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錋
摘 要:本文從語料庫中同時選取中國日報(China Daily)和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一則新聞,它們都是記敘關于因甘肅大暴雨所導致的舟曲泥石流災害。從已給的數(shù)據(jù)結(jié)果分析表明由于兩家主流媒體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所導致他們措辭選擇的不同,這種措辭的不同具體地表達在了對于事件命名上;對于話語表達方式的審查往往是通過新聞來源的角度和演講報告的模式。記者在新聞報到時就會有意識地做出的詞語選擇和傾向;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揭示了意識形態(tài)和權(quán)利之間的關系不僅僅隱藏在政治類和經(jīng)濟類的新聞報道之中,也同樣在洪水等災難的新聞報道中存在。
關鍵詞:語篇分析;語言;意識形態(tài)
語言是人類最特殊 最重要的屬性之一,在傳統(tǒng)語言學研究中,目標語言主要被視為一種研究對象,為其母語人士更好地習得語言而做準備。反之,語言和文字能夠被使用,主要也是考慮到它自身所具備的“傳播性”和“社會性”。本文選取了《紐約時報》和《中國日報》關于中國舟曲泥石流災害的新聞報道。分別從三個不同視角,即詞匯的選擇,報道和演講形式來分析相同事件下的不同角度的新聞報道。
一、措辭選擇
詞匯整理(Classification)主要是通過整體詞族(group)的選擇來實現(xiàn),這是在新聞篇章產(chǎn)生過程中,對于其意識形態(tài)的表達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說,在文字表達中,趨向于選擇一類詞族或名稱而放棄另一類,就能夠從文本中解碼出寫作人當時的個人態(tài)度或是個人傾向等重要信息(辛普森,1993:141)。很明顯的是,《中國日報》在報道中選擇了更多的積極詞匯如“save”, “provide”, “survive”, “organize”,“boost”來闡釋中國現(xiàn)在積極采取各種救援行動。相反,《紐約時報》多次重復強調(diào)的動詞如“hit”, “destroy”, “flood”, “submerge” ,“damage” 用來揭露政府當局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態(tài)惡化。能夠讓讀者間接判斷出的事實是最佳時間(the best chance of survival)已經(jīng)錯過,希望渺茫,暗示中國政府并非采取高效、高速的措施來施救與處于艱難環(huán)境中的災民。我們可以看出從字里行間中《紐約時報》一再暗示,當?shù)厝嗣裨谌松碡敭a(chǎn)收到損失后貧苦的生活狀況,政府的低效和怠慢,始終秉承的一種極端偏見態(tài)度。
二、詞匯來源與表達形式
在分析新聞語篇,我們會特別關注其中的間接引語,這是因為間接引語在新聞報道中占據(jù)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毋庸置疑。語言學家菲什曼(1980:92)甚至指出:“新聞報道的基本原理就是去的間接描述、參照第三方的言語表達?!彼?,在提取和研究新聞篇章時,我們必須要關注其主要來源,同時還要考究到其表達形式。
兩則新聞都提供了具體的新聞信息來源和報道模式,但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日報》在新聞報道了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公開的具體的信息,而《紐約時報》則更傾向于使用非具體的信息來源。而當出現(xiàn)非具體新聞信息時,《中國日報》的新聞記者更傾向于使用間接引語來進行簡單描述。但當涉列到具體受訪者,《中國日報》則更多地使用直接引語言來表達事件真相,而在《紐約時報》中,明顯可以看出,直接引語在整個語篇報道結(jié)構(gòu)中只是次要位置,相反,間接引語出現(xiàn)的頻率卻有著壓倒性的優(yōu)勢和地位。下面是一些具體實例:
(1)Since excavators cant reach the affected site, we can only use spades and our hands to reach those buried,” Niu Yongfu, deputy chief of staff with the Gansu Headquarters of the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told China Daily on Sunday evening. (China Daily)
(2)Then there were landslides, and many people were trapped,” he said. “Now sludge has become the biggest hindrance to our operations. Its too thick to walk or drive through.”(The New York Times)
例句(1)和例句(2)都是政府人員對受災嚴重性的評說,從例句(1)的表達結(jié)果可以看出,軍方與武警各級領導協(xié)同當?shù)卣筒筷犝Σ扇「鞣N有效的救援措施施救災區(qū)受災人民,從一些關鍵詞如spades、hands讀者也可以間接得出結(jié)論施救過程十分困難,進度緩慢,但盡管存在諸多困難,士兵們的就在決心沒有變,保護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仍是第一任務,報道人通過直接引語也讓讀者讀出了說話人的積極方向,而從例句(2)中新聞篇章中卻選用了過多的形容詞最高級形式如“(受災最嚴重的)worst-hit”, “(最嚴重的洪水)worst flooding”,“(最大的)biggest”僅僅給讀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中國正在面臨著嚴重的自然災害,救援人員對于現(xiàn)在的困難時無計可施,只能等待轉(zhuǎn)機,而且,文字中帶有明顯的斷章取義,給讀者帶來一種偏見與扭曲的信息,除了為讀者提供了具體信息來解釋現(xiàn)狀以外,大部分篇幅是在描述收到災害的嚴重影響,救援工作根本無法有效進行,筆者認為這種對于災害事件的新聞報道缺乏真實性。
參考文獻:
[1]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66-68.
[2]辛斌.批評性語篇分析:問題與討論[J].外國語,2004(5).
[3]辛斌.批評語言學與英語新聞語篇的批評性分析[J].外語教學 2000(4):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