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群
如何激發(fā)語文課堂活力,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我校語文組同仁在開展課題研究、課堂教學實踐、語文活動探討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嘗試。筆者,想就文本教材的解讀或“新”讀方面,以文言閱讀課文《與高司諫書》為例,做些探討,旨在拋磚引玉。
《與高司諫書》是語文出版社第四冊第四單元選編的一篇文章。歐陽修的《與高司諫書》通過層層鋪排對比,直接戳穿高司諫虛偽、諂媚的面皮,言辭激烈而理據(jù)充足,是書信體議論文的典范作品;充分顯現(xiàn)了歐陽修疾惡如仇、無私無畏、不避險惡、仗義執(zhí)言的性情,盡管他這樣做的最終目的是維護帝王的統(tǒng)治,但他所體現(xiàn)出的古代正直知識分子的優(yōu)秀品質(zhì),對于今天的我們很有借鑒意義。
根據(jù)語文出版社《語文教師用書(第四冊)》中《與高司諫書》的課文說明,可知“……于是范仲淹被貶饒州。歐陽修等一班人為之不平,而諫官高若訥不但不救,反而在余靖家詆毀范仲淹,歐陽修怒不可遏,寫此書信對高若訥的趨炎附勢嚴加斥責?!闭沾朔治觯P者覺得,歐陽修先生應該給這封信取一個有“檄文”字眼的題目。何況,在這封信的倒數(shù)第二段,作者表達了“今某區(qū)區(qū)猶望足下之能一言者”的目的,即誠懇地希望高司諫能為范仲淹說句公道話。但遺憾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卻沒能達到寫信的目的,反而促使高司諫將這封私人書信上交朝廷,歐陽修因此被貶為夷陵令。
筆者設想,當初歐陽修公寫這封信時能理性些,將信的內(nèi)容進行重新重組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應該說,在奸臣當?shù)馈⒅嘎篂轳R的時代,無論是諫臣或者其他官員可能會出現(xiàn)三類人:一類如海瑞者,即使是死諫也寧折不屈、勇往直前,而名留千古;一類則保持“中立”,保持沉默,不敢說真話,或是說幾句應景的奉承話,這類人可能最多;還有一類如高司諫之流,落井下石,助紂為虐,為虎作倀。其中,第三類人當然要批評,而且要狠批。
但就原文中歐陽修批評高司諫的內(nèi)容來看,筆者認為有些批評需理性看待,無需對別人提過高要求。歐陽修在批評高司諫文才方面“獨無卓卓可道說者”,任職方面“俯仰默默,無異眾人”、“大抵罪在默默爾”、“足下在其位而不言”等方面都提出了太高要求。歐陽修要批評的是高司諫的人品,而不是文品;何況,文章寫得好就可以了,如果要像歐陽修一樣“卓卓可道說者”,這要求是不是就高了。如果高司諫選擇做第二類人,當然不值得提倡,但也不能成為我們批評別人的理由。退一步說,歐陽修批評的只是諫官,我不知道當時他是否有膽量批評反誣范仲淹的宰相呂夷簡,還有不辨是非的仁宗皇帝?我們能理解歐陽修著急的心情,我們也能想像他寫這封信時酣暢淋漓的情形,但寫信的用意也有懇請高司諫為好朋友范仲淹說句好話,可這封信給人的感覺是感性超過了理性,批評、揭露甚至是抨擊超過了求人辦事。如果重新重組這篇課文會不會收到奇效呢?
筆者認為這封信可用原文內(nèi)容,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重組:
一是表揚高司諫的為人,表明高司諫是一個值得托付重任的人。“某年十七時,家隨州,見天圣二年進士及第榜,始識足下姓名?!逼渲小笆肌备摹氨恪保砻髌洳湃A出眾,歐陽修仰慕已久;“自足下為諫官來,始得相識。侃然正色,論前世事,歷歷可聽,褒貶是非,無一謬說。”說明高司諫對問題很有看法,有見地;“而師魯說足下:‘正直有學問,君子人也?!睆呐笥芽谥凶C實高司諫是值得托付的君子。
二是稱贊范仲淹的為人,說明高司諫值得為他說說情?!跋N钠缴鷦傉?、好學、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薄白匀哪陙恚瑥拇罄硭仑┲燎靶袉T外郎,作待制,日日備顧問,今班行中無與比者?!?/p>
三要點明當今皇帝對諫臣的態(tài)度,要讓高司諫覺得他的諫言可能會觸犯權臣,但有皇帝支持,贏面應該會大些。“伏以今皇帝即位已來,進用諫臣,容納言論,如曹修古、劉越雖歿,猶被褒稱。今希文與孔道輔皆自諫諍擢用。足下幸生此時,遇納諫之圣主如此”就應該可以進言。
四是點明歐陽修自己不能言的原因,只能依靠諫臣進言。因為當前形勢比較嚴峻,“昨日安道貶官,師魯待罪”不是諫官者越職言事,結(jié)果受到了處分;而且“前日又聞御史臺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職言事,是可言者惟諫臣爾。”說明能為范仲淹說句公道話的,有且僅有諫官高司諫了。
五是結(jié)合歷史史實,點明高司諫進言對范仲淹以及對自身的價值和意義。一方面能為受冤者雪恥,“望之與章果不賢邪?”讓天下人知道他們實為賢者,因為當世人及后代人都是明眼人,大家都會贊賞高司諫的義舉;另一方面,也能讓高司諫自己千古留名,“如曹修古、劉越雖歿,猶被褒稱?!?/p>
筆者認為,如果高司諫看了這封信真能幡然醒悟、仗義執(zhí)言,這也符合歐陽修寫信的目的;如果高司諫有苦衷,寫一封類似于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也一定能傳為佳話;如果高司諫執(zhí)迷不悟,歐陽修再寫封類似《與山巨源絕交書》或“檄文”這樣的文章,對高司諫進行痛快淋漓地開罵,也為時未晚。
總之,《與高司諫書》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有良知、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的錚錚鐵骨,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焦灼、矛盾的作者。如果我們當時處在他那樣的情境下,也許我們也不會高明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