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同齡人壓力量表的修訂

      2014-08-15 17:48卡哈爾江.阿布拉.鄒鑫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4年5期
      關鍵詞:修訂

      卡哈爾江.阿布拉.鄒鑫

      摘要:本研究引進Clasen和Brown的同齡人壓力量表(PPI),首次在國內加以修訂;根據(jù)來自北京大學189名被試的樣本,修訂形成了同齡人壓力量表中國版,共包括12個維度,這一形式與原本量表存在較大差異;研究表明修訂的量表具有令人滿意的信度和效度,完全達到了心理測量學標準;最后作者對中國版和原版之間存在的較大差異進行了解釋和討論,并指出了本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同齡人壓力量表;中國大學生;修訂

      一、問題提出

      (一)有關同齡人壓力的研究背景

      1.壓力

      壓力(stress)也稱為“應激”“緊張”,是指個體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脅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緊張狀態(tài)(車文博,2001)。Selye和Holmes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個體長期處于高度應激的狀態(tài)下會造成身心兩方面的損害(Selye,2001)。Lazarus提出的應激認知評價模型認為應激反應是個體對壓力情境或壓力事件認知評價的結果,他特別強調認知因素在應激反應中的作用,注重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對應激過程的影響(Lazarus,F(xiàn)olkman,1984)。心理壓力感主要是指個體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生活事件、突然的創(chuàng)傷性體驗、慢性緊張(工作壓力,家庭關系緊張)等壓力源時所產(chǎn)生的心理緊張狀態(tài)。

      當stress作為心理學術語被引入時,我國心理學詞典和教科書對其有多種解釋,如壓力、應激、緊張、挫折等,當前心理學研究并未給其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從概念接受角度來說,用壓力這個概念相對來說通俗易懂,易于被大眾接受。如果從心理學研究角度對其進行定義,那么就可能有多種內涵:如壓力反應、壓力事件、壓力感、壓力應對等。如塞里(1936)從生物醫(yī)學的研究角度出發(fā)將其定義為人或動物有機體對環(huán)境刺激的一種具有非特異性的生物學反應現(xiàn)象。

      壓力的影響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社會或環(huán)境因素,如社會支持等;另一類是個體因素,如人格、某些人口學變量等。研究發(fā)現(xiàn),控制點、內外向(EISenberg,1997;李虹,2002)、堅韌性(車文博,張林等,2003)、樂觀性(徐長江,鐘晨音,2002)等多種人格特質均對個體感知和應對壓力具有顯著影響。韓勇(2006)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的自我評估對壓力也有一定的影響,社會支持也是壓力的一個影響因素。

      2.大學生壓力研究

      近年來的調查數(shù)字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頗為嚴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據(jù)2004年第十三屆“世界精神衛(wèi)生日”有關方面的統(tǒng)計數(shù)字,我國大學生中有焦慮不安、恐怖、神經(jīng)衰弱和抑郁等問題的占16%以上(樊富珉,王建中,2001)。另據(jù)調查顯示,71.3%的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70.9%的大學生對壓力缺乏正確的認識,14.7%的大學生面臨困擾時采取退避、幻想、自責等不成熟的應對方式,更有甚者產(chǎn)生自殺想法;研究顯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全國成人常模水平(史敏清等,2002);25%的研究生存在心理和行為問題(劉勝江,2003)。

      大學時期對大學生個人來講,是一個長身體和學知識的大好時期,也是一個選擇性多發(fā)的時期,面臨著學習目標的確立、大學生活的適應、交友戀愛和擇職就業(yè)等。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社會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學生不僅面臨著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亟待提高、復雜的人際關系、陌生的生活環(huán)境,也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社會問題。雖然大學生有較大的可塑性,但大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在身心發(fā)展方面的不平衡,在外界環(huán)境壓力高于大學生個體的心理承受極限時,極容易產(chǎn)生心理壓力和心理問題;當這種心理壓力和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釋放和解決時,也就極容易導致一部分大學生的過激行為和畸形發(fā)展,如自殺、患抑郁癥等。因此,對作為培養(yǎng)未來社會中流砥柱的高校來說,不但需要關注大學生的文化素質,也需要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更加需要了解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壓力狀況,以便增強思想工作的針對性和主動性,做到“以人為本”。

