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已然成為了當下高考作文的定式,面對含蓄多元的材料,學生該如何透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本質,又該如何在立意上求新求深呢?著名作家丁玲曾講過:一定要看見旁人見到的東西,還要看到旁人看不見的東西。也就是說在審題時應該多一雙慧眼——理性、思辨,立意深了,自然也會令讀者耳目一新了,為此才能達到“筆落驚風雨,文成泣鬼神”的效果。筆者就三個方面來談一談細心審題,深化立意的問題。
一.進一步追本溯源
從邏輯的角度來看,得出結論的思路往往會是“因為……所以……”類,那我們在審題立意時,不妨多問幾個“為什么”。譬如曾經轟動全國的佛山小悅悅事件,7分鐘內,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而去,這不禁令人頓感國人情感的冷漠。因為冷漠,所以無視。如果在思考過程中再做一番深化探究,沿著“冷漠”溯源而上——國人為什么會如此之冷漠?五千年文明承傳下來的人文關懷為何在一條生命面前喪失殆盡?立意豈不就更深一層了么?這種順瓜摸藤的方法使得立論的鎖鏈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向縱深處延展,直指問題的本質。2013年江蘇省語文高考作文給出一則探險家驚擾了山洞里蝴蝶的材料,從材料最后一句話“小小的蠟燭竟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不難得出一個結論——不經意的一個行為往往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如果學生在審題時能夠做一番“窮追猛打”——為什么會產生這些破壞性很強的“不經意”行為?這樣的作文不就更有了意蘊么?很多時候探究得深并非一個閱讀者思想有多么厚重,關鍵是有無問一聲“為什么”的習慣。
二.故事結局的假想
再探討一個審題立意常用的邏輯推理方法——假設。把“如果……就……”類型的思考方式應用得體的話,會于紛繁復雜的材料文字背后收獲一片洞天。以2013年廣東語文高考作文材料為例:文中提到三個生活難以為繼的家庭針對一位白手起家的富翁提供捐助的不同態(tài)度。一家認為是一種施舍而拒絕了,就此做一個假設,如果他們拒絕了富人的好意,殘酷的生存壓力就會來臨,生命和尊嚴哪一個更重要呢?何況富翁提供的也不是“嗟來之食”!當思考到這里時,考生作文的主旨就顯得有厚度了。假設性推理是人類思考問題的一個普通思路,之所以在對材料分析時少用甚至根本就不用“如果”,就是我們習慣了隨著材料文字表面意順勢而行,找到一個論點后就戛然而止,不能對寓意豐富的材料做多元分析。2013年高考語文全國卷(廣西)提到一個年輕人拾到尚先生的手機本無意歸還,后來深受手機中捐款短信的感動而歸還給失主。審題時可稍作假設——如果下一次年輕人再拾到手機會怎么做?如果下次手機中沒有了令他感動的短信他還會還么?一個略有曲折的故事,我們稍作假設,多問一個“會怎樣”,便有了不同尋常的意味!如果多問一個為什么是“探”,那么多做一次假設就是“討”,少了一分討論,就會多一層迷霧,多一分討論,就多一條思路,多一分新鮮與厚重。
我們經常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來表述撥云見日后的驚喜,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迷失在迷亂的山水之中而無法自拔,總是在原點踏步不前。打開立意之門鎖的鑰匙就在自己手中,當你向左擰的時候打不開,應該嘗試著向右轉動,有時從窗子也可以進入房中。
三.邏輯關系的恰當運用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思想形成了人的偉大(帕斯卡爾語),可惜就是因為一個極其簡單的邏輯思辨錯誤導致我們的立意永遠無法深邃。有學生經常用“只要……就……”來替代“只有……才……”,尤其是勇敢、努力、嘗試、奮斗等褒義語跟成功一詞進行邏輯搭配過程中,一不小心,那些貌似完美無缺的觀點未經落地就已經先天不足了。還有學生習慣于厚此非彼,把本不矛盾的兩者有意無意地對立起來,比如“道德和法律哪個重要”,很多人毫不猶豫地做出結論——道德(或法律)比法律(道德)重要,此時只要變換一下邏輯就會得到一個更加成熟深刻的立意——道德(或法律)重要,法律(道德)更重要。簡單的事例告訴我們,在對材料進行分析時,要牢牢把握住文字、語段、事件之間的關系,盡可能不武斷而又絕對地下結論。還以2013年廣東卷為例,有學生從富翁的捐贈入手,并著眼于白手起家四個字,得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觀點。這誠然是一個很高明的立意了,但是只需巧換一處,將“不如”二字換做“更要”,則更能彰顯立意的深遠。因為此立意不僅贊美了富翁救人于燃眉的善舉,更能表達出人們對無私大愛的呼喚。
欒華軍,教師,現(xiàn)居江蘇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