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棟梁,史 麗
(1.通化師范學院 文學院,吉林 通化134002;2.北京大學 中文系,北京100871)
明代是遼東地區(qū)文人詩歌大量涌現(xiàn)的時期。明代之前,歷代王朝對于東北地區(qū)的實際控制力量薄弱,且內地文人在遼東地區(qū)居住、為官者甚少,同時遼東地區(qū)本地文風不盛,故以遼東地區(qū)之風物文化為描寫對象的詩歌數量相對較少。自明永樂七年設奴兒干都指揮司加強了對東北地區(qū)的控制后,東北地區(qū)受中原文化浸染日深,以遼東為題材的詩歌亦日益增多。現(xiàn)存明初之遼東文人①本文所言之遼東文人主要包括三類:第一類來自關內,后因為官或被流放至遼東,并在遼東生活過一段時間并留下詩歌作品的官員、流人及他們的后人;第二類是途徑遼東并創(chuàng)作詩歌的文士,如使者、旅人等;第三類是世代居住在遼東本地的文人。詩歌多被收錄于《遼東志》、《全遼志》以及部分文人的個人文集中,因卷帙浩繁,難以一一舉證,故本文以《遼東志》與《全遼志》為研究對象,對遼東文人詩歌題材進行分析,以明長白山文化對明初遼東文人詩歌影響之一斑。
《遼東志》與《全遼志》是現(xiàn)存最早的東北地區(qū)總志,二書均屬明代官修,《遼東志》成書時間跨度從永樂十六年(1418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前后經歷五次大的續(xù)修,最后一次因范例與舊《遼東志》多有更定,故更名為《全遼志》。[1]《遼東志》共收錄詩歌14首②《遼東志》卷七所載共有詩歌13首,另有題為《墉鼠行》的“行”歌行體一首,以其仍屬詩歌之大類,故仍將其計入。,其中《遼城望月》、《紀遼東》、《題瓊花》、《高麗平州中和館后草亭》、《婆娑道中》5首均屬明代之前作品。其余9首中,以描寫風景為主的就有8首,分別描寫了蓋州、廣寧、開原等地之遼東風光,以時事為主要題材的僅有《墉鼠行》1首。
《全遼志》收錄的遼東文人所作詩歌更為詳備,情況也較《遼東志》更加復雜?!度|志》共收錄詩歌211首,其中明代之前詩歌有3 首,另有題為“前人”即不知姓名及年代者共71首,剩余可以確定為明初作品的有137首。這137首中又有《過蓋州紀興》、《廣寧懷古》、《考試漫成》、《幕府新遷》、《徐東巖程初亭劉北郭九日聯(lián)句》等5首與《遼東志》所錄重復。在剩余的132首詩歌中,以寫景為主要題材的詩歌就有79首,約占全書所錄可確定為明代所作同時又與《遼東志》不相重復的詩歌總數的60%。而在剩余的53首中,以其他主題如酬答、贈別、抒懷等為主,同時又具有頗多描寫風景的。
從《遼東志》和《全遼志》所錄遼東文人詩歌題材中寫景之作的數量占據絕對優(yōu)勢可以看出,明初遼東文人詩歌創(chuàng)作之題材以描寫景物為主。中國古代詩歌向來便有“詩言志”、“詩緣情”的創(chuàng)作傾向[2],即便詩歌中有寫景的成分,也多以借景抒情為主,即以寫景為主要目的的詩歌作品并不占主流。明初遼東文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卻對寫景有非常明顯的偏向性,如在《遼東志》和《全遼志》所錄詩歌中涉及千山風物的詩歌多達20 余首,描寫對象涉及香巖寺1首、千山溫泉4首、中會寺2首、祖越寺9首、大安寺2首。以醫(yī)巫閭山為題材的也有將近20首,其具體描寫對象既有玉泉寺、觀音閣等人文景觀,也有閭山風景等自然景觀。大致來看,明初遼東文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題材方面重風景而輕時事,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受長白山風景文化之熏染。遼東風景奇?zhèn)?,長白山景色秀麗,自然容易引起詩人之關注。自遼河以東包括千山、醫(yī)巫閭山、筆架山等皆是長白山余脈,其地勢南鄰渤海,北接長白主脈,東依鴨綠江,西俯遼河,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風景絕佳,極具天然風光之美。另外,戰(zhàn)國時燕國在遼東地區(qū)設五郡,其中遼東郡的管轄范圍西起遼河流域,東至朝鮮半島北部,正是長白山風景及文化所覆蓋的地區(qū)。此后,更有漢、唐、遼、金、元等諸代之經營,使得長白山地區(qū)除自然風光之外,更兼有文物之盛。因此,明初遼東文人詩歌多見寫景之作。