      對于大學生心理壓力來源,國外的研究結果一般認為主要包括社交因素、學業(yè)因素、生活與經(jīng)濟因素、擇業(yè)因素等方面。例如,Misra的研究表明,大學生最大的壓力源是與學習直接相關的因素,如考試成績及其結果、學習的負擔等;其次是與社會環(huán)境相關的因素,如缺乏與朋友和父母相處的時間,經(jīng)濟問題等也是壓力的重要來源(Misra,McKean,2000)。Armeli等人的研究指出大學生的焦慮感主要是兩方面壓力引起的,一方面與自我發(fā)展及維持人際關系相關,另一方面與學業(yè)期望及成績相關(Armeli,Gunthert,Cohen,2001)。國內學者對大學生生活壓力感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中發(fā)生頻率高的生活事件大多為他們在適應大學生活過程中常見的問題。而引起中、重度心理壓力的生活事件大都與他們的個人生活、父母及家庭、學習進步方面有關,且大部分為負性事件(郭晉武,佘雙好,1996)。李倫、王謙根據(jù)在心理咨詢過程中遇到的情況將大學生的心理應激事件概括為三類:包括來自家庭的問題、工作與學習的問題和戀愛與人際交往的問題(李倫,王謙,2000)。李虹、梅錦榮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主要的校園壓力源包括:學習、就業(yè)、人際關系、生活、戀愛關系、經(jīng)濟、社會、考試、家庭、生活及學習環(huán)境、未來、能力、個人(成長、外表、自信)、健康、競爭,共15種,進而將其歸納為學習煩擾、個人煩擾和消極生活事件三類(李虹,梅錦榮,2002)。其中,日常煩擾產(chǎn)生的壓力為大學生校園壓力的主要來源,而突發(fā)性消極事件并非大學生壓力的主要來源(李虹,梅錦榮,2002)。王富榮、茅默根據(jù)對理工科大學生訪談和問卷調查的結果將心理壓力的因素歸結為競爭、經(jīng)濟條件、學習成績、人際關系、獨立生活能力、校園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專業(yè)方向等八個方面(王富榮,茅默,2001)。

      3.大學新生壓力現(xiàn)狀研究

      大多數(shù)西方研究者認為一年級大學生的壓力最大(Pancer,Hunsberger,Pratt & Alisat,2000)。進入新環(huán)境后經(jīng)歷或遭遇的各種壓力源(或稱壓力事件)是導致新生適應不良的主要原因。Stern(1966)用“新生神話”來描述一年級大學生的“天真,熱情,理想”,他們對即將開始的生活充滿美好憧憬,然而,這些美好憧憬其實很少能變成現(xiàn)實。因此,“新生神話”被認為是大學新生壓力的一個重要原因。研究發(fā)現(xiàn),新生壓力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1)學習適應問題。如不適應大學新的教學風格,對大學知識接受困難,感覺老師在課堂上講得太快太多;學習任務加重,學習時間延長,作業(yè)增加等;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仍沿襲過去的老方法、老習慣,導致很難適應新的學習節(jié)奏,表現(xiàn)為不能合理利用時間,無法完成學習任務等。(2)學校生活環(huán)境適應問題。由于很多學生初次在學校寄宿,不習慣集體住宿生活。(3)人際關系和地位變化。由高中進入大學,學生的人際關系會發(fā)生一次較大的變化,角色和地位也面臨一次重新定位。這些變化表現(xiàn)為因與父母分離而想家、思念父母;因與同學不熟悉而感到孤獨,留戀高中好朋友相處的日子;因失去高中老師對自己的重視而感到失落。(4)個人魅力的缺失。社會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在人際關系建立的初始階段,容貌、外表和特長等個人魅力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個人魅力的缺失會給需要重新建立學校人際關系的新生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

