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恩主
神山
剛到阿里不久,我就在民歌中聽到“神山”“岡仁波齊”。本以為是兩個概念,后來我才知道,它們指的是同一座山峰,藏族人把岡仁波齊山尊稱為神山。
神山是一座雪山,傲立于群峰之上,形狀甚為獨特,整個山峰像一個天然的金字塔,積雪覆蓋,沒有棱角;峰頂稍下幾處巖石突出,沒有被白雪完全覆蓋,又像一張微笑的彌勒佛臉。獨特的雪山美景和廣為流傳的神奇故事,使我產(chǎn)生了盡早目睹神山的強烈愿望。
2010年8月底,單位利用周末組織大家去普蘭,聽說要路過神山,我的心里一下子充滿期待。過了門士鄉(xiāng),翻過幾條溝,接近巴嘎鄉(xiāng)路口的一個小橋邊,車子停了下來。
我們從車上下來在路邊休息,希望過一會兒可以見到神山。那天霧太大,把個神山裹得嚴(yán)嚴(yán)實實。土旦雙手合十,向著神山方向祈禱。等了好久,霧還是沒散,我很失望。正準(zhǔn)備上車,突然聽到有人叫道:“云開始散了,能看見了!”我一抬頭,只見云霧深處露出一個玄月型的白色峰頂,云層盤旋卻也清晰可見。接著,玄月向下延伸,云層散開,峰頂全露出來了,酷似一張佛臉。在云霧的襯托中,“這張佛臉”沒有微笑,卻也寬厚慈祥。同事貢布指著佛臉鼻梁處,問我能否看到神山中間那個槽,解釋說那是佛教和本教祖師在神山斗法時留下的?!吧裆娇⌒銐衙溃衩啬獪y,佛教和本教都想據(jù)為己有……”貢布給我講起佛教與本教爭奪神山的傳說。
聽著遙遠(yuǎn)的傳說,看著云霧中的山峰,我強烈感受到神山的神秘氣息。后來,我有幸看到了夏季晴空中的神山。2011年7月中旬,我陪兩位記者去普蘭采訪,去時是中午,卻云蒸霞蔚,神山深藏不露。普蘭采訪結(jié)束后,我們約定不吃早飯返回獅泉河,希望見到神山。功夫不負(fù)有心人,上午11點左右我們到達(dá)巴嘎鄉(xiāng),晴空萬里,神山尊容一覽無余。群峰之中唯一的雪山,映襯在藍(lán)天中,冰雪如鏡,晶瑩剔透,光彩奪目,圣潔威嚴(yán)。神山腳下的廣闊草地上,牧羊姑娘看著羊群在吃草,冰清玉潔的美妙構(gòu)圖令人震撼。我們下到路邊的戈壁石塊上留影,心中有一種空靈如鏡的愉悅。正在興奮之際,神山頂上飄過兩朵白云,倒映在石塊中的清澈水潭,如真似幻,讓人難辨,妙不可言。
我有了攀登的愿望,想到神山上看個究竟。這個想法一出,許多人都反對,尤其是藏族同事紛紛勸阻。神山海拔6600多米,常有風(fēng)雪,寒冷、缺氧不說,路滑難行,要是體力不支,萬一遇到危險,在山上又難以救護(hù)。我暫時放下念想,卻增加了對神山的向往。聽說神山高不可攀,迄今沒有人登頂。宗教經(jīng)典上說,神山是宇宙中心,神圣莊嚴(yán)而不可攀越。神山是信眾朝圣的路,了解神山的人,都說“轉(zhuǎn)神山”,沒有“登神山”之說。轉(zhuǎn)神山,不僅是信眾的夙愿,也是許多旅游者的向往。
機會終于盼來了。2012年5月,我們一行去神山圣湖為鄰邦朝圣者發(fā)放宣傳畫冊。印度、尼泊爾信眾朝圣,都要從普蘭入境,然后從圣湖到神山。我們先在圣湖發(fā)放畫冊,返回時住在神山腳下的巴嘎鄉(xiāng)。第二天早上,我們一推開門,就看到人群向東北方向涌動,其陣勢不亞于內(nèi)地長假出游。我們走上一個高臺,下面是一塊盆地,早已人山人海,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服飾的人們,在一根被支起的大旗桿周圍忙碌著。有的地方喇嘛聚集誦經(jīng),有的地方大師們用小喇叭一樣的東西為朝圣者摸頂,有的在集中焚香,有的在旗桿上系哈達(dá),有的在座地等待,有的在穿梭拍照。同事米瑪說:“樹經(jīng)幡是神山的重要佛事活動……”
