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法,對先秦、漢代儒家典籍進行研究,歸納其有關(guān)孔子私學和西周官學中“射”方面的記述,進一步對“六藝”與“五射”的歷史記載做詳細的對比分析,以考證“六藝”“五射”的真實性和歷史淵源,探求上古體育歷史之原貌。
關(guān)鍵詞:孔子;私學;六藝;五射
中圖分類號:G81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2076(2014)03-0047-04
收稿日期:2013-09-25
基金項目:平頂山學院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重點學科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張克峰(1980-),男,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
作者單位:平頂山學院體育系,河南 平頂山467000
“六藝”一詞的歷史發(fā)展
“六藝”到漢朝時有兩組內(nèi)容,一組是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技藝,另一組是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
“禮、樂、射、御、書、數(shù)”在《周禮》中最早出現(xiàn),“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①。是文獻史上第一次提出“六藝”一詞以及對“六藝”的解注,但其文獻來源《周禮》,成書年代不可詳考(至少早于《史記》(約公元前104-前90年)之前)。
之后,《史記》中六藝:“孔子以詩、書、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②” “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jīng)傳以千萬數(shù)”③ 。這是最早的孔子私學教“六藝”的描述,但此時已經(jīng)是孔子誕辰400多年,文中沒有對六藝內(nèi)容做出詳解,因此孔子“六藝”教育在學術(shù)界的爭議歸集于此。后來《漢書·藝文志》中詳解了儒家六藝為詩、書、禮、樂、易、春秋。
最早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六藝”和儒家教學內(nèi)容沒直接的關(guān)系,但是西漢之后《周禮》被列入儒家經(jīng)典,導致儒家典籍中“六藝”兩種說法并存的局面。并且這種混淆影響后世。宋代《三字經(jīng)》“禮樂射,御書數(shù)。古六藝,今不具”④, 說明“六藝”歷史上兩種版本并存,直到現(xiàn)代。
因此考證“射、御”等體育內(nèi)容,必須從《周禮》開始。
2“五射”一詞注解的演進
“五射”一詞第一次面世于《周禮·地官·保氏》:“……、三曰五射、……。”
《周禮》在漢代最初名為《周官》,其成書年限有爭論,一說是西周周公旦所做,一說是漢初儒家之作?!妒酚洝吩眠^其中典故曰:“《周官》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⑤?!闭f明《周官》至少早于《史記》。除《周官》外,其他類上古文獻皆無“五射”之敘,因此“五射”之起源已定論,但一家之言而無其他佐證資料,造成了后世學者的各種爭論。
東漢初,漢經(jīng)學家鄭眾首解“五射”,以下為證。
東漢末,經(jīng)學大師鄭玄為《周禮》作注,并引用鄭眾的解釋:“五射者,先鄭云:‘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五御者,先鄭云:‘鳴和鸞、逐水曲、過軍表、舞交衢、逐禽左?!雹?/p>
唐賈公彥進一步對《周禮(鄭玄注)》做了注疏,描繪了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分類標準和分類特點:“……射,五射之法?!溲苑ㄕ?,以其有升降揖讓之法。……⑥”并將五射注疏:“云白矢者,矢在侯而貫侯過,見其鏃白。云參連者,前放一矢,后三矢連續(xù)而去也。云剡注者,謂羽頭高鏃低而去,剡剡然。云襄尺者,臣與君射,不與君并立,襄君一尺而退。云井儀者,四矢貫侯,如井之容儀也。”⑥