      4.性別對壓力影響的研究

      西方有關大學校園壓力的性別差異研究不多,已有的幾項研究皆認為女生的校園壓力高于男生。Vollrath在三年的追蹤研究基礎上發(fā)現(xiàn),女生報告的校園壓力明顯高于男生。Hendershott等人(Hendershott,Drinan & Cross,1999)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結論。Compas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女生報告的消極事件和日常煩擾均多于男生。Burke和Weir(1978)指出,女生報告的壓力比男生大,因為女生更愿意表達自己的情感,而男生則不大愿意暴露情感。換句話說,男生并不是真的壓力小,只是因為他們不愿意說出來。如果是這樣,我們也會得出另一個推論:女生的壓力會通過表達更快地得到釋放,男生的壓力則因為他們不愿意表達而越積越深。

      男女大學生承受的壓力無論是質還是量都有不同,其原因我國學者認為,第一,受傳統(tǒng)兩性不同性別角色模式的影響,男大學生更渴望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更希望得到社會的注目和認可,因而他們對自身的要求更高、期望更大,自然而然會感覺壓力更大;第二,女大學生面對困難和挫折比男大學生更會自我調節(jié),她們通過發(fā)泄、暗示、被勸解等來“消化”外來壓力的能力比男生更強。而男大學生則由于受“英雄角色”的傳統(tǒng)觀念束縛,多壓抑自己的感情而轉向心理內部沖突,因此男生的心理壓力大、持續(xù)時間長、壓力反應強烈(王富榮,龔惠香,2001);第三,男女性別角色社會化的不同,男女大學生加強了性別角色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社會化,形成了穩(wěn)固的性別角色心理,同時也加深了人們對男女性別的社會刻板印象,男女大學生能深切感受到社會對其角色的期望值不一樣(陳慶紅,2003)。

      5.同齡壓力研究

      青春期少年兒童面臨的最基本的成長任務之一就是加入某個同齡人團體(Bourne,1978;Coleman & Hendry,1990;Erikson,1968)。通過讓年輕人在發(fā)展個人興趣的同時能保持一種集體歸屬感,同齡人團體會影響青少年的社會化和個人身份認同(Erikson,1968;Hartup,1983;Steinberg & Silverberg,1987)。盡管這點(加入同齡人團體)在正常青春期發(fā)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成為團體中的一員也會有相應的代價。有些學者把同齡人壓力稱為“團體成員費”(Clasen & Brown,1985),而研究表明這種壓力與多種潛在問題相關,包括藥物濫用(Bauman & Ennett,1996;Robin & Johnson,1996;Hawkins,1982),冒險性行為及傾向(Keena,Loeber,Zhang & Stouthamer,1995),以及約會態(tài)度和性取向(Newcomer,Udry & Cameron,1983)。

      成為團體中的一員意味著認同這個團體的利益和興趣,哪怕他們與個人偏好并不完全一樣。對許多年輕人來說,使用藥物、冒險,及性行為可能代表了一種“與團體保持一致并表明自己對團體其他成員的忠誠與奉獻”的努力(Newman & Newman,1976)。同齡人壓力的操作性定義在各種研究中差別很大。它經(jīng)常被簡單地定義為朋友間行為的相關程度(Ide,Parkerson,Haertel & Walberg,1981;Robin & Johnson,1991),而不是個體對采用某種特定方式思考和行動所感到的壓力度(Brown et al.,1986)。

      信效度最高的同齡人壓力測量量表之一是由Brown和Clasen開發(fā)檢驗的(Brown,Clasen & Eicher,1986;Clasen & Brown,1985)。同齡人壓力量表(PPI)是設計出來用于檢驗該壓力在一系列領域中的程度的,包括同齡人社會活動,不良行為,與同輩常模保持一致,學校參與度,以及家庭參與度。同齡人壓力被清晰地定義為:“當與你年齡相同的人鼓勵你去做或不去做某些事情,不管你的主觀意愿如何?!保˙rown,1986)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被試

      在北京大學各個年級學生中按照專業(yè)類型、性別等特征進行分層,之后在每個層次內隨機按比例抽取若干名,共發(fā)放200份問卷,回收問卷189份,問卷回收率為94.5%。在所有回收的問卷中,被試的年齡為16~21歲(M=18.40,SD=0.84);其中男性82名,占所有被試的43.4%,女性107名,占所有被試的56.6%;理工類學生87名,占所有被試的46.0%,文史類學生102名,占所有被試的54.0%。被試以匿名方式進行自填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基本信息(性別、院系、年齡),同齡人壓力;在主試的指導下一次性填寫。