每年藏歷四月十五,即釋迦牟尼的誕辰日“薩嘎達(dá)瓦節(jié)”這天,要在神山西南色雄圣地上重樹大旗桿。人們提前將旗桿放倒,把舊經(jīng)幡拆下來發(fā)給朝圣者或農(nóng)牧民信眾,作為圣物帶回家用作祛病消災(zāi)。節(jié)日前一天把新的經(jīng)幡換上,并把旗桿豎起一半。旗桿高達(dá)24米,加上五彩經(jīng)幡和各種哈達(dá),又高又重。為防止被狂風(fēng)刮倒,旗桿深埋地下,周圍用牦牛大小的巨石加以固定,還用粗大的牛皮繩從四面八方繃緊。
米瑪正說著,長號聲響起,一個穿著紅色僧衣的主持站在高臺上指揮著,一群喇嘛向著旗桿處誦經(jīng),旗桿四周的牦牛石堆旁人們在準(zhǔn)備拉繩子。主持向神山朝拜,然后雙臂揮起。剎那間,鼓樂齊鳴,人聲鼎沸,一根巨型旗桿在人們的歡呼聲中重新豎起,喇嘛和牧民向空中拋灑糌粑、香料。五顏六色的旗幡和哈達(dá)在高空獵獵飛揚,發(fā)出震撼人心的呼響,滾滾的桑煙燃起,裊裊的云煙彌漫藍(lán)天。
這時,看到經(jīng)幡下的人群散開,開始轉(zhuǎn)山。我們向上走,看到一塊巨大的紅色巖石,幾十米的范圍,有老百姓從地上取沙土裝進(jìn)口袋。米瑪告訴我,這是天葬臺,有名望的人在此天葬,老百姓將這里的土帶回家,遇到喪事撒土,有送往神山天葬的意思。經(jīng)過天葬臺,看到神山西面山麓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寺廟?!澳鞘乔潘?,神山周圍有五座寺廟?!泵赚斪叩每?,我跟在后面,聽他講神山寺廟的傳說。他說曲古寺得名于寺內(nèi)供奉的天然佛像。這尊天然佛像是由一位大悲觀世音化身的行者,自噶爾夏奶湖中取出,被古格王澤德供奉在一座名寺內(nèi)。后來,岡仁波齊曾化身為七名印度苦修僧前往該寺化緣未果。于是,生氣的岡仁波齊用法力將這尊佛像迎請到現(xiàn)在的曲古寺。這之后,古格王室為了這尊佛像,曾發(fā)動過一場戰(zhàn)爭。古格兵闖入寺廟,要取回這尊佛像,佛像卻重如巨石,紋絲不動。古格兵套上繩子,用力拖拉,拽到黑瞻巴拉宮前,再也動彈不得,就棄之于亂石叢中。他們又氣急敗壞地入寺?lián)寠Z那若本瓊的法螺和齋僧大鍋,可是法螺被神山主使用法術(shù)譴回寺廟,而當(dāng)古格兵用齋僧大鍋熬茶時,茶水立即變成鮮紅的血液,嚇得他們棄鍋而走。后來,一位老人路過發(fā)現(xiàn)佛像被遺棄在亂石中,覺得很難過。這時,佛像說話了:“請把我?guī)Щ厮聫R。”老人驚奇地感嘆道:“古格眾兵都力不從心,我一個昏庸老朽又怎奈何!”佛像堅持說唯他能將佛像送返寺廟。老漢半信半疑抬起佛像,果真輕若柳絮,很快送回寺廟重新安坐。
“現(xiàn)在還能看到法螺和大鍋?!闭f話間,我們到達(dá)曲古寺,發(fā)現(xiàn)兩個年齡較大的藏族老伴,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前去轉(zhuǎn)山,而是圍著古寺磕長頭。米瑪告訴我,他們年齡大,無力轉(zhuǎn)山,這里轉(zhuǎn)十三圈等于轉(zhuǎn)神山一圈的功德。出了寺廟,發(fā)現(xiàn)西面墻上的法螺和齋僧大鍋的印記依然清晰可見。我興致有余,想繼續(xù)往前走。米瑪說再向前行路就難走了,海拔太高,天冷路滑,轉(zhuǎn)山路還有40多公里。天色已晚,我只得放棄,便在曲古寺轉(zhuǎn)了三圈,一了轉(zhuǎn)山心愿?;厥卓崔D(zhuǎn)山道上的人們,他們艱難地往上攀登,是那么虔誠和執(zhí)著。千百年來,素昧平生的他們,為了一個信仰在神山相遇。而神山,也以寬厚慈愛的胸懷啟迪和感化著他們。
不過,我心里仍在琢磨:神山是朝圣者的精神高地,是藏民心中的香巴拉,他們轉(zhuǎn)山倒是自然。那些遠(yuǎn)在內(nèi)地和海外的人,為何要歷經(jīng)千險來瞻仰神山呢?
