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周明
【情境一】這是一節(jié)自習課,學生們都在座位上專心地閱讀、寫字,王老師站在講桌前批改他們的作業(yè)。當改到海明的作業(yè)時,王老師不禁皺起了眉頭:字又寬又大,格子填得滿滿的。于是,王老師打趣道:“海明啊,你的字該減肥了?!备牡浇瓭淖鳂I(yè)時,看到他的作業(yè)本被涂改得亂七八糟,難看極了。于是,王老師又隨口說道:“江濤,給你的作業(yè)本美美容吧!”課后,幾個調(diào)皮的學生把王老師圍住了,“王老師,你說話真好玩,如果你總能這樣批評就好了”。
【情境二】上課鈴響了,同學們靜靜地等待著老師的到來,唯獨“小霸王”洪還在大聲說著昨天的電視劇情,還時不時地高喊幾句經(jīng)典臺詞。我站在門外側耳傾聽著,正見他興起,我臉上帶著怒火沖進了教室,很多學生看到我的臉,都害怕地低下了頭。我不禁心頭一震,立馬變臉道:“洪,你這番‘高談闊論真有‘大將之風?。∫悄隳芟窨措娨曇粯訉Υ龑W習,那一定是‘將帥之才吶!”頓時,教室里充滿了笑聲,而洪卻低下了頭。
兩個情境中教師不經(jīng)意的批評反而讓學生“心悅誠服”了,看來批評并不是觸碰不得的“高壓線”,而是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簡單粗放的批評方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現(xiàn)時學生的心理成長模式,只有老師充分發(fā)揮教育智慧,將批評“小題大做”,才能讓批評走上教育的良性軌道。
一、 批評要“先抑后揚”
從心理學角度看,肯定和表揚是每個人最喜歡的心理需求,對肯定他的人更容易信服。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批評的時候,先貶后褒效果更佳,在情境二中老師對“小霸王”的批評就是用了“否定—肯定”的模式,對學生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比單純的批評學生更容易讓人接受,更符合學生期望的發(fā)展曲線。尤其對于那些具有逆反心理的學生,說教的方式效果甚微,而采用“獎勵遞減”的方法既可以避免學生逆反心理的產(chǎn)生,又可以在“放松”的氣氛中解決問題。
二、批評要“避重就輕”
面對學生的不良表現(xiàn),很多老師總是喜歡由表及里為學生分析其不良行為的成因,甚至深入學生的內(nèi)在品質(zhì),包括自尊、情感、理想等因素,從而傷及其內(nèi)心,承受能力差的學生便會產(chǎn)生過激行為。比如學生作業(yè)字寫得差,教師便認為其學習態(tài)度差、不努力、敷衍了事,進而分析到其思想上不求上進,觸及到了學生幾項內(nèi)在品質(zhì),把學生定義成了“學習罪犯”。雖然“大道理”式的深入能讓學生認識到錯誤,但同時也容易傷害學生的心理品質(zhì)。所以在批評時要避重就輕,就事說事,不要深究批評的素材。
三、批評要“旁敲側擊”
說話圓滑的人總是非常討人喜歡,教師運用批評時不要直擊要害,特別注意不要在全班學生面前讓學生“下不了臺,丟了面子”,這會加劇其逆反心理的暴發(fā)。因此,教師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旁敲側擊,不要直面沖突。
四、批評要“因勢利導”
很多老師在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不良習慣時總是用“堵”的方式來阻止其行為的發(fā)生;在批評時“不準”“禁止”這樣的命令性詞語經(jīng)常出現(xiàn),學生在“高壓政策”下必定充滿了怨氣。所以與其“強壓”,不如用疏導的方式來批評更為有效,要讓錯誤暴露出來,利用班隊課等形式讓學生互相剖析錯誤的根源。教師也要抓住生成的教育機會“見縫插針”,及時進行批評教育。比如一位老師正在教學“專心”這個詞語時,有位同學卻在盡情地擺弄自己新買的鉛筆盒,于是老師輕輕走過去,拿起他的鉛筆盒,對大家說,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就應該專心聽講,不能因為有了新鮮好玩的玩具而耽誤了學習。這種批評,既讓學生明白了專心的必要,又對那孩子進行了批評,犯錯的學生也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欣然接受了老師的批評。
總之,批評有法,但無定法,只要老師在教育批評的時候注意方式方法,把批評作為一門“工作藝術”,而不是情緒的“發(fā)泄”,就一定能使學生喜歡上老師的批評。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