從此之后,文獻中所有關(guān)于“五射”的解釋都引用賈公彥的注疏,包括當代很多體育史教材的版本。
3對《周禮注疏》中“五射”注解的質(zhì)疑
3.1邏輯分類的質(zhì)疑
“射,五射之法?!薄吧溲苑ㄕ撸云溆猩狄咀屩ā雹?。意在闡明“五射”不僅僅指射箭的技術(shù)技巧,而是包含揖讓之法。這種分類從現(xiàn)代邏輯學上講并不符合分類邏輯,盡管文獻中也點明了這種邏輯的存在,但暴露了《周禮注疏》中很多矛盾之處。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2014年6月 張克峰“六藝”之“五射”新考No.3 20143.2古代文獻中“參連”一詞的意義與《周禮注疏》相矛盾
“參連”一詞在西漢初期和宋代文獻中都能查到,與《周禮注疏》的注解不同。
西漢劉向“不知公子王孫,左把彈,右攝丸,定操持,審參連”,這是古文獻中“參連”二字首現(xiàn)⑦。文中所提“審參連”指代彈弓技法,屬于射擊類項目的技巧而非單指射箭?!皩彙钡奈囊馀c用眼睛有關(guān),說明“參連”是用眼睛來校正的?!秹粝P談》記載射弩的原理“‘參連為奇,謂以度視鏃,以鏃視的,參連如衡,此正是勾股度高深之術(shù)也”⑧,也佐證了劉向的文學記載。正是現(xiàn)代競技體育解釋為射擊項目的三點一線(缺口、準星、目標)瞄準的技法。可推斷“參連”一詞在西漢已經(jīng)出現(xiàn),指代“三點一線”瞄準技法,宋代一直沿用“參連”一詞而沒有間斷。這一事實可以進一步推斷出兩個問題:其一,唐賈公彥關(guān)于“參連”一詞的注疏明顯存在錯誤;其二,賈公彥對“射”之類的體育類的技法知之甚少。因此,賈公彥對“五射”的注疏不嚴謹,缺乏可參考性,除了“參連”之外,“白矢”“剡注”“襄尺”“井儀”的解釋也需重新定位。
3.3從古代文獻中推斷“白矢”“剡注”“井儀”“襄尺”詞義與《周禮注疏》的矛盾
南朝《玄覽賦》:“夕章程而鉤股,亦剡注而參連。⑨”此文獻中“剡注”“參連”同出,且推斷為遞進關(guān)系,因為《玄覽賦》文中“而”字用于詞語的遞進關(guān)系的句子很多,故推測“剡注”和“參連”的關(guān)系為遞進關(guān)系,應該為射擊瞄準前的一個動作要領。古文獻沒有詳細解釋可考,從現(xiàn)代角度上講應該與射擊項目中的“校槍”的環(huán)節(jié)相似,即根據(jù)不同距離的靶位校訂“缺口”的標尺高度。古文中“剡”就是刀削的意思,“注”與眼睛有關(guān),因此推斷古代射擊器械的瞄準器就是用刀削好一定規(guī)格的“準星”,然后固定到射擊器械上用來定距離瞄準?!秹粝P談》記載:“予頃年在海州,人家穿地得一弩機。其望山甚長,望山之側(cè)為小矩,如尺之有分寸。原其意,以目注鏃端,以望山之度擬之,準其高下,正用算家勾股法也。⑧”也可考證宋代的考古學發(fā)現(xiàn)古人射擊器械的瞄準器的用法。
“襄尺”可能就是安裝“望山之側(cè)”的“小矩”,“如尺之有分寸。”
通過康熙字典查“襄”字,意有多解卻未有退讓之意。“尺”在先秦已經(jīng)做為度量衡單位所用,因此“襄尺”一詞有“安裝標尺”的意思,指代調(diào)整弩機上用來瞄準的有刻度的標尺的技巧。表1康熙字典中“襄”字在上古文獻中的字義
成書時間典故句子文獻名稱字意121年《說文》漢令:解衣而耕為之襄前87年《史記·謚法解》辟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前450年前 懷山襄陵《尚書·堯典》上也前450年前思曰:贊贊襄哉《尚書·皋陶》上也前450年前墻有茨,不可襄也《詩經(jīng)·庸風》除也前450年前葬定公,雨,不可襄事,禮也《左傳·定公十五年》成也前450年前魚服上襄《詩·鄭風》駕也有關(guān)“井儀”的推斷,仍借助《夢溪筆談》記載:“漢陳王寵善弩射,十發(fā)十中,中皆同處。其法以‘天覆地載,參連為奇,三微三小,三微為經(jīng),三小為緯,要在機牙?!鑷L設三經(jīng)三緯,以鏃注之,發(fā)矢亦十得七八,設度于機,定加密矣?!薄啊?jīng)三緯,則設之于堋,以志其高下左右耳。”這里的經(jīng)緯設計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井”字,因此推測可能“井儀”一詞的來源與此有關(guān),是射擊靶子的設定。