去年7月初離開阿里時,我乘大巴車走拉薩,再次路過神山。車近神山時,天空突然飄起雪花,而眼前完全是一片陽光?!澳銈兛刺栄彼緳C大聲說。原來是頭頂上飄過一片云,向逆光方向移動。雪花太美了,在陽光照射下晶瑩透光。我把手伸出窗外,幾朵雪花落在手上,瞬間就消失了,只留給手掌一絲清涼的感覺。云霧繚繞,神山時隱時現(xiàn)??粗柟庀碌难┗?,我突然想道:神山冰雪之容古今?,F(xiàn),一朵雪花落在掌上瞬間消失,若是落在神山峰頂可能要上千年,甚至上萬年才能變成水滴。人的生命短暫,也許神山給了各色人群的精神想象,讓他們到了神山都有所獲。
十來分鐘后,雪停了。車到神山腳下,忽然一片驚呼聲:“彩虹!”神山頂上的巨幅彩虹一直延伸到眼前的戈壁草原。司機停下車,大家紛紛尋找最佳位置觀看拍照。這時,前方不遠(yuǎn)處一對藏族母子,跪在草地上,對著神山虔誠地叩拜,彩虹就在他們的頭頂。藏族老百姓心中,神山是連接天界的階梯,也許這對母子認(rèn)為彩虹是個神跡,會賜福賜德。
我靜靜地站著,凝神眺望,仿佛聆聽到神山傳來的亙古天籟之音,久久地回蕩在阿里高原。
圣湖
阿里有個大湖,名叫瑪旁雍錯,人稱“圣湖”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水體最深、水色最透明的淡水湖。
站在湖邊眼前一亮,碧綠的湖水一望無際,如臨大海。湖水什么樣子,打個秦嶺潭水的不恰當(dāng)比方。秦嶺山間的潭水,面積不大,卻清澈透明,碧綠誘人,你試著把它放大一萬倍擱在你面前,這樣也許能找到如臨圣湖的感覺。湖水平如明鏡,雪山白云倒映其中;微風(fēng)過處,水波蕩漾,光彩奪目。一剎那,我好像離開自己的身體,在高空俯瞰廣袤的碧色湖水。這時,幾只潔白的候鳥輕輕飛過,在湖面與藍(lán)天相接處升起兩團(tuán)白云。云團(tuán)慢慢升高變幻,竟然呈現(xiàn)出一副巨龍的圖案?!啊颀埇F(xiàn)身了,”扎西叫道,“見到龍形白云就是有福了,你在阿里一定會順利的!”我看到扎西雙手合十,向湖水鞠躬。這是我到阿里后第一次見到圣湖,聽他這么一說,很高興地向水邊走去。湖水就在鵝卵石上,沒有泥沙的過渡,一塵不染,清澈見底。扎西把湖水澆到臉上,說洗臉可以洗掉煩惱和晦氣,帶來健康和好運。8月的湖水,溫度適中,水浸在臉上頓時一身輕松?!昂罅耍懒?!”我情不自禁地感嘆。扎西說圣湖大得很,但究竟有多大,他說不清,只知道朝圣的人轉(zhuǎn)湖一周得走三天三夜。圣湖的圣潔與美麗把我深深吸引了。從那以后,只要時間允許,每次到普蘭,往返路上我都要下車看一看圣湖。
后來,我了解到很多關(guān)于圣湖的故事。阿里的同事米瑪告訴我,圣湖曾經(jīng)有幾個名字,最早叫瑪垂錯。遠(yuǎn)古時期有位慈悲的國王走出王宮散心,路上看到老、病、死者悲痛心酸的場面,頓生憐憫之心。從此,國王把大量的衣物和財寶發(fā)放給臣民,大量煮米救濟窮人。他派人在地上挖了個大坑,把淘米水倒進(jìn)去,慢慢地把坑灌滿了。于是坑內(nèi)的米水變?yōu)楹?,大坑變成湖泊。湖水開始熱氣騰騰,長年日久變得十分清涼,就稱為瑪垂湖,含清涼之意??訚M米水四溢,便有了四大著名河流,東為馬泉河,南為孔雀河,西為象泉河,北為獅泉河。這便是圣湖被稱為“世界江河之母”的由來。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瑪垂湖水具有“甘、涼、軟、輕、潔凈、不臭、益喉、利腹”八種功德,便改名為瑪旁湖,尊享不負(fù)功德之美譽。佛教傳入西藏后,開始把瑪垂錯更名為瑪旁雍錯,意為“永遠(yuǎn)不敗的碧玉湖”。
