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余鐘
摘 要:閱讀,如花如草,亭亭然,欣欣然。閱讀,讓童聲回蕩,讓童心歌唱;讓課堂情趣盎然,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基!
關(guān)鍵詞:閱讀教學;課堂情趣;終身發(fā)展
一、以心相誦,經(jīng)典最美
1.“經(jīng)典”如花,亭亭然
“新經(jīng)典”如花,優(yōu)雅地綻放在語文園林,亭亭然。中外名著、現(xiàn)代詩文、古典詞詩……興之所至,隨手擷來,便成為師生共享的美餐??矗丶壗處熗踽轮劾蠋熝堇[的《楓橋夜泊》,就是一場經(jīng)典的盛宴。千年的鐘聲,千年的文化,穿越千年的時空,向我們迎面走來??侦`的鐘聲,泛化的愁緒,在王老師溫潤的眼光、感性的語言中牽手。一曲“濤聲依舊”引出:是誰在敲打著我的無眠呢?是鐘聲——“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薄皫锥冉?jīng)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币浴扮娐暋睘橹c鋪張開去,此時再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便清順爽口,情深意濃。啟、承、升、轉(zhuǎn)、合,一氣呵成,既抓“愁眠”更抓“鐘聲”,使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不僅感受到“愁眠”的意境,更體會到“鐘聲”的溫暖。等到后面對比閱讀“舉頭望明月”“霜從今夜白”“海上升明月”“明月幾時有”這些歷代詩人描寫明月的詩句時,鐘聲代表的文化意涵與中國文化的淵源就顯得異常凝重。這就是經(jīng)典,這就是文化,給我留下了深深的震撼。從那天起,我知道短短數(shù)字的古詩可以這樣教:追尋本源,超越文本。拓展閱讀,即圍繞一個主題,閱讀各種不同體裁、不同題材、不同構(gòu)思、不同寫法的文章,促進學生在類比中學習。于是,在教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時,我引導學生拓展閱讀了林升的《題臨安邸》和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瞧,學生讀得興致盎然,鮮味十足。讀著讀著,蘇軾給讀者營造的那種想象空間,那種無言之美,不知不覺對比出來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經(jīng)典”如草,欣欣然
“新經(jīng)典”如草,蓬勃地鋪展在廣袤的原野,欣欣然。親近“新經(jīng)典”,融入“新經(jīng)典”,我愿成為一只蜜蜂,在陽光下,提著小籃子,飛呀飛。今年,我聽了本校林老師教學《荷葉圓圓》一課,只見林老師大量引進兒歌、童謠、古詩,滿滿一節(jié)課,活色生香。例如,在讀到“小水珠說荷葉是我的搖籃”時,林老師把“搖籃”作為生詞,引導學生著重讀、反復讀,然后不失時機地把一首兒歌展現(xiàn)出來:
藍天是搖籃,搖著星寶寶。
大海是搖籃,搖著魚寶寶。
花園是搖籃,搖著花寶寶。
荷葉是搖籃,搖著水珠寶寶。
孩子們讀得搖頭晃腦,津津有味,有的甚至加上了動作,仿佛自己正躺在搖籃里呢。等到后面請學生說說:“水珠寶寶躺在荷葉上是什么感覺呢?”“舒服?!薄翱鞓?。”“像在媽媽的懷抱里一樣?!薄瓕W生興奮地說著,小臉漲得紅紅的。如何理解“搖籃”一詞,在這里根本無需老師講解,完全得益于《搖籃》這首兒歌。課文臨近結(jié)尾,古詩新唱《江南》一出現(xiàn),學生再一次激動起來。
“江南可采蓮,荷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p>
優(yōu)美的音樂響起,清脆的歌聲響起,童聲在回蕩,童心在歌唱。這就是閱讀的魅力,難怪有人會這樣呼喊:愛書吧,它是你飛翔的翅膀。
二、以手相接,童趣最美
曾經(jīng)有人說:“兒童是情感的王子。”我想說,兒童更是想象的王子。我校語文教研組李老師執(zhí)教《要下雨了》一文結(jié)尾時,李老師讓學生說說,除了燕子低飛、魚躍水面、螞蟻搬家這些預兆要下雨了,還有哪些小動物會預示天氣的變化呢?只聽學生說,蜻蜓低飛、烏龜“冒汗”、青蛙呱呱叫……都是下雨前的征兆。說著說著,突然一個洪亮的男聲響起:“老師,老鼠是地震預報專家!”“哈哈哈……”爆笑聲四起,學生感興趣的不再是天氣知識了,而是那只吱吱亂竄的小老鼠了。又有一位男生站了起來:“老師,我想唱一首小老鼠的歌,可以嗎?”李老師點了點頭?!靶±鲜?,上燈臺。偷吃油,下不來。叫媽媽,媽不在,嘰里咕嚕滾下來。”到了后面,幾乎是全班同學一起喜滋滋地放聲歌唱。這個結(jié)局令執(zhí)教者、聽課者始料不及。老師干脆放下課本,對全班同學說:“你們回去把聽過的、唱過的有關(guān)小老鼠的兒歌都找出來吧。明天我們一起欣賞?!甭犃死罾蠋煹脑挘@些一年級的學生個個眼睛發(fā)亮,快樂得簡直就是一群小老鼠。
第二天巡課,我和教務(wù)主任巡到一年級教室門口,看到了一出名叫《老鼠嫁女》的好戲:“大紅喜字墻上掛,老鼠女兒要出嫁。女兒不知嫁給誰,只得去問爸和媽……新娘剛到貓咪家,貓咪一口就吞下,貓說新娘怕人欺,為保安全吞肚里?!薄肮?,真好玩?!痹S多學生受到感染,脫口而出。我雖站在教室后面,但能充分感受到孩子們的這種暢快,來自畫面情節(jié),更來自文字。這哪里是巡課,分明在與李老師共享童趣大餐呀!
三、以愛相盛,童心最真
冰心說:“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行處。”聽,我們的孩子就像一整個春天,生機勃勃,五彩繽紛。記得我在杭州聽過一位來自江蘇的老師執(zhí)教一篇對子歌:云對霧,雪對霜,和風對細雨,朝霞對夕陽……因為語言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學生讀得有滋有味。剛合上書本,就有學生說:“老師,我也會對對子”!老師請他說。他聲音洪亮:“天對地,早對晚,大樹對小草……”一下子說了好幾個,令我們聽課教師吃驚不小。又有一個孩子說:“庭對院,井對池,蘋果對葡萄。深對淺,重對輕,小老鼠對大花貓。上對下,多對少,狗尾草對……”想了許久,老師送了個“雞冠花”。全班學生幾乎同步鼓掌。一旁聽課的我,真是佩服這些孩子們:可能他們還不明白什么是押韻,什么是對仗,但沒有關(guān)系,他們可以把對對子說得這樣情趣盎然,足矣!
美無處不在。為人師者,尤其是語文教師,輕輕地推開了一扇窗,春天就走進來了,生根,發(fā)芽,長葉……于永正老師說:“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很大程度上是在閱讀中形成的,三分筑基在課內(nèi),七分筑塔在課外。得閱讀者得天下,成閱讀者成一生——抓住閱讀就抓住了語文的根,得到閱讀之‘樂就得到了語文之‘魂”。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責無旁貸,引領(lǐng)學生不停地閱讀,為其終身發(fā)展奠基!
作者簡介:周余鐘,福建省永安市東門小學副校長;職稱:小學中學高級教師。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