位移x1=v0+v2×2=10+42×1m=7m.
而在這段時間內(nèi),自行車的位移x2=vt=4m,所以汽車剎車時應該離自行車距離Δx=x2-x1=3m.
點評這道例題仍然屬于不一定能追上的問題,由兩者速度相等時距離最小可知,恰好追不上的臨界點是二者速度相等時,恰好在同一位置,從而找到兩者的位移關系.
三、歸納總結(jié)
以上四個典型的例題包含了追及類問題的四個基本類型,通過分析知道,在解決這類問題之前,只要能夠判斷出問題是屬于一定能追上還是不一定能追上的情況,接下來的分析就有目的性了.第一類,一定能追上的情況,由于速度相等時兩物體間的距離最大,根據(jù)時間關系找兩者的位移關系即可.第二類,不一定能追上的情況,由于根據(jù)速度相等時兩者間的距離最小,根據(jù)時間關系找位移關系確定兩者速度相等時的位置關系,即可判斷是恰好追上還是追不上或者是可能相遇兩次的情況.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