圣湖魚干治病的事也讓我很感興趣。魚在湖水里,是圣物,當(dāng)?shù)厝瞬徊遏~。每年湖水解凍時,有些魚擱淺在沙灘上凍死了,人們把它們撿回來曬干,就成了魚干。據(jù)說,圣湖魚干可以驅(qū)寒,讓女人順產(chǎn)。我在圣湖邊從來沒有見過魚干,感到很神奇,一詢問才知這些魚干被藏醫(yī)拿走了。
2012年5月,藏族一年一度的薩嘎達(dá)瓦節(jié)到了,信徒們將要轉(zhuǎn)神山圣湖,到塔爾欽參加樹經(jīng)幡佛事活動。我和幾個同事趁印度信徒來朝圣時發(fā)放畫冊,對外宣傳阿里的人文風(fēng)光和發(fā)展變化。圣湖邊一個山坡上,一群穿著整齊的印度信徒圍著一小堆火坐著。我以為他們在野炊,仔細(xì)一看卻又不是:一小堆火被整齊的石塊圍得方方正正,一個中年婦女在念經(jīng),一個長須男子拿著海螺吹號,信徒們都向著小火堆磕頭,坐起來時向火堆撒粉末狀的東西,似乎有面粉和香料。我們向圣湖東邊走去,突然看見四五個肌肉健壯的卷發(fā)中年男子,正在裸身洗浴。有個只穿內(nèi)褲的中年男子站在湖水里雙手合十,然后把一串鑰匙彎腰浸在水里,連浸三下。原來那個鑰匙鏈上有他妻子和兒子的塑封照片,放在水中浸一浸,讓他們有個好運。這時,又有一個男子拿著木碗走進(jìn)湖里,用木碗盛滿水雙手舉過頭頂轉(zhuǎn)著身子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倒下一些,然后把全身浸在水里。我看得很好奇,同事米瑪笑著解釋,向四個方向倒水表示洗徹底了。佛教認(rèn)為瑪旁雍錯是勝樂大尊賜給人們的甘露,可以洗盡“貪、癡、嗔、怠、妒”五毒,滌除心靈的污垢。圣湖四方各有一個洗浴門,東為蓮花浴門,南為香甜浴門,西為去污浴門,北為信仰浴門??磥磉@幾位信徒正在南浴門洗浴呢。
看著信徒們在忙活,我們到湖邊洗臉說話。同事米瑪說,印度人把圣湖稱作“馬拿·薩諾瓦湖”,認(rèn)為這里是大神濕婆和他的妻子烏瑪女神的浴池。印度佛教經(jīng)典認(rèn)為,凡是身體觸到薩諾瓦湖的土地,或在它的浪潮中沐浴過的人,將走進(jìn)勃拉馬的天堂;飲過它的水,則將升入西瓦的天宮,并免去百次輪回之苦。即便是牲畜,只要踏過它的土地,喝過它的水,也同樣可以升入勃拉馬的天堂。
印度信徒沐浴結(jié)束,回岸邊取容器到圣湖取水,有的用塑料壺,有的用礦泉水瓶,把所有能盛水的器具都裝得滿滿的。他們要把圣水帶回家送給親人和朋友,用這一滴滴圣水驅(qū)逐疾病痛苦。我們發(fā)了畫冊,正要離開時,發(fā)現(xiàn)兩三個藏族老人五體投地,磕著長頭過來了。我問米瑪他們洗不洗浴。米瑪說,藏族人洗浴只是象征性地把水灑在身上,并不把全身浸在水中。看著歷盡千險的印度朝圣者和虔誠的藏族信徒,我心生感慨,不同信仰不同地域的人共享圣湖,共同朝拜,這不正是宗教的和諧,國家之間老百姓的友好相處么?
責(zé)任編輯:王彥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