第二,《遼東志》和《全遼志》所錄詩歌之作者大多為外地赴東北為官的官員,較著名者如周斯盛為寧州新華周家(今甘肅寧縣)人、黃襄為福建南安人、程啟充為四川嘉定直隸州(今四川樂山)人等。明初是中原王朝派駐大量官員大規(guī)模經營東北地區(qū)的時期,科舉制度決定了當時官員大多身兼文人、學者的角色。這些自中原遠赴塞外上任的官員離鄉(xiāng)日久,滿眼滿目所見不再是故鄉(xiāng)的桃紅柳綠、薰風細雨,而是蕭蕭邊塞、莽莽群山的奇麗瑰偉的長白風光,覽物之情溢于筆下,并在作品中加以渲染,因而寫景題材的作品數量極多。
第三,《遼東志》和《全遼志》所錄之明代詩歌均作于明初永樂至嘉靖年間,此百余年明代國勢強盛,國內政治比較安定,文人憂傷時事之作甚少。同時東北地區(qū)女真尚未興起,明政府致力于在東北邊疆“建設驛路,廣學堂、營祭祀,擴大中原文化影響力”[3],東北邊疆各部族與明廷尚處于和平時期,因而各衛(wèi)所及駐地的官員雖身在邊疆,卻不似其他朝代邊塞文人或希望建功立業(yè),或反映邊地戰(zhàn)爭的艱苦,而是整體上有著自豪感,“自豪于天下的統(tǒng)一,不同于兩宋的半壁江山;自豪于華夏文明的統(tǒng)治,不同于元代的‘蠻夷’治國”[4]。在這種自豪感的影響下,明初遼東文人的創(chuàng)作甚少體現(xiàn)邊疆豪俠之氣,而更具山水游覽之情懷,故其閑暇所詠,皆以繪寫景物為主。
《遼東志》和《全遼志》所錄之遼東文人詩歌以景物題材為主,而在寫景之作中,又以流連、吟詠佛寺為題材的詩歌尤為多見。如以千山祖越寺為例,在《全遼志》中明確以其為題的詩篇便有張鏊《同兵憲黃雨田諸公游祖越寺留別》、張邦土《秋夜宿千山祖越寺》、史褒善《游千山祖越寺》等10首;其他以千山大安寺、千山羅漢洞、千山中會寺、遼陽羅陀洞、遼陽白塔寺、本溪觀音閣、閭山觀音閣等佛寺為題的詩歌合計超過40首。
明代前中期崇尚道教,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便扶持道教發(fā)展,之后明成祖朱棣利用道教為自己進行政權上合法地位辯護,登基后更是于永樂四年敕令第43代天師張宇初重編《道藏》,對道教進行政治和理論兩方面的支持。成祖之后的明仁宗、明宣宗等對于道教也以尊崇為主,至明世宗嘉靖帝時崇道達到了新的高潮,不僅其個人信奉道教,以奉道為首務,甚至影響到了國計民生——“世宗初,內府供應減正德什九。中年以后,營建齋醮,采木采香,采珠玉寶石,吏民奔命不暇,用黃白蠟至三十余萬斤?!保ā睹魇贰な池浿尽罚┊敃r不僅皇帝如此,上層士大夫信奉道教的也大有人在,如嚴嵩因擅長作道教祭天之青詞而被稱為“青詞宰相”,邵元節(jié)和陶仲文以道士身份受明世宗的尊崇等。
《遼東志》和《全遼志》成書的永樂至嘉靖時期,正是明代道教之風最盛的時期,但遼東文人詩歌中與道教相關的詩歌僅有華察《平川喬道長邀登千山寓宿》,以及描寫受平川(今遼寧綏中)喬姓道長邀約而登臨千山之景色但姓名不可考的前人之作《華表仙因》。
明初遼東文人詩歌題材之所以重佛寺而輕道觀,與長白山當地的宗教信仰有很大關系。
第一,佛教在長白山的宗教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東北地區(qū)雖崇尚薩滿教,但遠自魏晉南北朝甚至漢代,佛教就已經傳入遼西。至隋唐時期,高句麗、渤海國更是崇信佛教[5],很多寺廟如祖越寺、龍泉寺、香巖寺、中會寺、大安寺等在唐朝時就已存在。[6]遼金時期,以鞍山的千山和錦州的閭山為中心的佛教達到興盛,其寺院和廟宇的建筑規(guī)模在原先基礎上又得到擴大,原先在唐代便已非常著名的龍泉寺、大安寺、中會寺、祖越寺、香巖寺和后來興起的觀音閣、朝陽寺、圣水寺、垂慶寺、效圣寺等已經形成大規(guī)模的建筑群體。金世宗母親李太后出家清安寺,并用30萬金錢大興土木,廣修寺院,使得遼東地區(qū)佛教傳播達到了鼎盛。
