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思睿
【摘要】《陳情表》是李密給晉武帝的一道奏章,在危急情況下,他寫了這篇名傳千古的《陳情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化解了晉武帝的懷疑,達到了說服目的,堪稱說服藝術的典范,本文主要分析《陳情表》的說服藝術。
【關鍵詞】《陳情表》;說服藝術;分析
《陳情表》是李密給晉武帝的一道奏章,當時,晉武帝為了籠絡人心,對下實施了懷柔政策,多次招收蜀漢舊臣來洛陽任職,李密曾經收到四次詔書,但他都以祖母年事已高為由拒絕任職,但是未得到晉武帝的允許,在危急情況下,他寫了這篇名傳千古的《陳情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化解了晉武帝的懷疑,達到了說服目的,下面就對《陳情表》中的說服藝術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表達不幸,獲取同情
在《陳情表》之中,李密并非在一開始就急著給自己辯解,而是用憂傷的筆法描繪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引起晉武帝的同情之心,這也是《陳情表》中的最大特色。要想真正的打動人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撥動對方的情感心弦,讓對方可以認同自己。李密就深刻的利用了這一思想,他沒有表達其他的問題,而是表達自己人生的不幸,希望可以用孝心與哀傷來喚起晉武帝的共鳴。在《陳情表》中,李密敘述了自己的不幸身世,幼時就喪父,母親改嫁,由祖母撫養(yǎng)長大,自己體弱多病,福分淺薄、內外無親,而自己的祖母年齡越來越大,常常臥病不起,這就很好的喚起了晉武帝的同情心。
從深層次進行分析就可以得出,李密的安排有著深刻的用意,在前文中表達出了自己對祖母的深刻情感,表達了自己孤苦無依的現(xiàn)狀,這就委婉的說明,若自己原形,祖母就無人照料,從一個層面表達出了自己的無奈,并非不愿奉召,而是形勢所迫。
開篇的字數雖然不多,但是卻情真意切,將說理、敘事以及抒情思想有機結合起來,有效提升了文章的說服力,為后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表達疑問,解決疑難
要想說服多疑殘暴的晉武帝,僅僅依靠他的惻隱之心是不夠的,必須要提供充足的理由才能夠平息他的怒火,基于這一因素,他針對晉武帝可能出現(xiàn)的懷疑進行了一一的解釋。
對于晉武帝懷疑自己是由于對蜀漢的忠誠拒絕奉召,李密將西晉稱之為圣朝,將蜀漢稱之為偽朝,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蜀漢,這就有效的明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他坦然承認了自己做官的目的,這就有效的消除晉武帝在這一方面的疑慮。
對于晉武帝懷疑自己蔑視朝廷,他用謙虛的語言貶低自己,強調自己不過是一個亡國賤俘,他的地位低下,性命都無法自保,怎么敢蔑視朝廷呢。此外,他還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忠君愛國的角色,表達自己的結草之心。
對于自己的蜀漢做官的情況,李密提出,在為蜀漢做官時,自己的祖母還能夠自理,自己也愿意追求功名,因此才出任為官。而今時不同往日,祖母的病情越來越重,自己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其中的“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更是讓晉武帝疑盡釋。
三、制定方案,表達想法
《陳情表》中的主要理由就是“孝道”,李密充分利用了晉武帝“以孝治天下”的觀念,在中國社會之中,“孝道”一直都是一個根本,李密在祖母病危時毅然拒絕奉召,孝順祖母正是對“孝道”這一思想觀念的詮釋。如果李密僅僅表達自己的目的與愿望,沒有與“以孝治天下”這一觀念進行密切的結合,那么是必然難以達到說服效果的。李密這一招可以說是扼住了晉武帝的咽喉,如果晉武帝不答應他,那么所謂的“以孝治天下”就是蒙蔽世人,晉武帝再殘暴,也不會拒絕他的要求。通過這樣的陳述,還有效解決了忠孝兩難全的矛盾,晉武帝如果答應李密,不僅可以換取一個忠孝的臣子,也能夠向世人彰顯自己的治國思想??梢哉f,李密很好的找到了解決這一問題方案,那么說服就變得容易接受。
四、巧用語言,表達情意
說服實質上就是一種語言的力量,說服者的觀念與思想則由說服者的語言水平來決定,《陳情表》之所以可以起到這種說服成效,與李密高超的語言功底是密切相關的,準確、得體的語言可以達到良好的說服效果,《陳情表》不僅深刻的說服了晉武帝,更成為傳頌千古的經典篇章。
在文章中,李密應用了大量的修辭方法,如對偶、排比等等,這就有效深化了作者對于自身情感的表達,讓晉武帝理解了自己孤苦無依的情感,而“生當損首,死當結草”就有效表達了自己對于晉武帝的忠心,有效的打消了晉武帝對于自己的疑慮,同時,這些修辭方法的應用還有效提升了語言的節(jié)奏感,讓文、理、情得到了有機統(tǒng)一。
總而言之,《陳情表》是一篇千古佳作,其良好的說服力源自于作者對于情感原則與說服藝術的雙重把握,這是值得后世進行學習與借鑒的。
參考文獻:
[1]商桂平.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陳情表》一文的說服藝術[J].語文教學通訊. 2003(33)
[2]程永超.“情真”亦須“陳情術”——從說辯心理角度解讀《陳情表》[J].語文教學通訊. 2007(03)
[3]張增杰.至性之言,悲惻動人——淺談李密《陳情表》的抒情藝術[J].閱讀與鑒賞(教研版). 200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