“白矢”,通過康熙字典查“白”字,從音帛,古代字形是“白字正下方一直豎”,恰像弓弩擺上箭的形狀,上古白字有“飾”的意思,因此“白矢”可指代取矢上弩的技巧。表2康熙字典中“白”字在上古文獻中的字義
成書時間典故句子文獻名稱字意東周前巽為白《易·說卦》飾也西漢恐非周公相成王致白屋之意《前漢蕭望之傳》白屋以茅覆屋也
3.4《周禮注疏》中注疏“五射”屬于射弩技巧的歷史可能性
從上述文獻分析中可以看到,“白矢”“剡注”“參連”“襄尺”“井儀”這組詞語并不是弓箭射擊技術(shù),而是弩射技巧的概括。因為從古代弓箭的外形看,沒有“三點一線”的瞄準設備,因此推斷這些詞組可能是鄭眾引用當代弩的射擊技巧來解釋《周禮》中內(nèi)容而產(chǎn)生的誤解。表3漢代有關(guān)典籍作者年代對照表
姓名司馬遷漢武帝劉向鄭眾鄭玄年代前145或前135-前87前156年-前87年前77-6年?-83年127年- 200年
漢武帝時代,弩的制作技術(shù)和弩射技巧非常發(fā)達,在抗擊匈奴的戰(zhàn)場上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推斷弩射在當時的西漢軍中甚至民間有相當?shù)牡匚?,弩射的技術(shù)術(shù)語必定非常豐富精練。這也正是鄭眾注解“五射”的素材來源。
從時間上看,從西漢初到東漢的社會形態(tài)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一是從亂世到治世,二是朝代更換致使東周禮樂更無生存空間,三是騎兵逐漸代替了車兵成為戰(zhàn)場主流。這三個變化勢必給傳統(tǒng)的射、御有關(guān)的行為和風俗習慣帶來巨大的改變。
鄭眾解釋“五射”的時期,孔子已經(jīng)逝世了500年,而且與鄭眾同時代的班固已經(jīng)將六藝歸納為六經(jīng),可見當時有關(guān)射技的內(nèi)容已經(jīng)很難考證。唯獨“射禮”以文本形式存在《儀禮》典籍之中。鄭玄解釋“五射”的時代又往后推了100多年,而且鄭玄作為文官去解釋武官的技能難度更大,因此推斷鄭眾借用當時的弩射或其他投射技能作參照而注疏有很大可能。
3.5先秦射藝內(nèi)容考證不支持《周禮注疏》對“五射”的解釋
查閱上古文獻內(nèi)容做數(shù)理統(tǒng)計表明:《儀禮》在射和射禮方面有關(guān)技術(shù)和禮儀規(guī)格中幾乎沒有涉及到數(shù)字。通過對《儀禮》中有關(guān)射禮的文字梳理能歸納出有關(guān)數(shù)的統(tǒng)計:四種射禮名稱——鄉(xiāng)射、賓射、燕射、大射;三個射箭場次——誘射、卒射、節(jié)射;比賽項目分類——卒射、節(jié)射。還有四種箭靶。關(guān)于五的數(shù)字實在難尋覓,對于射箭技術(shù)、技巧要點等細節(jié)在先秦只字未提,而且射箭的勝負決定方式只有“釋算與不釋算”——中與不中兩個等級?!皟x既成兮,終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薄C枋隽肆暽洹安怀稣钡耐昝澜Y(jié)果;“大侯既抗,弓矢斯張。射夫既同,獻爾發(fā)功。發(fā)彼有的,以祈爾爵”,也只提到了“有的”。
戰(zhàn)國早期的宴樂狩獵攻戰(zhàn)紋壺圖飾,展現(xiàn)了弋射、習射、戰(zhàn)射的圖示,能展示出射箭運動在當時的繁榮,但沒有告訴我們習射技術(shù)和比賽規(guī)則,更與“五射”很難扯上關(guān)系?!抖Y記·射義》也是以講述“射禮”的意義,而沒有敘述射箭的技巧。
從現(xiàn)代體育學角度看,競技規(guī)則對運動訓練具有導向作用,可以推斷射禮中勝負決定方式對射者技術(shù)練習具有很重要的導向作用。卒射前司射命曰:“不貫不釋”,節(jié)射前又命曰“不節(jié)不釋”,僅此這兩個射箭規(guī)則,其余全是禮(規(guī)矩)。此二者必定導向“強弓勁射”技術(shù)為習射主流,具體可分為勁射、節(jié)射和速射三個練習要領。勁射為貫侯,節(jié)射為得算,速射為適節(jié)前提,速度有余方能把控節(jié)奏?!对娊?jīng)》:“敦弓既堅,四鍭既均,舍矢既均,序賓以賢。敦弓既句,既挾四鍭。四鍭如樹,序賓以不侮。” 就是對射禮中強弓勁射的描述。