      (二)方法

      筆者翻譯了Donna Rae Clasen和Bradford Brown編制的同齡人壓力量表(1985),主要評價5個方面的同齡人壓力:同齡人參與度、學校參與度、家庭參與度、同伴一致性,不良行為并且加入了一些補充材料。翻譯過程中采用多人翻譯,并且通過討論,刪減了相當不符合中國國情以及北京大學學生實際情況的有關項目,最終得到33個項目。要求被試先從兩個項目中,選出受朋友鼓勵做的項目,再采用3點量表形式選擇受同齡朋友影響程度(3=很大,2=一般,1=很??;0=兩個項目都未被鼓勵)。

      所有數(shù)據(jù)用SPSS16.0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描述性檢驗、探索性因素分析等統(tǒng)計方式。

      三、研究過程與結果

      (一)信效度檢驗

      信度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Cronbach's Alpha系數(shù)為0.905,Spearman-Brown系數(shù)為0.823,Guttman分半系數(shù)為0.823,說明該量表具有比較好的信度;考察效度時采用量表與各因子間的相關系數(shù),各因子與總分的相關系數(shù)在0.84~0.91之間,各因子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在0.75~0.89之間,均有統(tǒng)計學顯著性,p<0.05,說明具有良好的效度。

      (二)因素分析

      對PPI量表33道題進行因素分析,KMO=0.627,χ2=0.0011,Bartlett球面檢驗發(fā)現(xiàn)p<0.001,達到顯著水平,因此可以進行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因子,總共有12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累計貢獻率65.398%,見表1。

      表1.因子的特征值和累及貢獻率

      特征值

      方差貢獻率(%)

      因子1

      2.705

      8.453

      因子2

      1.990

      6.220

      因子3

      1.854

      5.793

      因子4

      1.797

      5.615

      因子5

      1.728

      5.400

      因子6

      1.674

      5.231

      因子7

      1.646

      5.144

      因子8

      1.627

      5.084

      因子9

      1.589

      4.965

      因子10

      1.475

      4.608

      因子11

      1.470

      4.593

      因子12

      1.374

      4.293

      直交旋轉后各因子結構如表2所示;因素分析的碎石圖如圖1所示。

      圖1.因素分析的碎石圖

      表2.直交旋轉后因子結構

      四、討論

      由探索性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從量表中總共提取了12個因子,這遠遠多出量表中原本設定的5個因子。以因子1為例,該因子所能解釋的題目包括了原本量表設計的全部5個因素,因此,這些因子并不能作為表示同齡壓力各個維度的因素。這一結果說明,對于PPI量表的翻譯和修改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導致了在因子提取上的較大差異。

      除此之外,在實際研究過程中也有被試提出,有些題目在實際情況中極少出現(xiàn)(如“不理會父母要求你做的事”),還有些題目本身難以理解(如“不問朋友應該約誰出去”),這些都會造成被試對題目原意的理解產(chǎn)生偏差,從而導致同齡人壓力測量的差異。

      此研究的優(yōu)點在于,第一次在中國大學生樣本中修訂了PPI,試圖修訂一份適合于中國大學生本身的同伴壓力量表,為后人進行同伴壓力相關研究提供了一些支持和便利;不足和需要改進之處在于,由于是跨文化跨語言跨情境的,因此修訂過程中遇到了許多跨文化研究所要遇到的瓶頸,由于兩國文化之間差異較大,原量表中的許多條目不適于中國大學生被試;即便那些適合于中國大學生被試的條目,中國被試在理解上也存在一些分歧;這可能也是導致因素分析結果與原量表出現(xiàn)較大差異的原因。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可以考慮加入更多的自編的適合中國被試的條目,進行更加嚴格準確的翻譯工作,來確保修訂出一份更好的更適合于中國大學生群體的同齡人壓力量表。

      [1]Armeli S, Gunthert K C, Cohen L H. Stress of appraisals, coping, and post-event outcomes: The dimensionality and antecedents of stress-related growth. [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1, 20 (3):366-395.

