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馥,劉倩榕,李曉燦
摘要:在我國全面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實踐教學已成為高師院校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有助于師范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運用到教育和教學的實踐中,并且能推進其從“學生”向一名具有專業(yè)的教育技能、現(xiàn)代的教學技術、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的“教師”轉變。本文主要分析我國及其他發(fā)達國家高師院校的實踐教學現(xiàn)狀,提出我國本科生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地方高師院校;本科生;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9-0216-02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钡胤礁叩葞煼对盒W鳛榕囵B(yǎng)教師的主要搖籃,擔負著重要的責任?,F(xiàn)今,教育實踐教學已成為體現(xiàn)高師院校與基礎教育是否能成功接軌的重要的平臺。實踐教學主要是指師范生在專業(yè)教師的指導下以具體的實際操作為主,獲得感性知識及基本的教育教學技能,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組合。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師范生實習前3年的師范教育在確立和鞏固學生專業(yè)思想方面幾乎沒有成效,而一個多月的實踐教學卻有很大的效力。國外一些發(fā)達國家加強了對實踐教學的改革,例如美國的學生要應聘教師崗位必須獲得學士學位,經(jīng)過一至兩年的教育教學專業(yè)理論與實踐課程,并且通過實踐訓練且取得教師資格證書后才可以。由此可見,為了使師范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較快適應教學,必須重視高師院校師范生的實踐教學。
一、國內外地方高師院校實踐教學的現(xiàn)狀
模擬訓練、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是高師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師范生實踐教學能力的關鍵。
1.國內地方高師院校實踐教學的模式及分析。在我國實踐教學模式主要采用的是理論—應用型。模擬教學在10周左右,采用微格教學的模式,由高師專業(yè)導師指導,通過導師評定、小組成員評定及自我評價判定成績;教育見習在2周左右,內容為觀摩中小學實際課堂,由高校專業(yè)導師帶隊指導,自我評價和高師評價共同評定學生見習情況;教師實習在6周左右,進行課堂實踐教學,采用雙導師制,最后由實習學校主管領導和指導教師共同評定實習生的實習情況。我國地方高師院校的實踐基地的建設還不夠完善,實習時間較短,實習內容單一,評價體系的建設不夠規(guī)范統(tǒng)一。我國的地方高師院校的實踐教學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
2.國外高師院校實踐教學的模式及分析。本文主要分析國外實踐教學中教育實習的現(xiàn)狀。美國的教育實習采用交互—自省型教育實習模式,時間在15周以上,最長一年;實習過程中要熟練掌握各種教學技巧與技能、中小學實際教學情況與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能獨立制訂教學計劃,開展教學和評定工作;評價體系包括實習生對所教學生的評價、實習校指導教師對實習生工作的評價、大學指導教師對實習生工作的評價以及實習生自我評價。英國采用以中小學為基地,重負荷教學訓練教育實習模式進行為期不少于20周的教育實習,實習生在實習中要學會與中小學生交往、相處,了解中小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到學校進行“重負荷的教學訓練”使學生在實踐中的進步,學生對所教學科和實習學校做兩篇個案研究的論文作為實習結束后的評價標準。德國采用兩段式教育實習模式,第一段約12周,為定向的教育實踐和假期進行的教育教學實踐,了解學校的實際情況;第二段18~24個月,包括聽課、指導下的試講、獨立完成的試教和心理與教學的探討,實習結束后督學根據(jù)檢查實習的情況寫出書面的鑒定,實習生還需參加國家級的書面考試。日本采用分批集中教育實習模式,進行6~7次,約14周的實習,主要任務是觀察和分析學校的教育活動,找到參與實踐的途徑,參與教育活動中,做教師助手,加深對教學實踐的認識,獨立地組織教學活動,擔負教師的責任觀察評價;實習結束后小組內或與指導教師互評,實習生自我評價并開設檢討會作為評價體系。國外實踐教學的基地較穩(wěn)定,時間長,實習任務和目標比較明確、具體,實踐教學的內容也相對比較豐富,管理比較規(guī)范,有科學的評價體系,發(fā)展得比較完善。
二、我國地方高師院校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忽視校內實習環(huán)節(jié),教學技能訓練力度較弱。校內實習的次數(shù)和指導力度不強,以至致于師范生在教育實習中只能以講授為主,沒有及時的反饋訓練,對于教學技巧只能靠摸索,教學內容把握不準。教師技能如板書、教學語言、教學設計的訓練環(huán)節(jié)不受重視。
2.實踐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我國實踐教學中的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時間的安排主要在第六、七學期,教育見習在2周左右,教育實習在6周左右,這樣的時間安排比較短且較集中,這樣就導致一些教學任務難以保質保量地完成。
3.教育實習內容單一。實習內容單一,有些院校甚至只有備課和少課時的試講,而班主任工作更是沒有機會深入了解,也沒有家訪以及教研室組織工作等等內容。
4.地方高師院校實踐教學基地較少。地方高師院校沒有教育部直屬高師院校具有良好的實習地資源,在實習地建設上有很多的困難。由于實習學生人數(shù)較多,難以建立穩(wěn)定的、集中的實習基地,但是采用分散的實習基地又不利于管理和指導。