此外,射箭還在畋獵活動中記載很多,恰好支持上述假設推斷。“舍矢如破”,“既張我弓,既挾我矢。發(fā)彼小豝,殪此大兕”都是描述了強弓勁射的場景。
總之,無論射禮還是畋獵,射術(shù)是核心內(nèi)容之一,“強弓勁射”是當時射箭項目的主流技術(shù);但“五射”一詞是否對應鄭眾、鄭玄所注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難以立論,現(xiàn)代引用唐賈公彥關(guān)于“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的文言解釋則有明顯的缺陷。
此后文獻中引用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等詞語為來形容射的文獻并不多。章炳麟:“禮樂世變易,射御於今麤粗,無參連白矢交衢和鸞之技,獨書數(shù)仍世益精博?!逼渲袇⑦B、白矢的引用明顯源自《周禮注疏》的影響。
4小結(jié)
禮樂射御書數(shù)在《周禮》中稱為六藝,其文中“射”以“五射”簡解,沒有具體詳解,因此難以定論其具體指代。
鄭眾、鄭玄所注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的術(shù)語文獻上鮮有記載,僅“參連、剡注”二詞可以祥考,可以斷定參連是“三點一線”的瞄準技巧,因此推測這組注釋是借用西漢時期射弩技術(shù)要領而得來,而非先秦射藝的描述。
現(xiàn)代關(guān)于“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的文言解釋均出自賈公彥的《周禮注疏》?!霸瓢资刚?,矢在侯而貫侯過,見其鏃白。云參連者,前放一矢,后三矢連續(xù)而去也。云剡注者,謂羽頭高鏃低而去,剡剡然。云襄尺者,臣與君射,不與君并立,襄君一尺而退。云井儀者,四矢貫侯,如井之容儀也”⑥。這組注疏經(jīng)對后世影響廣泛,但是有很多疑點,當代學者應當慎重引用。
先秦射藝中,弓箭射術(shù)是當時核心內(nèi)容之一,據(jù)推斷“強弓勁射”是當代習射的主流技術(shù)。
注釋:
①《周禮·地官·保氏》.
②《史記·孔子世家》.
③《史記·太史公自序》.
④《三字經(jīng)》.
⑤《史記·封禪書》.
⑥《周禮注疏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⑦《新序·雜事二》.
⑧《夢溪筆談·器用》.
⑨《玄覽賦》.
⑩《詩經(jīng)·國風·齊風猗嗟》.
《小雅·甫田之什賓之初筵》.
《儀禮·鄉(xiāng)射禮》.
《詩經(jīng)·大雅·生民之什行葦》.
《詩經(jīng)·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
《國故論衡·原儒》.
參考文獻:
[1]詩經(jīng)[M].
[2]論語[M].
[3]周禮[M].
[4]孔子.儀禮[M].
[5]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M].
[6]戴圣.禮記[M].
[7]呂不韋.呂氏春秋[M].
[8]劉向.新序·雜事二[M].
[9]班固.漢書·儒林傳序[M].
[10]鄭玄,賈公彥.周禮注疏(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M].
[11]蕭繹.玄覽賦[M].
[12]沈括.夢溪筆談[M].
[13]章炳麟.國故論衡·原儒[M].
[14]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8-154.
[15]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
[16]劉秉果.“孔子以六藝教”考辯[J].體育文史,1985(4):10-12.
[17]李洪巖.也論孔子以“六藝”教——與劉秉果先生商榷[J].體育文史,1986(3):22-23.