雖然《遼東志》和《全遼志》成書時期明朝皇帝尊崇道教,但出于維護國內穩(wěn)定的考慮,明初歷代君主都對佛教的發(fā)展采取了鼓勵和支持的態(tài)度。長白山地區(qū)是明代北方防御體系中的重要地區(qū),其治亂與否直接關系到明朝的安定和盛衰,地處關內與關外銜接地帶的遼東地區(qū)更是明政府前期著力經營和建設的地區(qū)。為了維護和穩(wěn)固與當地居民之間的關系,明政府一方面建立都司、衛(wèi)所等行政機構,大量派駐官員予以建設;另一方面則通過關市互通、宗教交流等途徑擴寬中原與東北邊疆各族人民的交往渠道,增進彼此之間的文化認同和思想認同。因此,明朝政府非常支持長白山地區(qū)的佛教建設,甚至在永樂十四年、十五年間,兩次派遣一千余人在南部建州女真所在地的長白山區(qū)建造白頭山寺。[7]269在長期佛教影響以及政府的支持下,明代長白山地區(qū)的佛教逐漸融入到當地民眾的生活中,迄至明中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遼東寺廟總數已超過百座,星羅棋布于遼東各州縣衛(wèi)所,僅蓋州衛(wèi)寺廟數量就達28所。[8]這些佛寺多建于千山、醫(yī)巫閭山等名山形勝之處,當地官員在公務之余游覽風景之時,經常會駐足甚至留宿寺院,因而其詩歌題材中較多佛寺題材也就不以為奇了。
第二,清代之前,道教在長白山當地的宗教文化中并非主流。明初自朱元璋始便以道教為立國之本,為擴大中原文化的影響,明在統(tǒng)一東北全境后便在東北地區(qū)設置衛(wèi)所、興建學校,并大力推行道教中的關羽信仰,要求地方官員每年五月十三致祭。當時遼東十四衛(wèi)所中義州、錦州、寧遠、沈陽、海州、蓋州、金州、遼陽等八城的地圖上都有關廟標示。[9]379但明初道教在長白山地區(qū)的發(fā)展只是曇花一現(xiàn)。明代道教以南方流行的正一教為宗,原先在北方流行的全真教逐漸式微。
道教真正融入長白山文化并得到長足發(fā)展,是在清代康熙年間。康熙六年,東北道教龍門派始祖郭守真率徒入遼東傳教,郭守真弟子劉太琳與王祥受時任盛京將軍的弘晌所助,以祖越寺鞍山沙河良田百畝換取祖越寺無根石以東地界,創(chuàng)立無量觀。之后,道教才在政治力量的幫助下在長白山地區(qū)發(fā)展開來,形成“九宮”、“八觀”、“十三茅庵”的全盛局面。也正因如此,道教題材和道觀風景在明初遼東文人詩歌中難得一見。
第三,遼東地區(qū)雖風景秀美,但因地處邊陲,遠離中原,向稱苦寒之地,故并非中原文人和官員心目中的久居之地。實際上,明代駐守遼東地區(qū)的官員除部分因政治或軍事才能而被派駐遼東鎮(zhèn)守之外,絕大多數官員多為被貶謫或因政治斗爭失敗等原因而被迫至此。如參加過“九日聯(lián)句”并另有《具瞻亭歌》、《下香巖寺》、《千山溫泉》、《游千山祖越寺》等四首詩歌被《全遼志》收錄的御史程啟充,便是因為多次上書諫事,痛陳冗官、冗兵、冗費之弊,建議制定制度防止冒支國庫儲糧等事,得罪了權臣,受到誣告陷害,于嘉靖六年(1527年)充軍東北,先后在遼陽、蒲河、錦州謫邊十年,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遇赦方重返故里。與程啟充類似的還有在《全遼志》中留有詩歌的徐文華、劉琦等人,都是因直言上諫或彈劾權貴而被謫戍遼東,徐文華被發(fā)配遼陽,劉琦被發(fā)配沈陽衛(wèi)。
這些文人在政治生涯中受到打擊,自然要在日常的生活和詩歌中進行自我逃避和消解,于是作為塵世凈地的佛寺便成為這些官員的心靈棲息之地。遼東文人在游覽景勝之地時,多喜歡到附近佛寺中休息并創(chuàng)作詩歌,所以在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中除了常涉及禪思佛理之外,還往往會流路出消極遁世的情緒。如程啟充《下香巖寺》中“行路難,何時臥故丘”是對世事的灰信失望和對故鄉(xiāng)的懷念;薛廷寵《游千山祖越寺次東巖韻》所云“中霄樓閣傳鐘鼓,已覺塵蹤遠世寰”是對佛寺清凈的向往和對解脫世事的期望;黃襄《登羅陀洞》中“何時解卻黃金印,獨乘三車演法文”和龔用卿《游中會寺》之“欲將金印解,瀟灑定禪心”則是對官場的厭倦和對佛教的向往。
