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立體構成》課程是國內各大藝術院校的基礎課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但是在當前的《立體構成》的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文章在分析了獨立學院學生以及《立體構成》課程特點的基礎上,提出適合獨立學院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方式,以滿足獨立學院《立體構成》課程教學的需要。
關鍵詞:獨立學院;立體構成;教學方式
《立體構成》是一門研究空間立體造型的課程,它是進行立體設計的專業(yè)基礎,是設計及繪畫專業(yè)的基礎課,目的是通過理論為基礎的原理指導學生日后的實際操作。《立體構成》這門課的教學,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立體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截止到目前,藝術設計專業(yè)的基礎課依然沿用包豪斯教學理論體系,導致了教學方式的單一。而現(xiàn)在,隨著設計類教學的快速發(fā)展,《立體構成》這門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是必然要改革的。就獨立學院所培養(yǎng)的學生能力而言,應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重點上。理論知識和知識目標掌握夠用的基礎上,要接受先進的科研成果以及先進的知識信息,使其融入教學過程中。這樣可以體現(xiàn)如今知識更新速度快并且實用性強的教學特點。使教學目標能夠達到,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與先進教學手段相結合的教學理念。
1 《立體構成》教學現(xiàn)狀分析
獨立學院設計專業(yè)的學生,就學生自身情況而言,入學專業(yè)水平參差不齊。專業(yè)基本功相對比較薄弱,素描、色彩等基礎造型能力相對欠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構成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很難避免的讓學生感到難以理解和把握這門課教學目標,加上傳統(tǒng)的綜合材料的教學,會讓學生更加聯(lián)系不到生活與設計。在材料的選擇和作品的制作中,一般要花費較大精力,使學生容易忽略形式因素和審美因素方面的滲透,與實際運用相脫離。這和獨立學院教學中要求的高素質實用性能力強的教育思路相脫離,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了阻礙作用,出現(xiàn)了一定的弊端。
2 教學方式的改革
任何教育教學的思想,都應找到適當?shù)牟僮鞣绞讲拍茉忈屍渚?,因此說到教學的問題,避免不了的要談到“教學方式”。在當今這個素質教育快速發(fā)展的階段,如果課堂教育不能夠落實,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者的教育觀念還比較滯后,所以我們要看到,教育思想的轉變才能帶動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學方式的變革必然會促進教學思想的轉變。所以我們不能等教育思想都有了徹頭徹底的轉變之后,再去改革教學方式。我們其實是應該一邊轉變思想,一邊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在我的課堂中,通過不斷探索,得出以下幾種教學思路可以推敲,希望能在不斷的實際考察和推敲中引起教學方式的轉變。
(1)自學式。在教學過程中,自學是最重要的,我們現(xiàn)在的教學方式的主流還是老師說學生聽的階段,那么當教學方式轉變?yōu)閷W生自助學習,老師輔助學生的時候,那么我們可以說素質教育已經(jīng)走進設計課堂了。自學式學習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讓學生自己看課本,并非類似于之“預習”這里所說的自學式是教師給出一定的教學目標,把教學內容分解成單一的個別任務,安排給學生去自行完成。教學除了在安排任務之外,還要給學生提供資料,信息、來源等,還要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在整個自學過程中隨時給予指點和輔導。
(2)課題式。課題式是目前來說比較新穎的一種教學方式,目前使用的人還是少數(shù),但是它是極容易激發(fā)學生潛力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方式也可以叫做“探究式學習”或者是“研究學習”。具體實施的方式是一般情況下,教師確定一個課程中的實際問題,組織學生設計解決此問題,從收集資料、進行研究、到得出結論,解決此問題。簡而言之,就是把培養(yǎng)研究生的思路用于基礎教育當中,或者說把每一個學生當作設計師來培養(yǎng),讓學生在學習中能準確地體驗作為研究者、發(fā)現(xiàn)者和設計者的感覺。
(3)討論式。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多數(shù)提倡討論式教學。我們在日常課堂中經(jīng)常運用這一模式。就是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發(fā)言,氣氛比較活躍。比起傳統(tǒng)形式上老師只傳授,學生只受教的情形來說已經(jīng)是很大的一種進步。但是類似這樣的討論也只是換湯不換藥。因為這種討論的目的是學生把老師要說的話說出來,并不是學生各抒己見。就整體思路來看,依然屬于灌輸式的。這種討論形式只能是作為點綴課程,活躍課堂氣氛的一種形式。并不是出于學生者本身的需要。學生為了回答問題而進行的討論,并不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真實疑問而討論,這樣的討論缺乏探究精神。整個過程中老師所擔任的角色不是和學生共同學習,老師是評判學生討論對錯的一種標準,老師布置的討論問題只是一個設問。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是有目的的適用討論式。盡量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自己提出討論并完成教學進度。把討論中的花樣去掉,讓學生真正的通過討論學到真正的知識、達到學習目的。
(4)因材施教。這里所說的因材施教其實就是根據(jù)學生自身的特點,為其量身打造獨特的教學方案。這個方式實施起來就需要老師平時做大量的前期調查,對學生的理論知識的摸底調查,之后再結合學生自身的個性,制定綜合的發(fā)展策略。這個教學方法看似簡單,其中間蘊含了教師的責任心和事業(yè)心。把以前單純對書本,對教材的關注的焦點轉移到以學生為主體上來,獨立學院所培養(yǎng)的正是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人才,所以這一點顯得更為重要。因此,我在《立體構成》這門課中的課程講述中特別注意了加強對學生的基礎的培養(yǎng),用學生熟悉的素描、色彩等基礎造型能力與課程中的構成理論相結合,目的是訓練學生基本功的能力,尤其是在教學前,必須加強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再在課程中加入設計的因素,才能使學生更容易接受,使學生能夠融會貫通,增加知識間的相互聯(lián)系。
如今的設計課程逐漸由傳統(tǒng)的手工制作轉化為利用電腦進行設計,三大構成課程的技法教學也是從手工制作轉入到電腦教學設計當中,抓住如今學生對于電腦設計的偏愛,我采取了以下的措施。例如,空間混合用傳統(tǒng)技法進行手工制作。這樣在提高教學效率和理解傳統(tǒng)技法的同時,又增強了學生的求知興趣,比起以往的單純的課程教學相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作業(yè)完成了以后,學生可以通過網(wǎng)絡、光盤或者直接打印出來交給老師,這樣《立體構成》課程作業(yè)也就省去了搬運和保存的麻煩,同時教學也能快速及時地掌握不同層次的學生所掌握知識的程度。另一方面老師也能迅速的反饋給學生意見或建議,大大提高了上課和交流的效率,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自我評價,更有利于教學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個性。為將來的發(fā)展做好了新的鋪墊。
總之,通過在課程教學中的摸索使我在教學中感到,教育思想的轉變必然帶來教學方式的變革,而教學方式的變化也可以促進教學思想的轉變。只有傳承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精華,吸取先進的教學經(jīng)驗,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 張丹丹.淺談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2011(11):12617.
[2] 江波,韋自力.立體構成基礎教程[M].廣西美術出版社,2009.
[3] 許超,黃丹.立體構成[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董夢迪(1989—),女,山東菏澤人,工學碩士,現(xiàn)就職于天津師范大學津沽學院藝術設計系專職專任教師,助教,研究方向:展示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