      [2]Burke R., Weir T. Sex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life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J].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78, 98:277-288.

      [3]Goldberger, Breznitz S. Handbook of stress: The oretial and clinical aspects [M]. The Free Press, 1982.

      [4]Hendershott A, Drinan P, Cross. M. Gender and academic integrity[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1999, 40(4):1-8.

      [5]Holden C. Global survey mexamines impact of depression[J]. Science, 2000, 228(7): 39-40.

      [6]Lazarus R S, Folkman S.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M]. New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4.

      [7]Misra R, McKean M.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tress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anxiety, time management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Studies, 2000, 16(1):41-51.

      [8]Pancer S M.,Hunsberger B,Pratt M W & Alisat S. Cognitive complexity of expectation and adjustment to university in the first year[J].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2000,15 (1):38-57.

      [9]Stern G G. Myth and reality in the American college[J].AAUP Bulltin,1966,52: 408-414.

      [10]Vollrath M. Personality and hassl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 three-year-long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0,14:199-215.

      [11]車文博.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47-448.

      [12]杜召云,王克勤.1579名大學生抑郁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1999,8(3): 172-173.

      [13]郭晉武,佘雙好.大學生生活壓力感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1996,19(2): 123-124.

      [14]郭力平,黃惠香.抑郁學生的控制動機與控制知覺的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1998,21(1):79-80.

      [15]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

      [16]李倫,王謙.大學生心理應激生活事件與應付方式的特點[J].醫(yī)學與社會,2000,13(2):58-59.

      [17]李虹,梅錦榮.大學生壓力量表的編制[J].應用心理學,2002,8(1): 27-31.

      [18]李虹,梅錦榮.大學校園壓力的類型和特點[J].心理科學,2002,25(4): 398-401.

      [19]劉宇,何國平.護士工作壓力源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1):852-854.

      [20]王富榮,茅默.理工科大學生心理壓力的調查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1,7(1): 31-36.

      [21]張厚粲,徐建平.心理與教育統(tǒng)計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二)因素分析

      對PPI量表33道題進行因素分析,KMO=0.627,χ2=0.0011,Bartlett球面檢驗發(fā)現(xiàn)p<0.001,達到顯著水平,因此可以進行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因子,總共有12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累計貢獻率65.398%,見表1。

      表1.因子的特征值和累及貢獻率

      特征值

      方差貢獻率(%)

      因子1

      2.705

      8.453

      因子2

      1.990

      6.220

      因子3

      1.854

      5.793

      因子4

      1.797

      5.615

      因子5

      1.728

      5.400

      因子6

      1.674

      5.231

      因子7

      1.646

      5.144

      因子8

      1.627

      5.084

      因子9

      1.589

      4.965

      因子10

      1.475

      4.608

      因子11

      1.470

      4.593

      因子12

      1.374

      4.293

      直交旋轉后各因子結構如表2所示;因素分析的碎石圖如圖1所示。

      圖1.因素分析的碎石圖

      表2.直交旋轉后因子結構

      四、討論

      由探索性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從量表中總共提取了12個因子,這遠遠多出量表中原本設定的5個因子。以因子1為例,該因子所能解釋的題目包括了原本量表設計的全部5個因素,因此,這些因子并不能作為表示同齡壓力各個維度的因素。這一結果說明,對于PPI量表的翻譯和修改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導致了在因子提取上的較大差異。

      除此之外,在實際研究過程中也有被試提出,有些題目在實際情況中極少出現(xiàn)(如“不理會父母要求你做的事”),還有些題目本身難以理解(如“不問朋友應該約誰出去”),這些都會造成被試對題目原意的理解產(chǎn)生偏差,從而導致同齡人壓力測量的差異。