另外,中國古代佛寺的住持、僧人往往或因詩詞唱和,或因興辦佛事等與遼東衛(wèi)所之官員或中下層文人有交往,從而導致遼東文人常常涉足佛寺,并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明顯地表現(xiàn)出對于佛寺題材的偏好。
在《全遼志》所錄詩歌中,還有關于遼東特色風俗之描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正德年間遼東巡撫李貢的長詩《廣寧馬市觀夷人交易》:
戍兵夜送夷人箭,為說年來邊守宴。天朝歲稔百物豐,乞與小夷相易變。元戎下令開邊關,還令奇兵謹堤援。累累椎髻捆載多,拗轆車聲急如傳。胡兒胡婦亦提攜,異裝異服徒驚日旬。朝廷待夷舊有規(guī),近城廿里開官廛。夷貨既入華貨隨,譯使相通作行眩。華得夷貨更生殖,夷得華貨即歡忭。內監(jiān)中丞鎮(zhèn)是邦,連年烽火疲征戰(zhàn)。茲晨何幸不聞警,往事嘻噓今復見。共夸夷馴斯人福,載酒招呼騎相殿。寒威凜凜北風號,不顧驚沙撲人面。中嚴互市勿作偽,務使夷心有余羨。群酋羅列拜階前,仍出官錢供飲燕。令其醉飽里馂余,歸示部落夸恩眷。朝廷有道將領賢,保爾疆土朝赤縣。肉食酪漿如不沖,常來市易吾不譴。狗鼠偷竊亦何為,徒速天威斃雷電。群酋歌呼復稽首,長奉茲言作藩墊。監(jiān)司紀述一日觀,歸覓楮生呵凜硯。
此詩所描述的是明代東北邊疆的特殊風俗——馬市互易的繁榮景象。每到交易的日子,“戍兵夜送夷人箭”,“夷人”要事先以交易之要求通知戍邊之官員,然后才會有“元戎下令開邊關”。按照舊有規(guī)矩,在離城二十里左右開設的馬市上,關外各族人民發(fā)作“錐髻”,身穿“異裝異服”,或推車、或趕車滿載而至,甚至連婦女小孩也相互提攜而來,中間甚至還有精通各族語言的翻譯幫助交流,華夷之間相互雀躍市易,皆滿載而歸。管理交易的戍邊士卒還要負責維持秩序,遠來的夷人如果肉食酪漿等日用品不夠,那么來這里交易是不會受到任何歧視的,但如果出現(xiàn)“作偽”或者“狗鼠偷竊”等影響交易秩序的行為,就要加以嚴厲處置。最后,就馬市交易的效果來看,雙方都達到了目的:官府喜悅于邊釁不起,“共夸夷馴斯人福,載酒招呼騎相殿”,而遠來交易的游牧民族也得到了自己的生活用品,而且在“醉飽里馂”之余還帶回了明政府的恩寵和籠絡之意——“歸示部落夸恩眷”,這樣互惠互利的行為,最后為監(jiān)司所記錄,并上報朝廷。
馬市互易的風俗淵源已久。明朝初年,長白山地區(qū)的游牧部落在生產、生活工具方面發(fā)展十分落后,故需以牛馬牲畜與明朝交換一些生活和農用器具。應邊疆衛(wèi)所之請求,明永樂四年(1406年),正式“設遼東開原、廣寧馬市二所……命千戶答納失里等主之”[10]776。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女真族的南遷,東北邊疆各衛(wèi)所互市的要求越來越強烈,明廷又不斷增設了撫順、清河、云愛陽、寬甸等馬市。
遼東馬市最初只是為了購買軍用馬匹而設,并且由官方包辦。“凡馬到市,官買之,余聽諸人為市”(《明宣宗實錄》),馬匹的價格由兵部來定,待官方買賣完畢之后,方許民間交易。后來,馬市逐漸由最初的馬匹買賣變?yōu)橥廉a貨物交易,漢人所產之米、布匹、鹽、瓷器、茶葉、農具等與兀良哈人的馬、牛、羊、皮貨等畜產品以及女真族的貂皮、人參、蜂蜜、蘑菇、松子等狩獵和采集品都在馬市的交易之列。
明代馬市除遼東馬市外,較重要者還有宣大馬市。但唯有遼東馬市逐步發(fā)展成為邊疆貿易的綜合市場,直至萬歷末年努爾哈赤起兵攻陷撫順、遼陽等地后,遼東馬市方結束,成為明代存在時間最長、規(guī)模最大的邊貿市場。
明代遼東馬市之所以由最初的單一馬匹買賣最后發(fā)展為綜合性邊貿市場,并演變?yōu)橐环N遼東常見的民俗狀態(tài),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遼東地區(qū)邊民原始遺風尚存,還處于以物易物的原始貿易時期,時為遼東巡撫的李貢也正是為這種熱鬧民俗所感染,才會有《廣寧馬市觀夷人交易》這樣涉及遼東特色民俗的詩作產生。
