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嶺連綿不斷、橫亙千里,是一種氣勢磅礴的美!山峰拔地而起、直沖云霄,是一種卓爾不群的美!議論的展開也是如此,開闔之間,角度不同,便風景各異。
一、橫向展開議論
橫向展開議論,就是圍繞中心論點,在同一個層面上,從不同角度展開論述,彼此之間是一種并列關系,平行展開、互不交叉。這種議論方式往往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有條不紊,還能使議論氣韻酣暢,如重浪排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增強文章說服力,也能體現(xiàn)出作者思維的深刻程度。
角度一:因果探究法
這里的“因”是指證明論點的理由(分論點),“果”就是要證明的中心論點。此法是指確立文章的中心論點(果)之后,在議論說理的過程中,從“為什么”的角度來闡明理由,設立幾個并列的分論點,去追溯達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分論點與中心論點構成因果關系。比如學生習作《擁有與快樂》,開篇以樹木年輪引出成長歷程,進行巧妙的類比,然后亮出觀點:“擁有人性的光輝,我感到無比快樂?!敝虚g主體部分緊扣論點,巧妙地設置了以“擁有寬容”“擁有真誠”“擁有理想”“擁有愛心”打頭的并列式排比段,橫向展開議論,既能針對現(xiàn)實,又能聯(lián)系古代,造成語意連貫延伸,深化了論點,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結尾總結全文,歸納了全篇,值得稱道。
1. 文章的題目是“生活的哲思”,請聯(lián)系全文思考,作者從日常生活中,體悟到哪些生活的哲理呢?
2. 文章第三段,作者說:“有人從劈柴之中,領悟出讀書做事的要訣?!蹦敲?,“讀書做事的要訣”是什么呢?請結合相關段落,進行歸納和概括。
3. 請簡要闡述本文的結構特點。
4. 本文語言生動而富含哲理,請作簡要分析。
角度二:概念闡釋法
概念,是指文章中心論點里的關鍵語句,這是從“是什么”的角度,闡釋文章中心論點里的關鍵語句,將其內(nèi)涵屬性或思想意義進行揭示與闡發(fā),進而分解成并列的幾個方面,從中提煉出幾個分論點,再對各個分論點分別加以闡釋和論證,橫向展開議論。比如學生習作《適可而止》,主體部分以“適可而止是一種……”的句式,從“人生智慧”“人際交往的藝術”和“理性的姿態(tài)”三個方面展開并列式的論述,這樣也會使內(nèi)容更加充實。
5. 選文開頭說“北京暴雨之災反映出來的問題,從根本上說,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請簡要分析作者這樣說的原因。
6. 選文第②段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7. 作者認為,要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最起碼要做到“不欺天”。請聯(lián)系全文,概括“不欺天”所包含的主要內(nèi)容。
二、縱向展開議論
論辯問題時依照事物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逐層剖析,鉆堅求通,使問題迎刃而解,這要求我們要學會縱向展開議論,即安排好議論層次之間的關系,層層深入,步步推進,如層層剝筍。這種展開方式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容易快速形成清晰的思路,還能充分地調(diào)動作者縝密的思維,向深度與廣度推進,使文章?lián)u曳多姿,更具個性化色彩。
角度一:分解中心論點,遞進論述
即圍繞中心論點,將中心論點分成幾個分論點。然后可以由小到大地安排所論述的范圍,符合從個別到一般或由一般到個別的認知規(guī)律;可以減加所論述的內(nèi)涵,就是先減去中心論點的部分內(nèi)涵,然后再逐層增加所減去的內(nèi)涵,使之所論述對象的外延由大到小,內(nèi)涵不斷豐富,層與層之間構成遞進關系;三是相應變換所論述的內(nèi)涵,指在分層論述時,在每個分論點的句式基本相同的情況下,變換其中的個別詞句,使變換了的詞句的語意逐步加深,層與層之間形成了遞進關系。
【觸點感發(fā)】
8.這是一篇值得關注與借鑒的議論文,其中心論點是什么?
9.本文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的?請簡析作者的論證思路。
10.選文在論證過程中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說明其表達效果。
角度二:巧妙引導,逐層深入
即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思路安排論證結構?!笆鞘裁础本褪翘岢鰡栴},可直接提出中心論點,也可以對論述對象作必要的解釋、說明等,為展開分析說理打好基礎?!盀槭裁础本褪欠治鰡栴},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怎么辦”就是解決問題,即指出解決的辦法,該如何去做。這種結構形式能使問題的剖析如層層剝筍,步步深入。但是在分析說理時,“為什么”與“怎么辦”這兩部分,應根據(jù)不同的論述中心,說理是有所側重的,不應該平均使用力量。
【觸點感發(fā)】
11. 本文作者論述的觀點是什么?第二段運用一項網(wǎng)上調(diào)查結果這則材料用意是什么?
12. 文中兩次寫到俞敏洪對英語學習的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13. 全文是怎樣展開論述的?請簡要分析文章的論述過程。
14. 請你結合實際,談談自己對于英語學習的看法。
角度三:從現(xiàn)象出發(fā),以小見大,步步推進
針對社會生活中的某種現(xiàn)象,可以采用“擺現(xiàn)象—析原因—挖根源—指辦法”的格式,由表及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逐層深入。這樣既思路明晰又說理深刻,十分有利于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例如某位學生以“發(fā)展經(jīng)濟,不能以犧牲資源為代價”為中心論點寫一篇議論文。他是這樣展開議論的:第一部分:若干發(fā)展經(jīng)濟,都是以犧牲資源為代價,諸如盲目地亂砍亂伐,盲目開發(fā)礦產(chǎn)資源等(擺現(xiàn)象)。第二部分:一心為了獲得眼前的經(jīng)濟利益,為了完成經(jīng)濟指標,沒有科學的計劃,沒有法規(guī)保障(析原因)。第三部分:說到底這是科學發(fā)展觀的缺失,長遠發(fā)展觀的缺失(挖根源)。第四部分:指明辦法,發(fā)出號召(指辦法)。
【觸點感發(fā)】
15. 文章開頭,作者敘述自己儲藏香蕉的過程,有什么作用?
16. 作者是如何論證中心論點的?請結合文中的相關內(nèi)容,進行簡要分析和概括。
17. 成功是美好的,而奮斗是艱辛的。請你選擇合適的名言或詩句,作為本文的佐證材料,并簡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