      此研究的優(yōu)點在于,第一次在中國大學生樣本中修訂了PPI,試圖修訂一份適合于中國大學生本身的同伴壓力量表,為后人進行同伴壓力相關研究提供了一些支持和便利;不足和需要改進之處在于,由于是跨文化跨語言跨情境的,因此修訂過程中遇到了許多跨文化研究所要遇到的瓶頸,由于兩國文化之間差異較大,原量表中的許多條目不適于中國大學生被試;即便那些適合于中國大學生被試的條目,中國被試在理解上也存在一些分歧;這可能也是導致因素分析結果與原量表出現(xiàn)較大差異的原因。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可以考慮加入更多的自編的適合中國被試的條目,進行更加嚴格準確的翻譯工作,來確保修訂出一份更好的更適合于中國大學生群體的同齡人壓力量表。

      [1]Armeli S, Gunthert K C, Cohen L H. Stress of appraisals, coping, and post-event outcomes: The dimensionality and antecedents of stress-related growth. [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1, 20 (3):366-395.

      [2]Burke R., Weir T. Sex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life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J].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78, 98:277-288.

      [3]Goldberger, Breznitz S. Handbook of stress: The oretial and clinical aspects [M]. The Free Press, 1982.

      [4]Hendershott A, Drinan P, Cross. M. Gender and academic integrity[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1999, 40(4):1-8.

      [5]Holden C. Global survey mexamines impact of depression[J]. Science, 2000, 228(7): 39-40.

      [6]Lazarus R S, Folkman S.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M]. New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4.

      [7]Misra R, McKean M.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tress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anxiety, time management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Studies, 2000, 16(1):41-51.

      [8]Pancer S M.,Hunsberger B,Pratt M W & Alisat S. Cognitive complexity of expectation and adjustment to university in the first year[J].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2000,15 (1):38-57.

      [9]Stern G G. Myth and reality in the American college[J].AAUP Bulltin,1966,52: 408-414.

      [10]Vollrath M. Personality and hassl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 three-year-long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0,14:199-215.

      [11]車文博.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47-448.

      [12]杜召云,王克勤.1579名大學生抑郁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1999,8(3): 172-173.

      [13]郭晉武,佘雙好.大學生生活壓力感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1996,19(2): 123-124.

      [14]郭力平,黃惠香.抑郁學生的控制動機與控制知覺的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1998,21(1):79-80.

      [15]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

      [16]李倫,王謙.大學生心理應激生活事件與應付方式的特點[J].醫(yī)學與社會,2000,13(2):58-59.

      [17]李虹,梅錦榮.大學生壓力量表的編制[J].應用心理學,2002,8(1): 27-31.

      [18]李虹,梅錦榮.大學校園壓力的類型和特點[J].心理科學,2002,25(4): 398-401.

      [19]劉宇,何國平.護士工作壓力源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1):852-854.

      [20]王富榮,茅默.理工科大學生心理壓力的調查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1,7(1): 31-36.

      [21]張厚粲,徐建平.心理與教育統(tǒng)計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二)因素分析

      對PPI量表33道題進行因素分析,KMO=0.627,χ2=0.0011,Bartlett球面檢驗發(fā)現(xiàn)p<0.001,達到顯著水平,因此可以進行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因子,總共有12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累計貢獻率65.398%,見表1。

      表1.因子的特征值和累及貢獻率

      特征值

      方差貢獻率(%)

      因子1

      2.705

      8.453

      因子2

      1.990

      6.220

      因子3

      1.854

      5.793

      因子4

      1.797

      5.615

      因子5

      1.728

      5.400

      因子6

      1.674

      5.231

      因子7

      1.646

      5.144

      因子8

      1.627

      5.084

      因子9

      1.589

      4.965

      因子10

      1.475

      4.608

      因子11

      1.470

      4.593

      因子12

      1.374

      4.293

      直交旋轉后各因子結構如表2所示;因素分析的碎石圖如圖1所示。

      圖1.因素分析的碎石圖

      表2.直交旋轉后因子結構

      四、討論

      由探索性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從量表中總共提取了12個因子,這遠遠多出量表中原本設定的5個因子。以因子1為例,該因子所能解釋的題目包括了原本量表設計的全部5個因素,因此,這些因子并不能作為表示同齡壓力各個維度的因素。這一結果說明,對于PPI量表的翻譯和修改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導致了在因子提取上的較大差異。