隨著明初在東北地區(qū)設置衛(wèi)所,并將其正式置于政府的管轄和控制范圍之內,明廷便一直致力于東北地區(qū)的文化營建,不僅有興建驛路衛(wèi)所、開辦學校、舉行祭祀、推行佛教等政治和文教手段,還派遣大量文人官吏,通過與當地文人交流等方式來擴大中原文化的影響力。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遼東文人詩歌創(chuàng)作自然有彬彬之盛之局面。明初中原文化與遼東本地民俗文化大規(guī)模融合的最終成果就是使得明初遼東文人詩歌題材具備了三方面的特色:①重風景而輕時事,有盛世之風。在明初永樂至嘉靖的百余年間,東北地區(qū)女真尚未興起,國內政治比較安定,文人憂傷時事之作甚少。在遼東地區(qū)多民族和平相處的環(huán)境下,遼東文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明顯缺少邊疆豪俠之氣,而更具山水游覽之情懷。另外這些以外地官員或謫戍遼東的中原流人等為主體的遼東文人創(chuàng)作群體由于遠離故鄉(xiāng),同時又受迥異于中原風光的長白山風物所感染,所以詩歌創(chuàng)作整體重風景描寫,而不重時事抒懷;②由于佛教在長白山地區(qū)長期流傳,在遼金之際便已極為興盛,佛寺廟宇遍布遼東地區(qū)的名山。而明政府為了維護東北地區(qū)的政治穩(wěn)定,對于佛教的發(fā)展采取鼓勵和支持的態(tài)度,甚至在永樂年間派遣工匠來幫助建州女真建造寺院,以致遼東寺廟數量比諸遼金時又大規(guī)模增加。同時,遼東道教在失去當地政府的有力支持后逐漸衰落,失去了與佛教一較高下的能力。另外,遼東官員和文人多為在政治生涯中受到打擊而不得已來至遼東,難以消除的避世和厭世情結也是導致他們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重佛寺題材而輕道教題材的重要原因。③明代遼東地區(qū)之邊民由于在生產、生活工具方面十分落后,所以需要以牛馬牲畜與明朝交換一些生活和農用器具,而明政府則借此機會一方面采購戰(zhàn)馬,以備戰(zhàn)爭之需,另一方面通過邊關貿易加強與長白山地區(qū)邊民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通過施以恩寵的方式增進邊疆各族人民的認同感,于是馬市互易由最初的貿易行為逐漸演化為遼東地區(qū)頗具特色的民俗現(xiàn)象。
[1]劉琳琳.明代《遼東志》與《全遼志》述論[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0.
[2]曹勝高.性情論之變遷與“詩緣情”的形成[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16-123.
[3]牟邵義.明初對東北邊疆的宣諭招撫與文化營建[J].華夏文化論壇,2012(2):225-231.
[4]蔣鵬舉.明代邊防詩的特色簡論[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98-101.
[5]王禹浪,程功,于彭.三燕至隋唐時期遼西地區(qū)的佛教與傳播[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3(11):1-8.
[6]鄭興華.明清時期千山寺院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7]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M].北京:中華書局,1980.
[8]趙毅,劉慶宇.清建國前女真人之佛教信仰[J].史學月刊,2008(11):29-35.
[9]畢恭.遼東志·各衛(wèi)山川地理圖[M].上海:上海書店,1994.
[10]吳廷燮.明太宗實錄[M].臺北: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62.