現(xiàn)代關(guān)于“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的文言解釋均出自賈公彥的《周禮注疏》?!霸瓢资刚?,矢在侯而貫侯過,見其鏃白。云參連者,前放一矢,后三矢連續(xù)而去也。云剡注者,謂羽頭高鏃低而去,剡剡然。云襄尺者,臣與君射,不與君并立,襄君一尺而退。云井儀者,四矢貫侯,如井之容儀也”⑥。這組注疏經(jīng)對后世影響廣泛,但是有很多疑點,當代學者應當慎重引用。
先秦射藝中,弓箭射術(shù)是當時核心內(nèi)容之一,據(jù)推斷“強弓勁射”是當代習射的主流技術(shù)。
注釋:
①《周禮·地官·保氏》.
②《史記·孔子世家》.
③《史記·太史公自序》.
④《三字經(jīng)》.
⑤《史記·封禪書》.
⑥《周禮注疏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⑦《新序·雜事二》.
⑧《夢溪筆談·器用》.
⑨《玄覽賦》.
⑩《詩經(jīng)·國風·齊風猗嗟》.
《小雅·甫田之什賓之初筵》.
《儀禮·鄉(xiāng)射禮》.
《詩經(jīng)·大雅·生民之什行葦》.
《詩經(jīng)·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
《國故論衡·原儒》.
參考文獻:
[1]詩經(jīng)[M].
[2]論語[M].
[3]周禮[M].
[4]孔子.儀禮[M].
[5]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M].
[6]戴圣.禮記[M].
[7]呂不韋.呂氏春秋[M].
[8]劉向.新序·雜事二[M].
[9]班固.漢書·儒林傳序[M].
[10]鄭玄,賈公彥.周禮注疏(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M].
[11]蕭繹.玄覽賦[M].
[12]沈括.夢溪筆談[M].
[13]章炳麟.國故論衡·原儒[M].
[14]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8-154.
[15]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
[16]劉秉果.“孔子以六藝教”考辯[J].體育文史,1985(4):10-12.
[17]李洪巖.也論孔子以“六藝”教——與劉秉果先生商榷[J].體育文史,1986(3):22-23.
現(xiàn)代關(guān)于“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的文言解釋均出自賈公彥的《周禮注疏》。“云白矢者,矢在侯而貫侯過,見其鏃白。云參連者,前放一矢,后三矢連續(xù)而去也。云剡注者,謂羽頭高鏃低而去,剡剡然。云襄尺者,臣與君射,不與君并立,襄君一尺而退。云井儀者,四矢貫侯,如井之容儀也”⑥。這組注疏經(jīng)對后世影響廣泛,但是有很多疑點,當代學者應當慎重引用。
先秦射藝中,弓箭射術(shù)是當時核心內(nèi)容之一,據(jù)推斷“強弓勁射”是當代習射的主流技術(shù)。
注釋:
①《周禮·地官·保氏》.
②《史記·孔子世家》.
③《史記·太史公自序》.
④《三字經(jīng)》.
⑤《史記·封禪書》.
⑥《周禮注疏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⑦《新序·雜事二》.
⑧《夢溪筆談·器用》.
⑨《玄覽賦》.
⑩《詩經(jīng)·國風·齊風猗嗟》.
《小雅·甫田之什賓之初筵》.
《儀禮·鄉(xiāng)射禮》.
《詩經(jīng)·大雅·生民之什行葦》.
《詩經(jīng)·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吉日》.
《國故論衡·原儒》.
參考文獻:
[1]詩經(jīng)[M].
[2]論語[M].
[3]周禮[M].
[4]孔子.儀禮[M].
[5]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M].
[6]戴圣.禮記[M].
[7]呂不韋.呂氏春秋[M].
[8]劉向.新序·雜事二[M].
[9]班固.漢書·儒林傳序[M].
[10]鄭玄,賈公彥.周禮注疏(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M].
[11]蕭繹.玄覽賦[M].
[12]沈括.夢溪筆談[M].
[13]章炳麟.國故論衡·原儒[M].
[14]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8-154.
[15]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
[16]劉秉果.“孔子以六藝教”考辯[J].體育文史,1985(4):10-12.
[17]李洪巖.也論孔子以“六藝”教——與劉秉果先生商榷[J].體育文史,1986(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