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雁 胡東山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121-02
小學教育工作如同培植苗木,它關系到兒童終身的事業(yè)和幸福,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小學教師宛如教育園圃的園丁,用辛勤的雙手和汗水,扶助幼苗茁壯成長。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寄托在孩子們身上,也寄托在小學教師身上。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新的教育理念及其更高的教育要求把小學教師推上了新的歷史舞臺。當今的小學教師已不再是過去單純的“教書匠”,而是擔當著為社會培養(yǎng)和塑造一批批具有健全人格的創(chuàng)新人才的多重社會角色。
一、學習的啟蒙者、促進者
小學是正規(guī)學校教育的開端。在啟蒙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成為兒童學習的促進者與指導者。教師要根據不同兒童發(fā)展的特點和要求,科學設計教學指導方案,并根據自主學習、自我發(fā)展的原則引導兒童獨立地、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和激發(fā)兒童的學習動機,要不斷地提出問題來引起兒童探究的興趣,利用變式和操作練習等方法幫助兒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另外,教師也要為兒童的探究學習提供支架,在學習的初期,可以通過教師的示范、提示和兒童之間的啟發(fā)幫助等手段讓兒童從中獲取知識;而在往后的學習中,這種學習方式應逐漸讓步于兒童自己獨立的探索學習,以逐步掌握學習技能并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習能力。
二、積極情感的熏陶者、塑造者
教師不僅應該指導學生有效地學習,同時也要重視對他們進行情感教育和思想情操的陶冶。小學階段是兒童情感發(fā)展和變化的關鍵時期,伴隨著學習與交往的擴大、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小學兒童情感的發(fā)展出現了新的特點。情感的豐富性、穩(wěn)定性和可控性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強。高級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在學校教育的影響下也進一步發(fā)展起來。在這個階段,教師的態(tài)度和情感對兒童心理的發(fā)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當教師熱情鼓勵的時候,兒童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兒童積極情感的產生離不開教師情感的影響和熏陶,教師是兒童情感的熏陶者和塑造者。
三、心理健康的維護者、輔導者
教師要維護小學兒童的心理健康,一方面,要注意優(yōu)化自己的言談舉止,避免對小學兒童心理的不良刺激。教師在小學兒童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一句親切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都可能使小學兒童感到精神振奮,從而燃起自信之火,帶來愉悅心情。同樣,如果一個教師對兒童冷漠無情,或是一味地指責、挖苦,那就會使兒童情緒消沉,自信之火熄滅??梢姡處煹囊谎砸恍?、一舉一動都可能給小學兒童心靈造成這樣或那樣、有意或無意的不同影響,成為促進或阻礙小學兒童心理發(fā)展的重要刺激因素。因此,教師要自覺地從維護小學兒童心理健康的高度,審慎思考和對待師生交往中的一切問題,堅持以正面教育為主,尊重和關愛小學兒童,不斷增強他們的信任感、安全感和勇氣,不斷去除蒙留在他們心理上的各種陰影和障礙,促使其輕松愉快地學習和生活。同時,教師要以身作則,努力躬行實踐“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職業(yè)信條,以自身的模范行為教育影響小學兒童,不斷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排除各種不良刺激,以維護小學兒童的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教師要重視和加強對小學兒童心理發(fā)展的教育引導工作。小學兒童的心理正處于發(fā)展和尚未定型的時期,具有可塑性、過渡性、閉鎖性、動蕩性、易逆反、易受暗示、易激動等特點。由于受知識、閱歷、經驗教訓、實踐鍛煉的局限,小學兒童的自我認識、自我調適、自我承受和自我控制等心理能力還不夠強,較普遍地存在著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環(huán)境適應、智力開發(fā)、個性完善等方面的心理問題,需要教師的引導幫助,才能使其按照正確的方向健康發(fā)展。特別是對于那些發(fā)展有偏差的兒童,更需要通過教師的幫助,才能及時糾正錯誤,早日恢復心理健康,產生適應行為,以便更好地發(fā)展。
四、行為規(guī)范的示范者、引導者
小學兒童學習和掌握社會道德規(guī)范,形成道德行為技能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過程,是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共同作用的過程。其中,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和教師的示范、引導作用是主要的。它既是小學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社會托付給學校和小學教師的重要責任之一。小學教師嚴格按照“從規(guī)范行為習慣做起,培養(yǎng)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的要求,扎扎實實地做好示范引導工作,這也是毫無疑義的。小學兒童對教師有很高的認同率,他們對教師的信任和服從遠甚于其父母。他們視自己崇拜的教師為楷模,有意無意地模仿其行為。這些都為小學教師對兒童進行行為規(guī)范教育、示范和引導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礎。
教師對小學兒童進行行為規(guī)范教育、示范和引導,首先要堅持知與行相統(tǒng)一的原則,讓兒童在明理的基礎上,自覺學習和實踐道德規(guī)范。其次要促進教育與管理相結合,不斷完善思想道德教育與制度管理、自律與他律相互補充和促進的運行機制,綜合運用法律、輿論等手段,有效地引導和規(guī)范兒童的行為。再次,要加強訓練指導。教師要遵循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的普遍規(guī)律,選擇適合小學兒童身心成長特點和接受能力的教育內容,采取深入淺出、循序漸進、靈活多樣的形式和方法,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教育訓練。兒童道德素質和行為規(guī)范的形成,是一個主體建構過程,不是在整齊劃一的模子里鍛造出來的。因此,教師要尊重兒童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差異性、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通過具體指導,訓練強化,使其掌握行為技能并形成良好行為習慣。作為引導者,教師要通過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兒童質疑、探究、發(fā)現和總結,使兒童從感悟中提高認識、掌握道德規(guī)范和提高執(zhí)行規(guī)范的自覺性。同時,教師要注意教育活動的生成性,使教育方式更符合小學兒童的實際,便于兒童接受,引導兒童主動地學習。再者,教師還應該引導兒童充分利用課堂資源,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和自然,在社會大環(huán)境里學習和探索。
(責任編輯 李 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