      除此之外,在實際研究過程中也有被試提出,有些題目在實際情況中極少出現(xiàn)(如“不理會父母要求你做的事”),還有些題目本身難以理解(如“不問朋友應該約誰出去”),這些都會造成被試對題目原意的理解產(chǎn)生偏差,從而導致同齡人壓力測量的差異。

      此研究的優(yōu)點在于,第一次在中國大學生樣本中修訂了PPI,試圖修訂一份適合于中國大學生本身的同伴壓力量表,為后人進行同伴壓力相關研究提供了一些支持和便利;不足和需要改進之處在于,由于是跨文化跨語言跨情境的,因此修訂過程中遇到了許多跨文化研究所要遇到的瓶頸,由于兩國文化之間差異較大,原量表中的許多條目不適于中國大學生被試;即便那些適合于中國大學生被試的條目,中國被試在理解上也存在一些分歧;這可能也是導致因素分析結果與原量表出現(xiàn)較大差異的原因。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可以考慮加入更多的自編的適合中國被試的條目,進行更加嚴格準確的翻譯工作,來確保修訂出一份更好的更適合于中國大學生群體的同齡人壓力量表。

      [1]Armeli S, Gunthert K C, Cohen L H. Stress of appraisals, coping, and post-event outcomes: The dimensionality and antecedents of stress-related growth. [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1, 20 (3):366-395.

      [2]Burke R., Weir T. Sex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life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J].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78, 98:277-288.

      [3]Goldberger, Breznitz S. Handbook of stress: The oretial and clinical aspects [M]. The Free Press, 1982.

      [4]Hendershott A, Drinan P, Cross. M. Gender and academic integrity[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1999, 40(4):1-8.

      [5]Holden C. Global survey mexamines impact of depression[J]. Science, 2000, 228(7): 39-40.

      [6]Lazarus R S, Folkman S.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M]. New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4.

      [7]Misra R, McKean M.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tress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anxiety, time management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Studies, 2000, 16(1):41-51.

      [8]Pancer S M.,Hunsberger B,Pratt M W & Alisat S. Cognitive complexity of expectation and adjustment to university in the first year[J].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2000,15 (1):38-57.

      [9]Stern G G. Myth and reality in the American college[J].AAUP Bulltin,1966,52: 408-414.

      [10]Vollrath M. Personality and hassl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 three-year-long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0,14:199-215.

      [11]車文博.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47-448.

      [12]杜召云,王克勤.1579名大學生抑郁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1999,8(3): 172-173.

      [13]郭晉武,佘雙好.大學生生活壓力感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1996,19(2): 123-124.

      [14]郭力平,黃惠香.抑郁學生的控制動機與控制知覺的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1998,21(1):79-80.

      [15]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

      [16]李倫,王謙.大學生心理應激生活事件與應付方式的特點[J].醫(yī)學與社會,2000,13(2):58-59.

      [17]李虹,梅錦榮.大學生壓力量表的編制[J].應用心理學,2002,8(1): 27-31.

      [18]李虹,梅錦榮.大學校園壓力的類型和特點[J].心理科學,2002,25(4): 398-401.

      [19]劉宇,何國平.護士工作壓力源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1):852-854.

      [20]王富榮,茅默.理工科大學生心理壓力的調查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1,7(1): 31-36.

      [21]張厚粲,徐建平.心理與教育統(tǒng)計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修訂
      關于現(xiàn)行《消防法》修訂的幾點思考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字母詞收錄與修訂情況分析
      基于工程教育認證要求的農業(yè)水利工程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修訂
      “狼煙”釋義辨正
      余庆县| 伊金霍洛旗| 宿松县| 呼和浩特市| 丰都县| 五寨县| 西充县| 裕民县| 荃湾区| 乳源| 涿州市| 西宁市| 景东| 阿图什市| 银川市| 丰镇市| 南靖县| 龙南县| 黄山市| 水富县| 北辰区| 交口县| 锡林浩特市| 招远市| 荔浦县| 新营市| 鄂伦春自治旗| 沧州市| 弥勒县| 砀山县| 汉中市| 盐城市| 汤阴县| 永平县| 紫金县| 嘉峪关市| 杨浦区| 龙陵县| 九江市| 米易县| 南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