5.高師院校實踐教學的指導力度不夠。高師院校中大多數(shù)指導教師并不是專職的實踐教學指導教師,不能全身心進行對師范生實踐的指導;對于分散實習的學校來講,在指導多個學生時更加無法做到有效的指導。
三、在基礎教育改革背景下,針對實踐教學存在問題提出的解決對策
1.加強校內模擬教學的力度。模擬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微格教學,微格教學是眾多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要加大教師及學生對微格教學的重視程度,加大指導和反思評價力度。
2.采用頂崗實習模式。頂崗實習屬于一種特殊的教育實習形式,指師范生要到實際學校中去,頂替中學教師的崗位,完成一個中學教師的所有教育教研活動;頂崗實習有利于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推進,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3.建設穩(wěn)定的實踐基地,加強與實習基地的溝通聯(lián)系。地方高師院校要加大經(jīng)費的投入,采用U-G-S(師范大學-地方政府-中小學合作)聯(lián)盟的模式,與地方政府和中學建立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嚴格選擇師范生的實習基地,與教學實踐基地保持良好的溝通聯(lián)系,同基地學校共同完成有效的實踐教學訓練。
4.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創(chuàng)新高師培養(yǎng)模式。在新課標頒布的教育背景下,高師院校加大了本科生的教學改革力度,建立全新的師范生培養(yǎng)模式。例如吉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創(chuàng)建的高師院校生物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建立了卓越教師班,在2013年新學期初嚴格選出30位本科生作為我校、我院首屆“卓越教師班”的學生,這種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立適應了基礎教學改革需要,提升了教學改革的力度,并且在教育理念、課程目標、實驗教學體系、教師教育體系及實踐教學基地多個方面提出了創(chuàng)新型的改革。
21世紀世界各國都意識到人才的競爭是處在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地位。人才的培養(yǎng)離不開教師的教育,實踐教學在教學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在這一方面還處在發(fā)展階段,還有許多不足、不完善的環(huán)節(jié),要通過借鑒、學習、反饋和反思,找到適合我國教師教育發(fā)展的完善的實踐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張曉紅,張虎芳.高師院校教育實踐教學研究[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2):115-117.
[2]李丹妍,高等師范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想[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6):79-81.
[3]朱永新,楊樹兵.教育實習指導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1,(3).
[4]胡惠閔,汪明帥.美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校與教育實習改革的經(jīng)驗與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1,(7):49-53.
[5]李尚生.近十年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實踐教學研究之評述[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23(3):12-15.
[6]張迎春.高師院校教育實習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26(8):16-17.
[7]高月春.國外教師教育實習的趨同性及對我國的啟示[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7,(4):31-33.
[8]沈超.高校師范生教育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調查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25(6):8-11.
[9]朱元春.高師實踐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探索[J].教師教育研究,2006,18(5):49-52.
[10]李孔文.微格教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仿真[J].當代教育文化,2013,(53):74-77.
[11]梁海波.廣西高師院校開展頂崗支教實習的思考[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2).
[12]董玉琦,劉益春,高夯.“U-G-S”:教師教育新模式的設計與實施[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170-174.
[13]周衛(wèi)東.新建應用型本科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究[J].教育探究,2013,(3):12-15.
基金項目:吉林省基礎教育研究課題(JLSJYZ2012Z064);吉林師范大學高等教育教學研究課題(Jsgjy11A11)。
作者簡介:周曉馥(1964-),女,吉林四平人,現(xiàn)為吉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物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